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浮生河畔【一】静韵随风

发表于-2007年04月21日 晚上8:06评论-1条

前言

近来,思维很乱。本可以将一些乱言散语整合成各种思想舒展,发现太耗时。曾也花过好长的时间想一直记这些东西,还给自己想过若干个题目,或“零碎的念珠”,“散落的花瓣”等等,后来是定了“浮生河畔”,将自己的经历,思绪上的变化,聊以纪念我的青春岁月。

(一)一张小卡片

那天,去食堂吃饭的时候,那块大的宣传板上贴着一张海报,是一张贫困地区的孩子的自画像,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散发着奇样的光芒,不时心中一阵觳觫。好像太远了,与自己无关,安徽那个叫大袒乡的村庄在我脑海中一散而过。

前天,班里另外一个同学递给我一张小卡片,说:“这是汪潘毅送的,每人一张。”一阵恍然,不禁想:那个孩子原来还记得我们啊?汪潘毅,是我们去年去安徽之教的一个小孩子,很乖,在我以前写的《我的支教生活中》中曾经提到过他。

我问:“你还一直给他写信吗?”“对啊,自从你上次你给我他们的地址之后,我们就一直在通信。”其实,我更加无地自容,那张写地址的纸好像早就被我弄丢了。

我不好意思说,只是默默地将那张小卡片收好。

其实,我也给他写过信,那封信是装在另一个人的信封里一起寄过去的。但回的时候,那孩子说,因为资金问题,就没有跟我回信。所以,……

回到宿舍,再仔细端详这张小卡片,上面有一只鹦鹉。眼睛里湿湿的。其实,这是火柴盒正面的一张纸,是那小孩小心翼翼地撕下来的。他肯定在他妈妈买来火柴盒的时候,就跟母亲说好,不要把火柴盒扔掉。他一张一张撕下来,小心的放好,等收集到十多张的时候,他还在每一张纸的反面写下“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万事如意。”接着,小心地放进信封里,寄出。

我,哑然。

(二)去见何祚庥

何祚庥是谁?只记得很小的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他是搞原子弹的,很厉害。后来法**盛行那伙,他时常出来义正言辞地批驳邪教组织的罪恶。

这次,“杂志社”说,星期三下午去电视台见何祚庥教授,你去不去呢?去,逃课也要去?星期三下午我有两大节课,心想偶尔逃一下课,应该也不会出大问题。只要有伟人来,我去有时候不是为了什么,只是想“瞻仰一下伟人的口水。”

人有名了,与它相关的物也会有名,这似乎成了一个不争的真理。若那物本来就有名,那么人与物便相得益彰了。何祚庥与何园,便是这样的一层关系,何祚庥正好是扬州著名园林何园主人的曾孙子。

这是一个叫“绿扬茶馆”的电视节目,听说在扬州还有点名气,但宿舍没有电视机,故也没有听过。去了才知道,今天来的不仅有何祚庥院士,还来了一帮何家人,我也弄不太懂,反正都与何园有关,这不多说。

节目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专访何祚庥院士,主要让他谈谈自己眼中的何园,他侃侃而谈,有时候主持人想从这个话题转到另外一个话题,但台词都被他老先生给占了。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何方出的一本书《走出寄啸山庄》,这部分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兴趣,反倒坐在底下的何院士让我感到欣喜,或许是因为他累了,坐在底下一直在动,像个小孩子一样,时而看看报纸,时而看看手机,时而闭目养神,感觉伟人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遥远。但我又想:人与人其实都很相近的,他们今日成功的背后肯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劳作。

其实,我极其羡慕这样一个大家庭,他们能够那么详细地知道自己祖先的名字,而我们一般的人,差不多往上数一两代就停止了。从清朝末年到今天,战争以及不同信仰导致很多家庭走散,像这么一个保持完整的家庭也可谓是奇迹了。

(三)也来点点你的名

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一直在写长篇小说,我看过她写的,虽然写的只是一些曾经的生活,笔墨还未成熟,但她坚持写着,这点就让我羡慕极了。自己好多年前就准备写个稍微长一点的小说,但几次动笔,到4000~5000字的时候就停止了,要么是因为人物的命运写着写着我就把握不了了,要么是因为搁了几天好像把以前的思路模糊了,所以长篇小说依旧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已。

事情总是一件一件的来,想静下心来写点属于自己文字,总感觉很遥远;看着别人写,我又羡慕。

大倩是我那好朋友同宿舍的,我是不知道她也在写小说的。那天,我恰好看到她将自己写的几页打印出来了。我冒昧地说,给我看看,她羞涩地将自己写的递给我,跟我说:“不好不要笑。”其实,哪能笑,她能够给我看,我已经感激不尽。

看到中途,我实在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她马上夺了过去,说:“叫你不要笑你还笑?”

你知道可爱的大倩这么样了吗?她写的是高中生的故事,写到老师点名的时候,那些学生的名字她竟然全部用了现在给我们上课老师的名。我说:“你实在太可爱了,他们上课点我们的名,你在小说里却点他们的名。”

她也笑着对我说:“谁叫那些老师每一节课都点名,烦都烦死了,现在我也让他们常常点名的滋味。”

其实,那些老师也根本就不会知道点名的滋味,但我想:小说不就是虚构的吗?将生活的真实巧妙的歪曲,便成了小说。

(四)网上购物

最近,班里出现了一波网上购物热,俨然一幅“足不出门,便游天下”的场景。

“你这件衣服哪买的啊?”

“网上的。”

“真好看,网上会骗人吗?”

“不会,不会,我都买了好多回了。”

“怎么买?教教我了?”

“只要去银行开通一下网银,再到网上下载一张证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

大家都这么说,我也有种想买的冲动。买什么,我还有几本考研的专业书没有买,要不去买书,淘宝网上一查,的确比原价便宜多了,但加上运费好象也不是很便宜了。过两天,我正好在校外的书店看到了要买的书,而且还打折,价钱也跟网上差不多了。哎,自己也没买过,省得麻烦。

大三了,很多人都说:“我们应该开始试着打扮。”我依旧背着学生气的书包,有点想买一个可以放书稍微大一点的背包。友人说:“我们网上买包?”两人一说即合,就疯狂的在网上找既好看又便宜的包,找啊找啊找包包……。差不多找了两个小时左右,我已经眼花缭乱,感觉什么包都差不多,都还可以,但感觉又不是自己想买的。

眼前一亮,网上也有打折的,很便宜,或29元,或39元。而且买两个还可以打折,太好了,正符合我们的要求。挑啊挑,挑啊挑,最后我们每人都挑了39元的一个。跟买家一聊,一共69元,加邮费一共75元,两天后就能寄到。

两天后,果然马上就收到了,但包的样子让我们大失所望。我明明买的是“cucu”包,收到的却是没听过的“凹凹猪”。我说:“一定要去投诉,那店铺竟然买假包”。上网一看,原来自己没有看清楚,上面写的是“cucu”等品牌的,噢,我竟然没把等看清楚。

给其她宿舍同学看了下,友人问“你们还价的啊”、“那家店铺的信誉度高啊”、“有没有免邮费啊”……?

原来,网上购物还有那么多讲究啊,我的天那!

(五)百家讲坛

我喜欢看“百家讲坛”,只是学校里没电视,只是寒暑假在家里看过。网上看论坛,都是关于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有人褒,有人贬,但火得不得了。

一个以前的朋友问我:“你学中文系的,你觉得于丹讲庄子讲的怎么样啊?”我支支吾吾地回答了她。哎,于丹这么一评,庄子竟然变得大众化了。

于是,准备去网上下来看,百度里面一搜,还真多。不管是视频的,还是音频的,都有。于是下了音频,放mp3里,晚上睡觉前也可以听。

再看看其他的,最近在看现当代,找找有哪些人讲过,看到讲老舍就有很多,关纪新《旗人作家老舍》,孔庆东《老舍的幽默》,范亦豪《悦耳的老舍》,关纪新《〈茶馆〉的文化符号》,吴福辉《老舍笔下的新旧市民》,范亦豪《沉重的〈月牙儿〉》,傅光明《老舍之死》,不同层面的老舍,被一个个著名教授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对老舍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了。还有其它的,比如讲钱钟书,张爱玲的,都下下来,慢慢得听。

百家讲坛是一种形式,著名学者给全国人们上课,他们慢慢讲,我们慢慢听。现在的电视里,很多节目都是一笑而过的,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而且,在我们越来越关注物质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世界也逐渐荒芜。在“百家讲坛”这种节目里,我们跟着著名老师的步伐,慢慢走进一个作家,一种文化,慢慢净化自己的心灵。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静韵随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碗凉茶点评:

从生活中的小事入题,写出自己的见解与思想。
《一张下卡片》在内容与情感上更具冲击力,让读者在联想到那么一位孩子时心里酸涩。
第4节《网上购物》却显得略零散,或许是由于事情太琐碎的缘故。
总体而言,能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把一些乱言散语整合成各种思想舒展,这种做法是很好的。

文章评论共[1]个
燕舞莺歌-评论

问好小妹妹。看见的文很亲切。:)
  【静韵随风 回复】::)问好姐姐!
[2007-4-22 12:24:43]at:2007年04月22日 上午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