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人性冲突的壮丽悲歌亦然亦了

发表于-2007年05月02日 下午6:43评论-2条

曹禺的《雷雨》本是一部家庭伦理戏。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名著,竟被张艺谋导演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恶搞”了:一部本已使人震聋发聩的家庭lu*n伦剧,被老谋子直接套做、改编和演绎成为一部惨烈悲壮的宫廷政治剧《满城尽带黄金甲》。原剧中的人物角色冲突以及人性与道德伦常的冲突,被提炼上升为人性与君臣父子、三纲五常及其王朝统治秩序的宫廷政治冲突,从而使《雷雨》话剧中的戏剧原形被提升、放大到社会政治层面。难怪人称张艺谋为老谋子,敢对曹禺这样的名人名著耍此大腕,显示了超人的艺术勇气和胆略,如此大手笔制作,在当代中国影坛恐怕惟有张艺谋一人敢为且能为也。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农业社会。以皇室家族统治为核心的国家治理结构只不过是个体家庭、家族结构的放大和提升而已。因此,由孝悌为本的家庭道德伦理引申发展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便构成了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政治哲学的基本精髓。张艺谋正是抓住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庭伦理与宫廷政治一脉相承的这一本质特点,顺理成章地对《雷雨》进行了大手笔的艺术放大处理:他把《雷雨》中周朴园与侍女侍萍的始乱终弃、贵妇繁漪备受压抑和禁锢的情感,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母子、兄妹lu*n伦的变态扭曲情感纠缠等戏剧原素直接移植到王室宫廷,演绎出宫廷内部王后与太子、太子与宫女之间的不伦之恋和王与前妻、王与王后之间的情感纠葛,并且把这种人伦冲突主题与二王子为救母后而反叛父王、三王子为争王位而杀兄夺储逼王退位、王镇压王后发动的宫廷政变的政治冲突主题成功地结合了起来。在宫廷政治的更大背景下,张艺谋展示了王后和三个王子所代表的不同的感性情欲、权欲和王所代表的理性“规矩”之间的激烈冲突,从而导致了一场惨烈悲壮的宫廷政变。应该承认,张艺谋对《雷雨》戏剧主题的这种推演和深化处理是极其巧妙的,也是十分成功的。他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古代社会王室宫廷政治的本质,而且也是对于千百年历朝历代宫廷斗争普遍矛盾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因此,在《黄金甲》剧中,具体角色的历史真实性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或她属于哪朝哪代、甚至叫什么名字都不重要了,宫廷矛盾被高度抽象化、寓言化了。人们看到的是王与王后、王与王子、王后与王子、王子与王子以及王室成员与宫中大臣、宫女之间的种种政治冲突和感情纠葛,而这种宫廷斗争似乎在历朝历代都普遍存在而且都具有典型意义。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虽然题材广泛,但万变不离其宗,揭示和张显人性及其人性冲突始终是他的永恒主题。这在他的一些早期影片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等影片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在他近年来推出的如《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中更是有着突出的体现。在《黄金甲》中,张艺谋对人性主题作出了更为深刻的社会发掘,并且给予了更为强烈直观的艺术表现。从人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归结为人性的冲突和演进的历史。因此,善与恶、正统与叛逆、道德伦常与lu*n伦情欲皆是人性。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些人性被道德化、制度化而形成为维持社会统治秩序的纲常规矩,这是人性的理性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为这些正统的纲常规矩不予承认并排斥的感性人性。《黄金甲》正是在宫廷政治斗争的平台上,导演了一幕惨烈而又悲壮的人性大决斗——感性与理性的大决斗:一面是代表着理性化人性即三纲五常和正统秩序的王,一面是体现着各色本能与原欲的感性化人性的王后和三个王子。王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坚持宫廷凡事都应有个规矩,因此必须把坏了规矩的王后不露声色地处死,然后废了淫乱而又懦弱的太子,改立正派而又英武的二王子为王储。王的做法错了吗?没错,这是符合纲常规矩的治国方略,也是王者的理性人性。同样,感性美丽的王后被禁锢在牢狱般的深宫,她渴望爱情,她策划兵变以反抗王对她的毒害;大王子生性懦弱,深陷与母后和同母异父妹妹宫女蒋婵的不伦之恋中难以解脱;二王子为阻止父王毒杀母后而起兵造反;三王子为了夺取王位而杀兄弑父。这一切也都是出自角色各自的人性,只不过这些情欲、权欲都是不为正统的纲常规矩所承认的感性原欲。张艺谋就是把千百年的宫廷斗争抽象为理性与感性的人性大冲突,并且在菊花台这一象征宫廷政治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壮烈的人性大对决的社会悲剧。

为了从艺术上渲染和表现宫廷斗争中感性与理性的人性本质与强烈冲突,张艺谋在影片的主题色调的选择、艺术象征形式的确定、人物角色性格形象的把握以及服装、道具和宫廷布景设计等方面都是颇具匠心。首先他选择了黄色为影片的主题色调:从菊花的自然黄到皇宫的金碧辉煌,喻示了人性由自然、原欲的感性向正统的理性的发展和提升。其次,他用菊花象征人性;用龙袍和皇宫富丽堂皇的金黄色象征道德化、制度化的理性人性;用外圆内方的菊花台象征人性展示与冲突的大平台和宫廷政治斗争的大舞台;用绣着菊花的丝巾象征人性对正统秩序反叛的旗帜。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他用成熟、老练、理智、冷酷、执掌生杀夺予统治大权的王作为理性的代表,用女性、用性感美丽的王后,用少年幼稚和年轻英武的王子以及多情懦弱的太子作为感性的代表。在舞台效果上,影片始终保持着一种让人感到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气氛。虽然王宫内青春、美丽、性感的宫女如云,宫外菊花满地开放、一片灿烂,然而汉宫威仪、金戈铁马的盛世王者气势,以及反复出现的程式化的更夫报时和王后服药场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一种难以言状的压抑感,使人深深感受到宫廷规矩纲常即理性对于人的感性、自由的沉重压迫和禁锢。

影片的结尾,最终以王后为代表的不伦、感性、反叛的一方的全军覆没大悲剧收场:小王子血刃太子王兄、剑逼父王退位不成,被王当场打杀;万余金甲兵浴血奋战,全军覆没,沉尸菊花台下;二王子殉母抗父,自刎菊花台、血溅黄金甲;王后备受压抑和扭曲的情感终于疯魔般爆发和释放了出来,她把盛满毒药的药碗抛向空中,抛撒起的血色的毒药在空中划了一个长长的弧线,最终如血般滴落在残败的菊花花瓣上。表面上看,一场宫廷政变被镇压了下去了,政变的发端人尽皆牺牲了,正统的统治秩序获得了重建,理性最终战胜了感性。然而菊花台上,仅留下一个断子绝孙、孤家寡人的孤王。这难道就是王所希冀的结局么?他自然明白,这种血腥的胜利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而且是这样深重地伤害了统治秩序的人性基础,从而使他的统治地位蕴含着更深的不幸与危机。在大结局中,菊花台下的满地菊花又一次强化和烘托了人性冲突的悲剧主题:作为人性主题的象征,在兵变血战中她被践踏、被鲜血浸染;在宫廷正统秩序的重建中,她被用来装点和象征正统秩序不可颠覆的人心所向,被用来烘托和拥戴理性人性即人伦道德、纲常规矩的最终胜利。好一部感天动地的宫廷政变大悲剧!片尾大结局让人震撼、发人深思,从电影院走回家的漫长街路,尚不能使人走出影片所营造的意境,周杰伦撕心裂肺的吟唱依然在耳边回荡:“血染盔甲我挥泪杀,满城菊花谁的天下?宫廷之上狼烟风沙,生死不过一道刀疤。”“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回眸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总归是通过人性的冲动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政变和改革,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也总会有人的原始、感性人性不断被承认和提升为社会正统的理性人性,即转化为社会正统道德伦常或法律规范;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革命、政变和改革的参与者来说,其人性诉求多是摆脱不了悲剧性命运。尽管人的原欲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到头来被牺牲的、受到伤害的和被压抑的总是人的感性人性。且不说那些沉尸菊花台下和血溅菊花台上的牺牲者们,胜利者的孤王难道不也是一个更大的悲剧么?二十五年前他凭着自己的感性人性即野心与权欲夺得了王位,二十五年后他却不得不以理性与正统的代表来血腥镇压自己的王后和王子,甚至还不得不杀死自己一直旧情难忘的前妻。唐朝初年的李世民不也是这样做的么?玄武门之变,他同样以野心与权欲即感性冲动,诛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逼父王李渊退位,也就是《黄金甲》中三王子的做法。李世民是胜利了,他夺得了王位以后就没有任何牺牲么?他像王一样转化为理性和正统的代表,他同样也得牺牲、压抑自己和他人的感性人性,以重建其王朝宫廷的清规戒律。即便是在当今之世的和平改革年代,社会一方面利用人们的感性之欲推进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利用现行的道德法规来控制和压制人们的非分之欲,多少人沉沦官场、血溅商场不也同样是一种改革的代价、人性冲突的悲剧么?

呵!血染黄金甲,悲壮菊花台。《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一部寓言式、史诗般的宫廷悲剧。它以壮丽恢宏的大场面和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营造并诵唱了人性冲突的悲剧美。“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黄巢也许没有想到正是他的这句充满豪气的咏菊诗,却喻示了黄巾起义菊花般的悲壮命运。菊花的本质是悲剧的,她送走春红夏绿,以其沧桑的秋黄去迎对秋去冬来的肃杀。在这万物萧瑟的冬季,张艺谋捧给人们的不是火红的玫瑰,而是金黄的菊花,我想,也许这正是老谋子想要向人们抒发的关于人性思考的悲壮情怀。

本文已被编辑[zippo]于2007-5-2 21:02:57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亦然亦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千山我独行点评:

期待首发。

文章评论共[2]个
高勒-评论

下面是我的社团地址,希望你能够考虑一下      http://www。iyanyu。com/group/group_member。asp?id=661at:2007年05月02日 晚上10:55

沙漠雪狐-评论

“揭示和张显人性及其人性冲突始终是他的永恒主题”
深厚的文化,精辟的阐释,耐人寻味。问好!at:2007年05月13日 晚上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