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许多小镇,它有时出现在平原的深处,古老的小街掩映在烟柳之中;时儿又攀登于峭岩之间,白墙青瓦矗立云雾之上;它有时又蜿蜒于大河之滨,清流在它脚下奔腾……
这些小街与现代化的城市相比,它会自愧不如。它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没有宽阔笔直的大马路。但是它古朴雅典,古貌依依。行进其间,使人感到无比幽静。
我的故乡有这样一个小镇,它离我的家不远,坐落在一座山腰里。说起来也算不上什么镇,总共只有百十户人家,几十家店铺。它叫“香泉铺”。它的得名在于一口山泉,这口山泉在街口,泉水甘洌,质清味香。盛夏,泉水更是清凉醇厚,挑夫、过客无不在泉边休息痛饮甘露。这口山泉不大,铮铮的流水从石崖的缝隙间流出,悬泉滴于石上,锵然有声,伴着山崖边大榕树上的蝉鸣,叮咚叮咚地流入方丈小池,池中彩石嶙峋,水草馥郁。人们席地坐于泉边,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凉的大氧吧,久久不愿离去。用泉水酿造的酒,醇香四溢,所以人们叫它“香泉”。
关于“香泉”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许多许多年前的一个夏日中午,七仙女思凡心切,从天宫飘然而来,行至此山中,口渴思饮,于是七妹从头上摘下一粒珍珠,掷抛在山崖上,砸开一道石缝,一股清澈,甘醇泉水穿石而出,泉水甘甜,这就有了“香泉”。
沿着泉边的石阶,拾阶而上便可以进入小街。
这里只有一条小街,街小巧玲珑,掩映在古柏、奇树之中。街不宽,只有五六米,全由石板铺成。街道两边的房屋多半是板壁青瓦,显得十分古朴。街上有两家小饭馆,一家小茶馆,这里是街上最热闹的地方,老远就可以听见堂官、茶博士的吆喝声,食客、茶客互相打招呼、闲聊的声音不绝于耳。茶馆里有时候还要“打围鼓,”“打围鼓”就是一些民间戏迷在一起唱川剧。锣鼓一响,戏迷们就可以上去唱,不须化装的,很随意,什么武生,小旦伊伊呜呜地唱。大人们很喜欢听,农闲没有事,总要到茶馆里去坐坐,一边喝茶,一边听川剧,十分惬意。可是小孩什么也听不懂。
儿时常常跟爷爷去赶场,爷爷去喝茶,总要给我买一根油条或一块油饼,让我到旁边去玩。于是我便和一路来的小伙伴到茶馆旁边的关帝庙里去。这可是个好去处,庙中古树参天,殿宇壮观森严,大殿上红脸的关公正襟危坐,微闭双眼,意态肃穆。庙中还有一座戏台,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在台上唱戏。平时就闲着,倒是我们小孩子们玩的好地方,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戏台上捉迷,或者听守庙的老爷爷讲关公的故事·
小街在儿时的记忆里是那么美好·
小街现在咋样了呢?我时常想起它。
去年春节,我又回到了童年的故乡。在故乡,一切都感到很新奇,故乡变化太大了,楼房多了,道路宽了,风景美了……
回到故乡,看见故乡的美景,多么想去寻童年的梦呀,于是很自然的想起了故乡的小街。一天,邀儿时的同伴去香泉铺赶场,我们故乡把赶集叫赶场。早晨,我便早早地起床,穿好了旅游鞋,准备走十几里山路到小街。伙伴们说,不必走路了,门前的大公路就直通小街呢。吃过早饭,我们就上路了,在门前的公路上我们赶上了小班车,十几分钟就到了小街。
小街经过人们几十年的梳理,街道比原来张长了好几倍,原来的小茶馆变成了漂亮的茶楼,一座大饭店矗立在原来的小饭馆的位置上,还有邮局,电信大楼,百货超市……小街变化真不小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街道上大多是仿古建筑,多少还有一些我梦想中的小街的情调。
我们还特意去了关帝庙,庙宇已经整治一新,红墙黄瓦,古柏森森。这里的香火还挺旺,不少信男信女们,在这里烧香磕头,顶礼膜拜。
街口的“香泉”还是那么古色古香,不过在它的旁边建起了一个酿造厂,据说它酿造的豆瓣、酱油已远销省内外。
啊,我的小街少了许多童贞的梦,多了不少的现代的气息。
-全文完-
▷ 进入一之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