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纸调令,竟成了四道催命符李笔

发表于-2007年04月12日 下午5:50评论-2条

笔者曾经无聊地对“永州之野产异蛇”有些兴趣,儿时的记忆总挥之不去,无意间看到永州蛇妇的创新,一波三折终而成功。不幸的是去年有永州的某历史老师竞将学生用钢筋打死然后从四楼扔出去,心里却是安之若素,没一点愧疚,究之是有精神病史,好像也就不能对本人的行为负多少责任。我曾因此发出“教育能从四楼摔醒吗”的慨叹,有人质疑为什么精神病人能进教师队伍,好像进了教师队伍就像进了无菌感染的真空区,永不会发生病变,真是稚子之见。我明白了,进了教师队伍,也可能感染精神病变,更何况是有精神病史的人,我后悔当初对历史老师的言词过急的指斥,这不是无端的悔悟,而是近日自己对兰州毛淑英“一杀三”事件做了深刻的思考,猛然明白了自己的莽撞和无知。

原来如彼。一个满身贴着教学骨干、优秀教师、“教学新秀”诸多金字招牌的教师,突然间无缘无故被调到了偏远的另一小学,由于心里很不服气,对调动不满,把气撒在无辜孩子身上,最后竟至得了抑郁症,直至最后杀死三名少不更事的儿童,自杀以抗议“独裁者”的无故蹂躏,这不得不让人对新时期的少数刚愎自用的官员对待百姓如同驱赶牲畜一样的破损人格进行重新审视,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有着尊严和完全人格的。在许多自以为有着资本支撑门面的当权者那里,把教师的调动当成了一种自己随心所欲施展拳脚的敛财或树己威安置自己人马的工具,不管你是不是双向选择的,他会开出一纸调令,如同驱赶一头牲畜到他认为你该去的地方,而没有任何转寰的余地,因为他好像就是一个组织的化身,一个老大,这里的教办干事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好像掌控了教师的生杀予夺大权,从而不仅扼杀了一个优秀的教师,也杀害了三条无辜的陪葬的小生命,何其悲惨,何其令人震耳发馈,这酿造了众多家庭承载悲剧的人是谁?教育部门的局长居然说出了错了就重新调查的轻松言论,难道这逝去的生命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复活?教育的问题出在教育吗?多半出在教育的当权者手里!一个优秀的教师他们看着不顺畅,或者不听他们的颐指气使,就要变着戏法去践踏,去消灭。教师心里不舒畅,没有轻松的工作环境,在高压下生存工作,随时就有精神崩溃的可能,学生对老师的兢兢业业不能理解,因为大环境下的读书勿用给他们提供了详实得不可再详的事实证据,教师虽有可将稻草讲为金条的本事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上级的一再减负让学生有了许多思维创新的空间,而对于处于梁上君子的教育部门领导不得不多方揣摩圣意,给教师施加与上级政策相悖的所谓应试教育的压力,以确保辖地百姓的小恩小惠政绩,这对教师的伤害,学生的伤害是直截了当的。对于这一杀三的报复,我们能从中读懂一点什么?教育部门的领导能不能给教师一些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关怀,领导下乡受到的是礼遇,因为他们是官,可以左右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而老师到了老爷们办公的地方,只有白眼而已,不过现在比以前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文明程度要高了一点,以前官方的冷峻让人是不寒而栗,有了不带长的芝麻粒官就会高于教师一个级次,让人总觉芒刺在背,没有一丝畅快。在毛淑英老师那里却还没有这样的礼遇,因而她殉身以唤醒众多的人们对人文关怀的醒悟,而这代价也忒沉重了。杀害学生的真凶是毛淑英吗?他是受人指使的,无形的黑手让她在精神崩溃时杀人了,我们不能听信那些吱唔其辞的搪塞,应该对老师生存的空间有所净化,少些鞭子驱赶牲畜的大言不惭,多些对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教师也才能将这种教化传递给莘莘学子,教育也才能真正是教育,也许这需要的不是一代两代的努力,传统的精华也正在惨遭西式的洋玩意的掠杀,很多人跟在别人屁股后边瞎嚷嚷,教育部门对教师缺失关爱,教师也就对学生不能传递关爱,就是断代的短命的教育。学生在没有关爱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也就不会让关爱延续下去,就会让关爱断送于今天的初级阶段。我们不能不慎思之。

一纸调令,杀了四人,三个五、六岁的稚子,一个年仅三十一岁的教育精英,悲哉!让人痛心疾首。是不是有人又要问她是不是有精神病史,又是怎么混进了教师队伍?我也无从知晓。我仿佛看到了“拿白布把小孩兜到里边,两边两个农民抬下来了,一个个往下抬”的凄惨景象。无论如何,她是一个教师,一个冠以优秀头衔的教师,被像驱赶牲畜的鞭子一样的调令敕进了另一个世界,一纸调令竟一跃而成了四道踏踏实实的催命符。这种鞭子,人们不得不诅咒其早早地寿终正寝,让优秀的教师能少些悲哀,让无知的稚子少些被摧残而夭折的惊厄。

2007年4月12日初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李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文章评论共[2]个
回来看看-评论

现在的编辑怎有时不点评呢?对写手是否有点太那个了?at:2007年04月13日 晚上9:07

锁儿-评论

一纸调令竟成了四道催命符,这是对教育掌权者的一种无奈的抗争,可是代价太沉重太残忍了!这血的代价难道还唤不醒教育掌权者和社会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关注吗?at:2007年04月16日 晚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