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满清功成昭默佑运涛

发表于-2007年05月02日 上午11:20评论-0条

(一)

女真族在关外建立过与宋、西夏相对峙的金政权,后入主中都(今天的北京),不仅迁去了宫殿,还迁走了祖先的陵墓。

后金、清朝的统治者也是女真(后改满洲),他们比完颜阿骨打的家族更有征服力,其疆土之大,远非金所可相比,但爱新觉罗家族率八旗兵入主燕京(北京)之后,没有毁坏原来的宫殿,也没有迁移祖先的陵墓,在盛京(沈阳)保留了地上的皇宫和地下的陵寝。这在文明史上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事情,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份二oo四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宝贵遗产。

清陵我只去过一个昭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始建于崇德八年,同年安葬了皇太极。顺治元年定陵号昭陵,七年孝端文皇后入葬,八年陵制初备,此后多次增建、改建。它是清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最具代表性的清帝陵。皇太极是后辈,为什么他的陵墓比祖先还要奢华呢?很简单,他的政治势力比祖先强大,经济基础比祖先雄厚,有必要也有可能修建如此炫耀的陵墓。

北陵公园门票是六元,我去之时,正是四月天,沈阳还是比较冷的,公园的人工湖边还有大堆的冰雪没有融化,公园是奉天省政府一九二七年将昭陵和周边官地辟建成的,占地面积三百三十万平方米,昭陵位于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园内很清净,有电瓶车往来于公园大门和昭陵之间,却空无乘客,有出租二人、三人自行车的,生意也不是红火。

沿路走数百米,一座威武的人物塑像赫然雄立,上书“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塑像背面有人物介绍:皇太极即清太宗文皇帝。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青年时期随父兄创业征战,智勇兼备,屡建功勋,位居后金四大贝勒之列。一六二六年其父去世,被拥戴为新汗于沈阳继位。执政后力革旧弊,创新图强,优礼汉官,兴文重教,统一东北地区,结好蒙古诸部。一六三五年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登基称皇帝。在位十数年间,国力大增,奠定清入主中原基础。一六四三年病逝于沈阳皇宫,葬沈阳城北清昭陵。

昭陵全陵占地十八万平方米,首先的建筑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的“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

(二)

我发现左侧林中有建筑,似乎不应属于陵墓建筑群,过去一看,是“张莘夫先生纪念碑”,上面只简单地写着“中国矿业工程师,吉林省九台县六台村人,一八九八年至一九四六年。”

张莘夫事件当时是很轰动的,张莘夫原名张春恩,一九一九年在北平读书时,曾与在北平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相识,常在一起畅谈救国道理。“五·四”运动,他同北平青年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他执旗领队,带头呼喊口号。后怀知识报效祖国的雄心大志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地质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九年归国。

回国后,许多开采矿业的资本家以高薪聘请,他都一一谢绝,只出任黑龙江省穆棱煤矿矿长兼总工程师。治理当时千疮百孔,百废待举,生产处于停滞状态的穆棱煤矿。不到两年,矿业振兴,产量日增。张莘夫热爱家乡,曾对乡里人说:“我东北山高林茂,江河源远流长,矿脉富足,实在是一块宝地。”

抗战期间,他主持国家汞、锡、钨战略性稀有金属的生产,任国家汞、锡、钨金属管理处处长等职,是我国颇有作为的地质学家。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六日,他带领七名“满炭”工程师赴抚顺接收矿业,归途中经李石寨车站,被抢劫搬运东北工业设施的苏联红军劫往南山枪杀,随行七人同时遇难。名义统治中国而实际控制不了东北国民党政府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学生进行抗议游行,其规模之大可能在中国是空前的,其实质目的是反对苏联红军反对中国共[chan*]党接收东北。但现在能够关心此人此事的有心人是不多了。

另一宗类似的事件是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晚古都北平发生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强j*北京大学先修班女生沈崇的事件,随着群众情绪的高涨,将事件引向要求美军撤离中国和反对支持内战、揭露政府奴性软弱的方面。由北平各主要高校学生数千人上街游行,并到北平行辕请愿开端,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中城市。

民族心理是最敏感的,政权之争中两个政党利用了两件事情,反映的其实都是要不受外国势力左右,国家民族完全独立的想法。在今天,沈崇事件在中学的历史书上就能读到,而张莘夫事件鲜有人知,所以张莘夫塑像前几乎看不到游客逗留,都是看到名字非常陌生就离开了,没人去想其中蕴藏的故事。

(三)

抬眼望有一对高耸的华表,平视有一对威猛的石狮子。

我来到了昭陵,门票是三十元。现有建筑三十八座(组),做为清朝兴起之初营造技术水平的代表建筑,基本沿袭了明陵规制,建筑形式又融入了满族兴起时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首先走过石牌坊,建于顺治或康熙年间,此坊为仿木架结构,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坊体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生动逼真。石牌坊是陵墓中一件典型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纪念死者,旌表功德,引导祭陵人进入祭祀陵墓。

正红门又称大红门,是昭陵陵寝的总门户,建于顺治六年,单檐歇山式建筑,三拱门正中一间叫神门,这是陵主太宗皇帝与其皇后神灵出入的门户,是帝后的棺椁、神牌等通过的门。神门平时不开,只在昭陵举行大祭的时候才打开,但除了抬祭品及送祝版等祭祀用品的官兵可以从神门人陵,其余任何人不允许从此门进入陵园。东侧一间为君门,按规定这是清代后嗣皇帝前来祭祀时进陵时走的门。西侧一间为臣门,是前来祭陵的王公大臣们走的门。正红门两侧分别有一照壁,因为其建筑形式看似衣服的两个袖子,也称袖壁,长八点五米,高五米。袖壁为黄色琉璃瓦顶,正中嵌有一椭圆形琉璃构件,称为袖壁的盒子,为五彩云龙造型,蟠龙游行于云幅之中,生动逼真。门洞上方的券脸石上雕刻着二龙戏珠图,券脸石的下部雕刻有寿山福海、松树、宝瓶、荷花等吉祥图案。门楣正中嵌有长方形的石雕门额,门额光素无字。每间门洞中间是对开的两扇红门,门上饰六角形兽面铺首及八十一颗金色门钉,门钉横竖各九行,九是最大阳数,在《周易》中讲男尊女卑,男人的至尊就是九五,为帝王专用的数字。

天冷,工作人员全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游客穿得却都很单薄。

又见第二对华表,又名擎天柱、万云柱,是陵寝的装饰性建筑,由底座、柱体、云版、天盘、柱顶、护栏等部分组成。陵寝共有三对华表,柱顶有一种为桃形望柱头的“海石榴”,另一种是蹲伏着的怪兽,它似犬非犬,浑身鳞甲,昂首挺胸,翘起的尾巴与鬃发相连,长着一支长长的象鼻子的“望天犼”。面向陵内的“望君出”在于劝告前来祭祀的帝王们不要过分悲伤,祭典礼成及时回朝,而“盼君归”寓意盼望墓主人的后代子孙们前来祭祀,不要忘记缅怀祖宗恩德。

神道两旁是一对对的石像生,建于顺治七年,是陵前仪仗銮驾的象征,也是墓主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从南至北依次为狮、獬豸、麒麟、马、骆驼、象。狮子威振八方,唯我独尊,是王权的化身。獬豸代表严正无私。麒麟象征仁义至圣。大白、小白两匹马则是皇太极生前最喜欢的坐骑,每有战事,皇太极即乘大白、小白出征,骑大白行军,可日行一百里,骑小白出征,可日行军五十卫。崇德年间与明朝之间的松山、杏山之战,大凌河之战,皇太极即是骑着大白、小白疾驰前往前线督战的。太宗皇帝驾崩葬入昭陵后,将大白、小白雕像立于陵前,让它们继续为皇太极效力。也有传说称,昭陵的石马也称为大清、二清,相传,在与明军交战之时,一次,皇太极被明朝镇守东北的大将李成梁活捉,在押送往辽阳的途中,太宗依靠大清马、二清马的奋力营救而逃脱。为感谢这二匹马的救驾之恩,崇德年间改元建国之时,皇太极选择了“大清”作为国号。骆驼,性情温顺,能吃苦耐劳。相传,有一次皇太极带兵打仗,行前用驼囊盛储水,以备不时之需,并曾在关键时为皇太极解除了困境,所以把它列在陵前,以表其功。象,形体高大、稳固,其形象常被皇家陈设在殿堂前,用以象征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神道被看成是陵主神灵所走的路,是皇陵风水的中心,除了抬祭品的人外,其他人不能随便在神道上行走,否则要治以重罪,有“横走罚,竖走杀,马过削蹄”的规矩。

为了保证皇陵风水,清代设计皇陵时,特意在神道上建一座建筑,以阻碍视线,称此为“风水一眼望不断”。这座建筑就是神功圣德碑亭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方型重檐歇山式,内立巨形石碑,重达十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一千八百一十个字,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由于隔门而看,不能近前,具体的字实际是根本看不到的。

碑楼北面两侧有果房、仪仗房、茶膳房、涤器房等祭祖用房。或做商店,或展示着清朝的历史事物。

(四)

隆恩门是方城的正门,方城是昭陵的主体部分,类似于紫禁城,是盛京城的缩影,以体现“事死如事生”的规制。城高六点一五米,南北长一百四十六米,东西长一百二十米。在门楣上方正中设置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的“隆恩门”匾额。隆恩门上方是一座高大门楼,称五凤楼,歇山式,三层,是三滴水式建筑。在门楼的底层,南、北两面设有供人登临的楼门,二、三层的四面都有木窗,周围有出廊。当年在三层楼上设有金链四条,这些金链俗称“江山万代”,后不慎丢失。五凤楼式样颇像沈阳故宫的凤凰楼。隆恩门建筑雄伟壮观,昔日登楼向南远眺,沈城全貌可尽收眼底,晴朗之日,还可望见辽阳的太子河。

昭陵建筑布局除了遵循“中轴线”的陵寝规制,还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前朝后寝”是我国传统的宫殿、院落组合形式,西周时就已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对于陵寝来说,大殿、配殿所在院落为“前朝”,宝城、宝顶所在的院落为“后寝”,中间隔一道地宫门。

正前方有座气势非凡的殿宇建筑就是昭陵的正殿即隆恩殿。它位于方城内正中靠北的位置,是方城的中心建筑,是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建筑。即是用来供奉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神牌的地方,也是举行朝祭大典的场所。在东西两侧还有配殿,即东配殿和西配殿,这三殿于顺治八年初建完成,是祭祀的重要场所。

东配殿是昭陵一座至关重要的场所,它的使用有两项:首先它是用来存放祝版和制帛的。所谓祝版和制帛这两件祭物是皇帝向祖宗表达哀思和意愿的文书,是十分关键而重要的祭物。每当正殿大修时,要将殿内供奉的太宗和孝端文皇后两座神牌由隆恩殿请到东配殿供奉,不失礼制。等到隆思殿竣工之后,再将神牌请回。恭请神牌是昭陵的一种大礼,皇帝要钦派盛京将军主持,其它人无资格随便请神牌。东配殿在陵寝中的地位仅次于隆恩殿。

西配殿殿是举行“忌辰”,行大祭礼时供喇嘛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场所。殿内西墙上挂有九幅唐卡画像,还陈列有喇嘛衣裙袈裟等物品。西配殿除做为佛事之地,从不做它用。

座落在隆恩殿西南像庙宇样式的小房子叫焚帛亭,又叫“燎炉”、焚帛炉。它是一座用汉白玉雕制的,正方形歇山式顶子,大脊正中有一火焰宝珠。此亭是大祭时焚烧祝版、纸张及金银锞的地方。烧祭时主祭人要站在月台西南角的“望燎位”上观看,以尽孝道。这种仪式叫“望燎”。是祭扫的最后一道程序。大祭礼就是在这焚帛亭的烟火升腾及众官员的哀嚎声中结束的。

城上四方有角楼,重檐歇山十字脊,黄琉璃铺顶,四面出廊,大脊正中装饰琉璃宝葫芦,飞檐四角下坠风铃,它是祭祀时官兵守望之处。

(五)

昭陵最高建筑明楼建于康熙四年,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全高二十三点六米,楼内立有一只白玉墓碑,碑身竖刻满蒙汉三种文字“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一九三七年五月,明楼被雷火烧毁,一九三九年修复。

宝城也叫“团城”,又名罗圈墙,建于康熙五年,青砖垒砌,中间突起的圆形坟堆就是宝顶,又叫独龙阜,周长一百一十米,由三合土(白灰、砂子、黄土)夯筑而成。下面就是地宫,宝城的城墙上建有垛口和女儿墙,形如小城,所以叫宝城。月牙城与方城紧紧相连接,因其南面凹进,呈月牙形而得名,又称哑巴院。宋朝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皇帝死了也是一缺,所以用凹字象形月缺。在封建社会里,皇陵是皇权的物化之地,地宫更充满了神秘色彩。它建于康熙二年:“相传,宝顶内有正殿一根,名为享殿。配殿西楹,排列祭器。梓棺在正殿之后,两旁有石柱二根,用铁链将棺悬在空间,下有井一眼,水流不息,名为金并。所谓皇帝用金并御葬是也”。这些只是传说,史料证明,入关前的满族民风淳厚,崇尚俭朴,火化是满族的传统旧俗。所以,皇太极和皇后遗体均实行火葬,地宫内葬的只能是骨灰瓶,不存在什么棺椁。所谓“金井”也不是终年水流不止的“井”,而只不过是风水先生确定地宫穴位时留下的标记,它只是一个深不过十几厘米的小坑而已。巨大的宝顶尖上,不偏不倚长着一棵榆树,是为效法祖陵的永陵,昭陵不知从何时起,在宝顶上也栽上一棵榆树。关于榆树,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一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来,放在这棵榆树的树权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来,来取骨灰匣时,竟然发现地上的土上长没过树权,把骨灰匣给埋上了。他扒开土,想把骨灰匣拿出来,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树权上一样。他又找来一把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就从树的被砍处往外流血浆,树的“伤口”又很快长好如初。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一棵神树,是上帝向他暗示这里是安葬他父母的风水宝地。于是他顺从天意,用土把树权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标记,并在这里住下来,安营扎塞,开始招兵买马,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这种方法沿袭下来,用到了昭陵。

清朝有一个传统做法,就是把每处陵区所靠依的山峰都赐一个很吉祥的名字,叫起来,很顺耳好听,似乎这样就会使大清江山社稷长治久安。隆业山于顺治八年堆成,同年封名隆业山。山高二十米,东西长五百零三米。《清实录》顺治八年六月条载:以永陵为启运山,福陵为天柱山,昭陵为隆业山。“隆”字据《礼记·檀弓上》记载:“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隆业寓意大清王业兴隆昌盛。隆业山在宝城身后,此山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亚北方位。细看山上结“九峰”,以中间主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个突起点,东西走向,其两端各向南弯屈,形如弯月,似如卧龙。此所谓“龙蟠凤翥”之势。隆业山的建筑是出于“风水”的需要。按古代相术说法,一块好的风水宝地至少要具备“前有沼,后有靠”的条件。所谓“沼”就是河流,“靠”是山。而昭陵这块地方接风水条件来看,并不算好,因为此处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无山可靠。即造此地为太宗万年吉地,只好来个变通,采取“人造风水”,弥补不足。于是调集大批旗、民,修造此山。为避免破坏陵地风水,堆山之土石必须用“客土’,即不准就地取土,取土要到几里开外的地方,当时又无机械,挖土、运土全部依靠车拉、人担、堆积如此宠大的土山,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盛京通志》称,其山源出自长白山西鹿,由长白而永陵启运山,由启运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直到沈阳以西塔湾而止。这条脉系被称为“龙冈”。

(六)

最后一道门石柱门也叫照牌。因为门两侧有二根三丈高的方形石柱,所以又叫二柱门。在古代只有皇帝陵内才可以设置石柱门。这座石柱门,是在嘉庆年间增设的。石五供是一组十分精美的石雕作品。五供上雕刻着云、龙、兽面纹。祭台上雕刻八宝、暗八宝以及柿子、如意、净瓶等各种吉祥图案。寓意把所有宝物奉献给陵主,祝愿陵主事事如意、平平安安。香炉的炉顶,花瓶内的花和烛台上的蜡均为石制,虽不能实用,但它却象征着皇陵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长眠于地宫内的帝后时刻都在饱纳着后代子孙的供养。

隆恩殿又城享殿。崇德八年八月草创,顺治七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同时悬挂牌匾,康熙三十年改建。隆恩殿的大台基,有三路踏跺,中路为丹陛御路,俗称“龙道”,是由一块长五点五米,宽近两米的巨石铺成。巨石浮雕“寿山福海”及“双龙戏珠”图案,寓意帝后和美,福祚绵长。当时任何人都不准在上面行走。隆恩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檐下有蓝地金字的“隆恩殿”牌额一块,从左至有以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殿以隆恩命名是表示感恩爱福之意。隆恩殿共有三间,进深两间,周围出廊,共有廊柱二十根环殿而立。殿内无天花棚,梁架裸露,上面施以旋于彩画。这种作法称作“彻上明造”,是关外清早期建筑特点。殿内中间有一大暖阁,又称寝宫或神阁。阁内有宝床,帷幔、衾枕等卧具,阁的上方用黄云缎置项,名叫“披庐帽”。大暖阁里有一小暖阁,又叫佛龛,里面供放着帝后的神牌。在大暖阁前还有帝后的龙凤纹宝座,大祭时将神牌从暖阁中移至宝座上接受祭享。宝座前设有供桌,用来摆放祭品。供桌前有五只圆几,几上摆放珐琅香炉、烛台和花瓶五种供器一套,上面插有用铁片制成的“灵芝”及“万年松花”,又叫金银花钗。这批五供是乾隆四十年由北京内务府制造时。供案两侧有配案、配椅,配案上有五供等祭具。隆恩殿建在高六尺的台基上,台基为仰莲须弥式,平地起台是满族的一种风俗。隆恩殿门檐下铺设的翡翠玉石一块,石长六尺,宽三尺,玉石是淡黄色,半透明,中间还夹杂着淡绿色及白色斑块。色彩斑澜,十分好看。此石是祭祀时主祭宫向神牌跪拜之处。康熙、乾隆、嘉庆和道光这四位皇帝东巡祭祖均在此跪拜。古人称此石为“翡翠玉拜石”。翡翠是很名贵的宝石,其价值甚至超过黄金。翡翠玉石我国很少出产,世界上也只有极少数国家出产。特别是像这样巨大的翡翠更是罕见。曾经有位欧美国家人士前来参观时说,此石是难得之品,价值连城。翡翠玉拜石前面的台阶,是由三块“白宝石”铺成,它与普通汉白玉不同,石质润泽,宝光四射,也是石中上品。台基的护栏也是由一种叫“青金石”的贵重石料雕刻而成,石料虽青色,里面间或有许多黄自色大小不等的颗粒。月台地砖,均为“金矿石”,石中有许多金粒,在阳光照射下,能找到金光闪闪的金沙。在清代陵寝中,用这些名贵宝石修建陵寝,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昭陵的一大特色。也表明后嗣皇帝对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无限崇敬之情。还有隆恩殿两侧,各有四棵松树。据说,这是八旗大臣在护卫着隆恩殿,有文东武西之称。早些年这八棵松树参天蔽日,苍劲挺拔,后又枯死。如今是近些年栽的。

(七)

门票上标示西侧有贵妃园寝。葬着关雎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全称叫宸妃、懿静大贵妃园寝,又称贵妃园。

可是没有任何能显示出园寝的地点,问几个当地人,他们也说一直没搞清楚。我不甘心,逢人便问,终于有位女士告诉我一个所在。一片不平的小土包,用木头围了起来,杂草丛生,二三十米见方。让人不能相信,又不得不信,想起《红楼梦》的“好了歌”中那一句“荒冢一堆草没了。”

对面离清昭陵仅百米远有座革命烈士陵园。门是三坊式,书着“湖山并寿”、“日月同光”、“功烈永垂”、“精神不死”,里面的坟形状不一,看得出不是同一时期修建的,有李忠志同志之墓,李忠一九五一年病逝于东北军区司令部管理处副处长岗位上。李冰同志之墓。

墓园正中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碑冠有五星与麦穗图案。

其他有张希尧同志之墓、张希尧是东北解放军高射炮一营二连战士;于振河烈士之墓;卢伯鸥教授之墓,他是东北大学副校长;周树梅同志之墓,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六二师教导队教导员。

最大的一座墓是曾经担任过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xi]的高自立烈士之墓,高自立原名原名高省烦,化名周和生,一九oo年生于江西萍乡,其父为教师,本人出身店员,一九二六年冬加入中国共[chan*]党,一九二七年七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检查委员、执行委员,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一九三八年四月至一九四八年任陕甘宁边区民政厅长、建设厅长、副主[xi]等职,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委员、财经委员会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冀察热辽办事处副主任等职,一九五o年一月九日病逝于沈阳。

这座陵园里的死者身份与皇帝是不能相比的,但死者都有尊严,并没有因昭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迁走这些烈士墓。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在地下应该可以和平共处的。

以国家名义举办的“祭礼”现在已经没有了这种传统,祭礼本意是“以礼仪哀悼亡者”。《礼记》说:“凡治人之道,莫重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就是说祭礼的核心是祭,其内容是“礼”。中国封建统治者一向主张“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他们把祭祖视为“关于大运之发祥”,“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大事,是“展孝报本”,“敬大法祖”的实施。因此封建帝王对祭祖都十分重视。康熙曾做过一首诗,抒发了祭陵的感受:德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谟真显赫,武烈实飞扬。包并收群国,虚谦集众长。网罗来俊彦,缔造群洪荒。卜世周垂历,开基汉启疆。灵山佳气回,寝庙瑞云张。旷远临平陆,幽深追上苍。汗尝趋石马,歌欲奏芝房。洱海销兵战,炎陬绝判狂。功成昭默佑,告祀肃诚将。微念通层构,含情望两厢。千官遵大典,进退尽铿锵。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一碗凉茶点评:

详尽,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