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被误读的“蒙巴顿方案”站在蒙克桥上

发表于-2007年03月30日 中午2:15评论-0条

我很佩服中国历来的史政教育能把“殖民地”这个西方自古以来就有的东东,说成是只有资本主义国家专有。

在传统史观下,被误读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蒙巴顿方案。我以前读过杂志《舰船知识》,其中一篇文章讲述印巴战争的原因,文章作者归咎于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由此种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冲突的祸根,造成两国的教派大屠杀和统一经济的分割,土邦归属问题尤其是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导致印巴战争的多次爆发,使印、巴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曾几何时,我也依稀记得中学历史老师曾说过:印巴分裂是英国帝国主义的阴谋,把一个国家变成两个,就使让他们相互争斗,从中谋利。

后来,我阅读了一些书籍,随着自己的认知的提高,才发现压根就不是这么回事。

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

二次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主要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

有很多中国人认为蒙巴顿方案是强压给印度人民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印度是个以宗教利益至上的国家,宗教利益可以大于国家利益,这是一种固有的观念,这就给将来的“印巴分治”埋下了伏笔。“印巴分治”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印度国内各种宗教的冲突造成的。在印度尚未独立之前,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占国内宗教大多数人口,主要冲突也是围绕着这两个宗教。伊斯兰教大规模传入印度是从突厥人开始的。公元11世纪,信仰伊斯兰教突厥人入侵北印度,公元1206年,廓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乌德-丁·艾巴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定都德里。这在印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由穆斯林建立的中央政权,尽管他没有维持南方的统一,但开始了突厥人长达300多年的德里苏丹统治时期。伊斯兰教本是穆斯林侵略的衍生物,侵略者们大肆迫害异教徒,用强制手段使原先许多信奉印度教的教徒转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在信仰、法律、道德标准、习俗、服饰、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同,甚至截然对立之处。如印度教崇拜以三大神为主的众神,伊斯兰教崇拜安拉。印度教徒宣扬轮回转世和解脱,伊斯兰教宣扬“末日审判”。这种信仰和价值观的不同是教派冲突的重要原因。

在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在印度的穆斯林势力很快就衰弱下去,1857年,由于大起义,英国人罢黜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把他驱逐到了缅甸,穆斯林在印度的威望急剧下降。莫卧儿王朝告终,接踵而来的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殖民统治。在此之后,印度教地位得到上升,印度教徒往往较容易接受英国殖民者所带来的外国文化,比穆斯林善于经商,因此印度教徒大多成为英国人的代理商,包税人;而穆斯林却墨守成规,不积极地吸取外国文化,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地主往往不能如期交纳税收,被英国殖民者剥夺了土地,取代他们成为地主的却是印度教徒。由于印度教徒善于积累财富,诞生于印度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资本家大多是信奉印度教的,而穆斯林只能沦为雇工和雇农了。这两个宗教的经济地位来了个360度大转弯。

1946年,英国艾德礼工党内阁派出使团赴印,该内阁使团同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领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使团主要任务是联络印度各阶层,调节矛盾,商议该建立个什么样的国家(独立之后的印度)。但印度各个阶层反映不一,国大党要求建立一个以印度教为首的统一的印度;而穆斯林联盟则要求建立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国家,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分治;锡克教徒要求建立“锡克斯坦”;印度共[chan*]党的要求更怪,他们要求生活在印度中的17个民族各自建立国家;而低等种姓代表则表示压根不希望印度独立,因为在英国的统治下,顶多大家都不享受“自由”,如果印度独立了,低等种姓将会连基本的人权都无法保障。其实早在1940年,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单独建立穆斯林国家的建议,史称“拉合尔宣言”。在穆斯林看来,与其让一个统一的印度出现,倒不如把印度分成七,八块。甚至有些穆斯林领袖单独去找英殖民当局谈话,希望印度暂缓独立,或最好让英国人永久性地统治印度,否则印度独立后,处于人口劣势和经济劣势的穆斯林必定会遭到印度教的报复,不利于南亚大陆的和平稳定。由此来看,国大党的统一和穆斯林联盟的分离是在所难免。

1946年5月16日,艾德礼政府公布了解决印度问题的《内阁使团方案》。方案设计了一个中央权力比较微弱而各省享有较大自治权的联邦体制,希望既能维护印度的统一,又能满足穆斯林的自治要求,这是个非常折衷的办法。但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对方案没有满足自己的意愿而表示不满;国大党的尼赫鲁指责这个方案制宪会议的规定偏袒了穆斯林;而穆斯林联盟的穆罕默德·真纳则表示“巴基斯坦原则”不能改变,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英国人非要维护印度的统一。(看到这里,还有人认为英国人是存心想分裂印度么?)

1946年7月,在内阁使团建议下,印度各党派举行了制宪议会选举。国大党获192席,穆斯林联盟获70席,同年8月成立了在总督控制下的临时政府,总督担任政府总理,尼赫鲁担任副总理。穆斯林联盟起初没有参加临时政府(其代表于9月底加入临时政府),并在同年8月16日发动了争取建立巴基斯坦直接行动日,准备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建立巴基斯坦共和国。但在8月16日当天,全国各地爆发了流血冲突,在加尔各答,激进的穆斯林分子率先挑起了冲突,大肆屠杀印度教和锡克教徒,而后印度教和锡克教徒报复,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屠杀穆斯林,包括孩子,妇女,老人都惨遭杀害。英国当局出动了4万人的部队,才把暴乱平息下来,遇难者达两万多人。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策划了冲突,英国驻印总督韦维尔面对骚乱,束手无策,连他也说没有那么多的军队来维持秩序,其实正是因为他安排英国政府撤离印度时间进展太快,导致英当局在印度的控制力下降,使得印度国内激进派乘机造势,才爆发了这场骚乱。如果英国是帝国主义狼子野心的话,完全可以不负责任地撂下这个烂滩子,拍拍屁股走人,套用中国人常有的概念“一个国家的事务应该由那个国家人民来解决”。由他们自相残杀不是更能从中捞取更多的利益么?可英国人并没有那么做。1947年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发表声明说,英国力图为印度实行自治作好准备,表示至迟在1948年6月将政权移交给印度。艾德礼声明不久,蒙巴顿赴印接替韦维尔的总督职务,并同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导人举行谈判。蒙巴顿三番五次地想说服穆罕默德·真纳接受一个统一的印度,并描述一个完整的印度将来是能够民主,富强的,但始终无法打动真纳对于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的构想,真纳还说如不同意分治,穆斯林就只能用武力手段抗争。而此时的国大党迫于爆发内战地压力,已同意让穆斯林建他们的巴基斯坦国罢。

6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提出后,被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导人所接受,双方达成协议并实施。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规定英国在1947年8月14日和15日,结束对印巴的统治,分别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这两天分别为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独立日”。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制宪议会,议会赋予全权制定自治领的法律,英国议会的法案对它们不再生效。根据独立法案,每个自治领仍有总督,英国国王按照自治领政府的建议予以任命。两个自治领分别成立以国大党领袖贾·尼赫鲁组成的印度政府和以穆盟领袖列·阿里汗为首的巴基斯坦政府(真纳为巴总督)。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

在土邦问题上,英国政府和蒙巴顿勋爵也采取了负责的态度,印度有50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邦,有一些土邦的邦主希望英国人能支持他们独立,没想到英国艾德礼政府却奉劝他们要么加入印度,要么加入巴基斯坦,绝对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蒙巴顿勋爵为此做了大量劝导工作,只要他们不独立,允许他们有自治权;而且警告他们不要步法国封建贵族地主的后尘,无论是谁想用武力抗拒一个统一的印度是不明智的,也没有好下场。在蒙巴顿的劝说下,绝大多数土邦选择加入印度,少量几个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我真不明白,如果英帝国主义者稍微有点阴谋诡计的话,完全可以支持土邦的独立行为,这样一来,足可以把印度分为数十块)

土邦问题比较棘手的是海德拉巴邦和克什米尔邦的问题。海德拉巴邦主信仰伊斯兰,而臣民70%信仰印度教,邦主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但臣民大多数选择加入印度,由于海德拉巴邦深入印度境内,穆斯林孤立无援,1949年最终被印度吞并;克什米尔情况与此相反,邦主信仰印度教,臣民77%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克什米尔与两国相接,互有支援,双方不可能放弃,也不可能独吞。说到底,宗教信仰的冲突,决定了克什米尔无法归属一个国家,加之这里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才是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冲突的祸根。这与英国政府有何相干?这与“蒙巴顿方案”有何相干?正如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谌焕义著的《英国工党与印巴分治》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印巴分治主要是印度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造成的。在移交政权的过程中,英国工党政府竭力维护印度的统一,希望独立后的印度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印巴分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人自己的选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印度政治领袖或政客的选择。”

所谓“蒙巴顿方案”阴谋论几乎站不住脚,而堂堂正正的歪曲事实,别有用心的牵强附会的宣传和灌输,这种“阳谋”比莫须有的“阴谋”影响更大,恶害更深。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站在蒙克桥上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