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各取所需 何必偏激——从于丹热及褒贬不一说起鸿羽

发表于-2007年03月21日 上午11:31评论-0条

于丹热了,售书火了、发了,名声更大了……这都是大家眼见的事实。对此,我们究竟该怎么看?热捧其为文化大师,狠贬她“不懂古汉语”、让“孔子着急,庄子生气”,或是讥讽她为 “学术超女”,只能为中低等文化层次的国人提供廉价的“心灵鸡汤”等等,这恐怕都不是客观的看法,公正的评价。

笔者算得上中等文化的人,也认真听取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说真心话,个人是受益匪浅,也大为赞赏她的解读的。她的《庄子》心得个人只听得几个片断,颇为遗憾。但有机会我一定会去听、去看的。为何?因为她从现代人角度阐释了自身修养和心灵淡定、快乐之道。这或许正是她颇遭非议的原因。有人批评她断章取义,谬解经典;有人指责她用着俗套地讲小故事,归结道理的小儿科手法,并未真正谈出什么《论语》、《庄子》的心得。

对此,笔者以为对于学术文化就应该各取所需,凡所讲成理,人们爱听,能有所得,就算得上好的心得与解读,而不必苛求她对经典的阐释是否全面、权威。试想,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人心浮躁的当代社会,能教给人们从容平和的处世之道,引导人们“以直抱怨”,提醒人们“言寡尤,行寡悔”,然后可以为官,等等,这不是于自身修养和提高大为有益之事,与和谐社会建设大为有益之言吗?这为何就不能受到人们的认同,这样的心得为何就不能盛行呢?

孟子云“尽信书则为如无书”。其实,面对两千多年前的古文化经典,本着古为今用的精神,《论语》、《庄子》等完全可以这样解读,这样的解读效果不是也很好吗?虽然,于丹的心得不是经典的全部,有些方面也不一定是孔夫子和庄先生的本意,但这与学术界研读《论语》、《庄子》又有何伤呢?学者做学问或为穷其本源,或为学以致用,于丹老师以学者的方式引导人们走近经典,获得有益知识,这样的学问也是大家需要的。这就够了!

说到于丹心得,有人想到了朱熹。他对《四书》的新解、集注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认可,由此沿用。但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解释也不都是先贤的本意,之所以获得认可是因为他以儒家经典为外衣,融进了利于封建统治的理学教义。再说孔老夫子,他对《诗经》的整理和评议,也有不少是为了自己的教化而牵强附会的。可见对于经典从来都是古为今用,各取所需的。那么,对于于丹的《心得》,我们也应该各取所需,不必过于指责她寻章摘句,不懂经典。在此,笔者也不否认于丹老师对于经典的解读有不准确之处,心得中部分地方所述故事与引述经典、归纳的道理并不严谨。但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她的心得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至于对于丹各种褒贬不一的评论,笔者认为大家都应该注意一下公正、全面、诚恳的原则。不必以偏盖全,拽出一点穷追猛打。每个人、每部著作都有其优劣,大家完全可以本着“各取所需”的态度吸收对己有益的部分,对于不足和错误之处则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大可不必偏激地为她贴上各种标签。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鸿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凡争议之事,肯定会是多样性的,对这种情况的措施,就正如作者所言,坚持公正、全面、诚恳的原则,不以偏盖全,取其优点,弃其不足,“各取所需,何必偏激”,就必能思维更文,视角顿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