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出丧简一凡

发表于-2007年04月13日 晚上9:32评论-1条

用我们的方言来说,“出殡”又叫做“出丧”。平日里人们很少提及死人、出丧之类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里,觉得那很晦气。然而人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死,阎王爷不管你过节不过节,时辰到了,自然该走的也就走了。

就在前几天,村里有位老太太过世,按风俗理应出丧。老太太早年寡居,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给三个儿子盖上房子娶上媳妇,生前过着“子又有子,子又有孙”的好日子,只是儿子们的命却不是很好。大儿媳因难产而死,儿子伤心过度,也未续娶,悉心照料妻子留下的这颗独苗苗;二儿媳三年前外出打工不幸高位瘫痪,幸亏长子已经长大,谈了一个不错的对象,能接济家里,照顾瘫痪的妈,供弟弟上学;小儿子过得倒是滋润,没碰到过什么天灾人祸,做着小买卖,娶了前任村长唯一的千金,儿子也已经3岁了。三个儿子,四个孙子,村里人都夸老太太有福气。

前来奔丧的人挤满了老太家门前那条狭窄的乡村小路。来宾送上丧葬钱,拜过老太的灵位扯开嗓门大哭,整条路上都是此起彼伏的哭喊声,合着喧天的唢呐奏出的哀乐,好不热闹。这时小孙子看着大家头上都缠着一个白条条,唯独自己没有,非缠着妈妈也给他一条。本以为小孩子不在乎,可孩子却不依了,拗不过儿子,老三媳妇带着孩子回家拿布条。老三媳妇一边找布条一边说:“你说你奶奶,早不死晚不死,赶个大过年的死,又没留下几个钱,害得姑奶奶大冬天里又跪又哭!你这个小不听话的净到处添乱!”小孩拿着白布条心满意足地到处跑。

下午时,最重要的仪式开始了,亲戚们按着远近亲疏、长幼顺序排好,由于两个嫂嫂都不在,因此只有老三媳妇一个儿媳妇列在队伍里面。队伍的前面是孩子们给老太太扎的纸马、纸人,生活好了,也赶时兴,彩电、冰箱各类电器也都扎了。焚烧这些东西要到村里的空场,送丧队伍缓缓前行,边走边哭,可谓哭声震天。除了亲属们,在队伍的最后面还跟着看一些其他的人:平日里不出门的小脚老太、抱着孩子的少妇、刚过门的小媳妇,还有一群群的孩子。乡里乡亲的,送老太太最后一程也说得过去。

队伍在平日幽静的小村里来说显得格外显眼。“你看那儿媳妇哭得多好啊!跟死了亲娘似的!”“是啊,人就是命好,娶了这么懂事的儿媳妇!”不知是因为只有一个儿媳妇还是因为她是前村长的女儿,小脚老太们相互搀扶着夸着老三媳妇。“嫂子,那前边腰里绑着绳子还得弯着腰走的是什么人啊?”“妹子,这些你们城里人哪懂,那是老太太的仨儿子,再往后是她孙子,看,看那腰弯的,真是孝顺啊!”抱孩子的少妇向刚过门的小媳妇解释道,脸上带着得意的神情,仿佛她给妯娌扫了盲。

到了空场,焚烧之前要行礼,轮流给老太的牌位磕三个头,敬杯酒。轮到小孙子磕头了,小孩子执意不肯,闹了半天。跪在队伍里的老三儿媳妇脸上挂不住了,像是怕人家说她“教子无方”,刚才还哭得稀里哗啦的脸瞬时变得狰狞,跑过去朝着孩子的屁股就是一脚,好歹让孩子把头给磕了。

行完礼,烧了东西,仪式也举行地差不多了,看客们三三两两的都回去了。“看看人家,这公事办的多排场!”“等咱死的时候,也得风风光光地走!”小脚老太们感慨并憧憬着。“这出丧的学问可大着呢,赶明儿我仔细地跟你说说。”“嫂子,你知道得真多!”妯娌两个也面带笑容高兴地回去了,一个觉得自己“懂的多”,一个觉得自己“长了见识”。

人们带着各自的满意散了,也不在乎把晦气带回家。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简一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千山我独行点评:

简洁流畅的文风,欣赏。

文章评论共[1]个
简一凡-评论

昨天才进到我们这个网站,真有相见恨晚之感!at:2007年04月14日 早上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