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婚丧嫁娶之陋习[独立生活]古刹昏鸦

发表于-2007年03月24日 晚上10:52评论-3条

今天看到休闲居士的散文《从土葬想到“孝”》,联想起我们这个地方的婚丧嫁娶之陋习来。在六、七十年代,那时提倡“破四旧、立四新”、“新事新办”,红、白喜事都办得简单而热闹,皆大欢喜。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互相攀比之风也日益增长,办事讲排场、比档次,一个比一个办得热闹,结果是主家自寻烦恼,也给客人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婚丧嫁娶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事情,但谁摊上都会感觉很无奈。

先说说婚礼,置办二、三十桌酒席的算是最简单和最节俭的了,一般都会办上个五、六十桌来,多的能办上近百桌,能想得到的亲戚和朋友都会送上一张请柬,有的多年未联系过且关系并不密切的同学也会莫明其妙地收到一张鲜红的“罚款单”,婚礼自然是人头济济热闹非凡了。婚礼上的恶搞却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婚礼上不是闹新郎和新娘,重头戏是闹公公,那天,公公婆婆被一群老友打扮得“花枝招展”、“全副武装”地站在宴会厅门口迎客:公公头上戴着纸做的尖尖的高帽,上面写着醒目的“烧火佬”(我们这里把与儿媳有暧昧关系的公公称为“烧火佬”)三个大字,脸上被五颜六色的油彩画成了滑稽的大花脸,身上用没有字的锦旗拼凑成一件马甲,手上还要拿着一个铜锣和锣槌,一眼望去整个一“四不象”!婆婆身上斜背着一个极其夸张的大塑料瓶,上面贴着一个红纸黑字的大大的“醋”字。每一位客人走出电梯,公公都要“哐”地一声将锣敲响,以引人注意,那种滑稽的形象常常使客人笑弯了腰。

婚宴一般是十二点零八分开始,首先是主持人请新郎新娘上场,主持人有两个,先是公公的好友代表主持。且看新郎新娘上主[xi]台的场面:形象滑稽的公公在前,新郎在后,用一个简单的“花轿”抬着新娘从门外进来,婆婆背着一个大醋瓶跟在后面,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缓缓地走向主[xi]台。上台后,公公要回答主持人刁钻古怪的提问后,接过主持人早已准备好的“决心书”大声朗读,因为是《八荣八耻》的篡改,所以印象深刻,大略记得以下内容:

《当好烧火佬的决心书》

尊敬的各位来宾:

我志愿加入**烧火佬协会,我决心做到以下八点:

一、以培养感情文明烧火为荣;以死皮赖脸霸蛮烧火为耻。

二、以做媳妇的护花使者为荣;以有事冇事骚扰媳妇为耻。

三、以堂客高兴媳妇满意为荣;以堂客揪耳朵媳妇扯皮为耻。

四、以在堂客媳妇面前转得抻(摆得平)为荣;以堂客媳妇互相发飚为耻。

五、以经常给媳妇小费为荣;以媳妇追讨奖励为耻。

六、以与媳妇共同带细伢子为荣;以甩手当老太爷为耻。

七、以在媳妇面前喊死范子(有威信的意思)为荣;以在媳妇面前借酒发疯为耻。

八、以安定团结、顾全大局为荣;以烧火醒门子(被人发觉)、家庭不和谐为耻。

然后,主持人“郑重其事”地将一个“光荣加入协会”的精美证书发给了公公,直到此时,公公婆婆的节目才算正式结束。轮到第二个主持人上场来主持婚礼,又是一番调侃和嬉闹,一场婚礼主持下来起码也得半个小时以上,有的甚至快到下午一点了才开始用餐,虽然十二点半左右才开始上菜,但厨房是早已将菜做好了的,有很多的菜早已冷却得差不多了,客人只得胡乱地吃点就离席了,所以在桌上吃了些什么很难留下印象。这样的婚礼叫人看着都累!

再来说说丧事,虽然现在大力提倡火葬,但人们的思想就是转不过弯来,尤其是老人,好象自己死后被火化会烧得疼似的,早早地为自己置办了棺材,看好了墓地。城市居民死后,虽然火化了但还要在街道上搭一个雨棚做上几天道场、佛事,名为死者超度,还要请上西乐和古乐两支乐队轮番吹奏,似乎不这样就对不起死者和亲朋好友,每天晚上闹到十一、二点,吵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

在乡村做丧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我们这里的乡村做丧事一般是七天左右,最热闹的是出殡的前一天,也是两班乐队,死者的儿女、儿媳都要披麻戴孝,儿子见每一位来吊唁的客人都要磕头。七年前的春天,我的公公突发脑溢血去世,我与老公赶回老家办理丧事,因为公公平常身体很健康,甚至极少患感冒,这突然一走让人措手不及,从发病到去世只有三、四个小时,我们毫无思想准备,老公又是唯一的儿子,这事只能听从别人的安排了。好在老公的堂兄和表兄能主事,再加上村民组组长,我们一起开了一个短会,大致做了一个总体安排,他们要求按常规灵柩停放七天,这就意味着要做七天的道场和佛事,老公竭力反对,说太劳民伤财,有三天足够了,于是就这么定了。会后,老公就由人领着到组上各家村民家里磕头去了。我与老公的姐姐妹妹就照看着婆婆和关照着家里的事,主事人马上分别安排人请礼宾先生、乐队、厨师、扎纸屋,并安排帮忙师傅到位,有的挖墓坑、有的搭雨棚、有的借桌椅板凳、有的采购物品。因为老公不在家,主事人有事就问我,我都一一应允,后来我干脆说:“您也不用问我了,请师师为主,一切都按您的意思办吧,反正我也不懂,钱不够了再来找我。”时逢连绵的阴雨天气,道路泥泞不堪,看着都让人觉得心里很乱。在这三天里,我和老公都戴着用毛巾和白布条做的孝帽,不知磕了多少头。这里有一个规矩,每一位前来吊唁的客人都要用鞭炮迎接,所以只要听到外面的鞭炮一响,我们就得出门向客人磕头,有时候在棂堂里还要长跪。尤其是头上戴着的孝帽让我感到别扭,于是在空闲时我把它取下来丢在桌子上,但婆婆不高兴,每当看到都要提醒我戴上,真让人无可奈何!直到公公入土之后,我们才感到已精疲力竭!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有一个老头儿,年近八十高龄,病倒在床上时,他有五个儿女,却都不愿送他到医院治疗,而在他死后却办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葬礼,酒席就办了近一百一十桌!这在地方上是少见的热闹场合。“薄养厚葬”在乡村不是个别现象,家中老人体弱多病,晚辈往往极少过问,认为老了就该死了,别拖累家里,有的甚至认为老人太高寿会折了晚辈的阳寿,如果晚辈出现什么病症居然还会有人认为是老人“克”的!巴不得老人早点死。这也给老人施加了沉重的思想压力,很多老人也认同这种观点,再加上有的老人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农村老人自杀要占死亡比例的50%以上。经常回家听到父母说某某老人不堪病痛的折磨喝农药自杀了,某某老人无缘无故上吊自杀了,某某老人与儿媳吵架投塘自杀了……,大多是我曾熟悉的老人,我有两个叔叔就是因为病痛而先后喝农药自杀的。我的一个同学早几年患肾衰竭死了,后来她的父母相继自杀身亡。每次听到这样的消息都使我的心情多一份沉重。猛然想起母亲曾经对我说过,父亲有时念叨活着真没意思的话。我想可能是看到周围的老人陆续地死去给父亲心里造成了阴影,就对父亲说,您可千万别干那种傻事啊,您受了大半辈子的苦,现在日子好过了,正是享受生活的时候呢!古人说得好“人见手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更何况您和母亲能白头到老,而且还这么健康,比起一般的人来要幸福得多呢!再说我们还想好好地孝敬你们呢!父亲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其自然吧!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与父母勾通的,把全部的爱都无私地给了孩子,却不知道老父老母的孤独,也不能明白父母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人人都会老的,即算给再多的钱也不如几句贴心的话和嘘寒问暖更能让父母开心愉悦。有的老人生怕给儿女增加负担,早早地节衣缩食将自己死后办丧事的钱积攒下来,自己舍不得吃好的穿好的,死后清理遗物时才发现存了一笔钱给儿孙。老人在世时,做儿女的不好好孝敬,死后却哭得死去活来,我一直怀疑这些人感情的真假,但假的却能哭出眼泪来,这种人我看得多。所以每当在丧礼上看到这样的人在号啕大哭我就忍不住要笑出声来,但在这种场合笑又不合时宜,于是我赶紧跑开去笑。

其实大家都讨厌这些大操大办的繁文缛节,但都不愿意带头改革,偶尔有一、两个简单办事的,也只是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议论一阵子罢了。一旦事情落到自己头上,只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因为到时候自然会有一班人来帮你主事。

2007·03·22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古刹昏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无疑,婚丧乃人生两件大事,红白喜事热闹一点是人之常情,但喜事如果“喜”过头了,就是一种负担,如有些人(特别是政府官员)好大喜功、好出名挂号、好炫耀体面,由此引发了各种乐极生悲的事,看后真让人为之而不屑。
此文写出了现如今婚丧娶嫁的一些陋习,叙中夹议,并着重笔写了部分人不注重平时对老人的关爱,而热衷于搞人死后的热闹,让人唏嘘。“马后炮”能补救多少孝心呢?
可见,婚丧娶嫁,氛围是必须的,但要提倡简约,好事办好,才不会遗憾。

文章评论共[3]个
古刹昏鸦-评论

谢编辑点评!at:2007年03月25日 中午12:19

张贤春-评论

面对这婚丧嫁娶之陋习,有时我也只能说:无奈!
  【古刹昏鸦 回复】:同感!谢张兄驻足! [2007-3-30 12:33:38]at:2007年03月29日 晚上9:03

休闲居士-评论

  与你有同感。这都是一些虚荣·浪费、累赘。at:2007年04月04日 下午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