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父亲在我的记忆里始终是宽厚仁慈的。
小时候,父亲在城里上班,村里人称之为工人。作为在农村人眼里应该高人一等的父亲,总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每到星期六的下午,对我们一家来说,是最快乐的日子。因为父亲要从城里回家休礼拜,那时候,家里依旧很穷,连温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期盼父亲回来的原因除想念外,更多的是想念父亲从城里带来的白面馍。每一次,父亲放下自行车,先去奶奶那里,奶奶不和我们住在一起,她和我的大爷一起生活。看奶奶时,父亲总是把带来的白面馍给奶奶一多半,与我们姐妹一小半,为此,我怨恨过父亲,为什么给奶奶那么多,而我和姐姐们一人只能分得半个馒头,父亲笑着说,奶奶年纪大啦,身体虚弱,而你们身体这么好,吃什么都香啊,乖乖女决不是小谗猫。母亲在一边笑笑,点点头。
回家休礼拜的父亲,总是一丢下饭碗,就忙着干家里的活,父亲的勤快、父亲的手巧、父亲的厚道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村里人把父亲作为典范尊敬着,母亲为此幸福着,我们一家就在母亲的幸福里和睦着,姐妹们就在和睦着的家庭里快乐着。清贫而快乐的难以忘怀的童年,是我人生的一大财富。
礼拜一,鸡刚叫三遍,父亲就起床,披星戴月的赶回厂里,去上班。父亲无论到哪里都是楷模,每到过年时,父亲都会拿回来他的先进工作者的奖状,母亲总是笑眯眯的催促父亲贴在堂屋的中央一面的墙上,父亲是母亲的骄傲,奖状是骄傲的见证。
在慢慢长大里,母亲就不只一次给我们讲父亲的过去,父亲凄苦的童年和少年。
奶奶一共生养了5个孩子,3男2女,父亲排行老二。我的爷爷在父亲八岁时就因病去世,爷爷入土时竟没有棺材,可见家里穷到极点。爷爷去世后,奶奶就领着孩子们开始了乞讨生活,而我的一个小姑姑就是在乞讨的路上,奶奶从怀里掏出来送人的,父亲哭的泪人一般,奶奶更是泪水涟涟,那是在用刀剜奶奶的心啊;奶奶说,给孩子一条活路吧,送人总比等着饿死强啊。这在父亲幼小的心里是个致命的打击,也就是从那时起父亲学会了坚强。
要饭的日子里充满了艰辛与屈辱,每要到一些稍为好吃点的,父亲都是给弟弟妹妹吃,他自己常常饿肚子。我大爷在讨饭时由于遭遇地主家的猎狗的追赶,落下了有时痴呆的毛病,终生未娶。春天,刚刚十岁的父亲领着我大爷到处爬树揪榆树叶子,可以用树叶换点粮食,但最大的用处是作为主食,父亲说,那种日子比吃糠腌菜还苦,不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年到头都是一脸的菜色,无神的、浮肿的脸处处可见。
自从爷爷去世后,父亲就是一家的顶梁柱。等到父亲稍微长大些,也就十二岁吧,刚刚能抡起大锤时,父亲就到邻村的一个铁匠铺去做了学徒。十二岁的父亲硬是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支撑起一个家。等到我三叔也能抡起大锤时,他也到父亲去的铁匠铺做学徒,这样,奶奶家的生活才慢慢有了着落。尽管做学徒的日子苦不堪言,但父亲他们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也赢得了村里人的称赞。
解放后,父亲就和三叔一起响应党的号召,到工厂做工去啦。父亲说,他这一生最感激的是毛主[xi]和共[chan*]党,这绝对是父亲的肺腑之言。后来,父亲又操持着把三叔和姑姑的婚事办了,最后父亲才办自己的婚事。
父亲是一个特别孝顺的人,每个礼拜必须骑二十多公里的车,从工厂赶回来,晚上陪奶奶说说话,给奶奶带来一些好吃的。在生活困难的时期,父亲常常抓一把盐放在水碗里,为了省下一个馒头,为奶奶,也为我们姐妹,而每个星期的7、8个馒头都是父亲喝盐水换来的,这些是后来父亲的一个同事告诉我们的。而奶奶始终不知道这些。当我得知这些时,再看到父亲,觉得父亲就是一座高山,而也再不吃父亲带回来的馒头,尽管我一看到地瓜窝窝头就满口流酸水。
当父亲的脊梁不再挺拔的时候,我和姐姐们也就一天天的长大啦。看得出来,有时父亲也为没有儿子伤心,在农村没有儿子是很大的缺憾,可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来没有打过、骂过我们,没有嫌弃过我们是女孩。父亲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他把无私的爱给了他至亲的人们,也给了素不相识需要帮助的人们。小时候,我们那里讨饭的还是有的,如果他们经过我们家,父亲总是盛一碗热汤和两个窝窝头给他们,父亲说,人处在危难之时,最需要的是关心。这也就是现在在大街上看到讨钱的老人或者儿童我都会拿出一元硬币给他们。这是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尽管父亲不会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样的话,但内涵是一样的。
现在父亲和母亲仍在老家生活,已逾古稀之年的父母仍不辞劳作,养鸡,养鸭,养鹅,也侍弄几分薄地,生活得很有陶渊明的意味,身体自然不错。有句话叫“心底无私天地宽”与父亲再恰当不过,这于我这做女儿的是最大的慰藉。今天就用这篇小文表示对父母的思念,对父亲拳拳的敬意,和深深的歉意。
-全文完-
▷ 进入点衣花雨斜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