——“建设经济中心城市,我们还欠缺什么”演讲稿
不可否认,我们九江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容面貌更是焕然一新。特别是去年这个时候,市政府大力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目前全市交通秩序已经得到明显改善,随处横穿马路的现象也已经得到初步遏制。
这些可喜变化都是有目共赌的,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但是九江若想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我觉得它还欠缺一个最基本的人文条件,那就是文明程度,这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公交车让座问题。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每次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每次上车都可以听到喇叭里呼吁人们为老、弱、病、残让个座,但面对无座的老年人和一些怀抱孩子的母亲,很多人只是把目光移向窗外,丝毫不会感到内疚。更让人感到悲凉的是一些少年儿童,这些被我们称为祖国花朵的群体,竟也无动于衷,一点不觉得自己应该让座。即使是有人让座,也是一些学生模样的人,而不是我们的成年人、中年人。
为了照顾老、弱、病、残、孕这些特殊群体,城市中的一些公共汽车上都设立了专座,有些公交车上还把这些座位换成醒目的黄色,以和其它蓝色的座椅区分开。可广大市民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座位的特殊使用对象,真正享受这些座位的,并不是上面所说的这些人,反而常常是一些年轻力壮的年轻人。
九江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文明城市”,后来还获得了“全国魅力城市”的殊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很多城市无法比拟的。况且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来,世人为之仰慕,这是中华民族国运长久、民族绵延不息的众多原因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公交车上不让座虽然这只是一个小问题,却与民族精神背道而驰,也是我们塑造城市精神上的大污点!
这与建设新九江的理念格格不入,与我们日益提升的城市品质也是极不相称的!
当然,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很多人把它归结为人们的素质太低。对于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尴尬局面。
最近见到“太湖明珠网”的一个调查,近200条发帖中,只有30%左右的网民选择了“应该让座”,大多数人则选择“要看具体情况再决定”或者“不会让座”。有的年轻网友甚至理直气壮地提议:“早高峰时应限制老人坐公交车。”市民与持免费卡的老年人在公交资源上发生碰撞,有上班族建议老年公交卡上下班高峰失效,约六成人赞同,近四成人反对。
我不禁愕然!为老人让座,是起码的社会公德,是法律规定的公民的职责,竟然还让人如此“为难”!诚然,由于老年公交卡的使用,老年人的乘车率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心中若没有善待老人的美德,没有敬老的法律观念,那不管乘车的老人多少,即使不使用老年公交卡,都会犹豫矛盾。因此,让座问题说到底是文明素养的表现,法律意识的体现,是年轻人的事,不是老年人的错。
有人会说,法律没有规定必须让座,付出一样的公交车钱没有道理我让别人坐,道德不具备法律效力!我觉得这真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玷污,也是对人性的蔑视。再说法律也不是没有规定,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颁布了《敬老令》并刻石立碑,现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已经八届人大常委会于1996年8月29日通过、10月1日起施行,至今已经施行整整十年了!所以我说,尊老敬老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范畴,又是国家的法律法令——法律层面,也就是说,尊老敬老是有法律效力的,是我们应该做的份内之事!
面对站在自己面前的老人,也有人觉得不让座吧不好意思,毕竟老人家在旁边站着;让座吧,大家都是花同样的钱,凭什么让你座?对于这种心理,恕我冒昧问一句,如果是你爷爷奶奶,你还会有这种犹豫吗?记得有一篇报道说,一个小女孩乖巧地扶一个老奶奶过马路,记者问她,那是你奶奶吗?小女孩摇头,说不是,我扶她过马路,只是希望我奶奶过马路的时候也有人扶。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成年人今天为老人让座位,难道不希望自己年老之后也享受这种礼遇吗?况且,自古我们便有这样的古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就是说,爱护别人的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别人的子女相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我们面对这样的犹豫,应该将心比心!
让座是一种义务,不让座是自己的权利。作为年轻人,我也很理解一些人不愿意让座的原因,自己也忙碌劳累一天,若给老年人让了座位,自己要站好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实在觉得冤枉。以前,很多人让座的时候,总能听到客气的道谢声,被让者常常满脸的笑容和感激。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被让者一脸冷漠,一副本该如此的神情,连声谢谢也没有,做法实在欠妥。虽然让座者也不是为了听那么一两句谢谢,但是总得让人感受到一点付出的成果吧。如果一些老年人总是一副“我来了你就该起来”的态度,这样多少会给让座者心理上留下点遗憾,挫伤他们让座的积极性。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记得有一个报告会,报告人发自肺腑的呼唤让我震撼“为什么我们的马路越建越宽,人的心胸却越来越窄?为什么我们的楼房越建越高,人却越来越渺小?”现在楼房是越盖越高,越盖越美。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烦恼和不愉快却也越来越多。社会学家诊断,这就是当今的文明素养缺失症。此症或许因为司空见惯,不大引起人们的警惕。然而,既然我们现在发现了,就不能坐以待毙,否则,我们会永远无法摆脱这种文明的尴尬!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站到自己的肩上,去攀登科学文化知识的高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桃李满天下。曾经,我也一味地追求怎样培养学生,怎样掌握高科技知识技能,而有关学生的品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基本的常识我却忽略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我该做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爱的火炬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民族的文明礼让在孩子的心头生根发芽。
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同样的,我们只有做出表率,才有资格教育下一代。有一句话不好听,叫“上梁不正下梁歪”,试想,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以身作则,在公交车让座的问题上不做出表率,又怎么能教育好子女呢?
然而,一种风气和一种大众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和社会积累。要实现这个目标,让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绚丽的鲜花,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所以,我希望我的演讲能够对所有的老师和学生家长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更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争取能够制定出一套有效机制,来促进公交车让座这种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为更好地建设经济中心城市,培育城市精神,祛除掉这个城市“大污点”,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市民新形象,大家应该同心协力,全民总动员,让每一个九江市民都成为一张城市名片,把自己最精美的一面呈现给所有的人!
本文已被编辑[无缘牵手]于2007-3-17 9:41:3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翔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