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天桥恋摊儿阿灯:)

发表于-2007年05月02日 晚上8:31评论-1条

晚上七点多我在天桥上恋摊儿,主要想把以前的一些不打算预留的杂志卖掉,我可不舍得让它们进入废品收购站。很早就有尝试这么经营的想法,选择这个时间也是为了避开城管的查抄。

来到天桥上已经有不少商贩在贩卖商品,因为是头一次来,向他们打听了城管的消息。他们说城管24小时都工作,上次就有便衣城管集体出动查抄的经历,不过节日他们可能放假了。听来不免让人紧张,不过也无所谓了,如果正好赶上,也算尝试一番做小买卖人的不易。我向身边的同伙打了招呼,铺开了杂志。不时会有清风拂过,好在我多个心眼换了件长衫,只是那张写好了卖价的招牌不小心被刮到桥下。身边的商贩帮忙提供了纸板和笔,压上块石头凑合用着。天渐渐暗了下来。平时都是行在路上走马观花地看商贩贩卖商品,这次却是站在商贩的角度来看过往的行人,而此时大多都是出来遛弯的人。我重复吆喝着:“杂志一块一本。”根本顾不得口干舌燥,因为立求至少卖出一本杂志。我发现很多人都存在从众心理,既然这样我就尽可能的把买主都“忽悠”过来,聚的人多了事必会引起一些人的好奇,不买没关系,随便翻看也无所谓。贩卖的杂志里《读者》居多,曾经也订过两年,后来就不定期买来阅读。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认知和思想都发生了转变,对《读者》的吸引力就日渐淡薄。想来这些陪伴我多日的《读者》也是辛苦积攒下来的。

外来打工人员驻足的机率多一些,城里人大多追求新事物,对过期的东西不怎么感冒,即使驻足翻阅也会问及期号是否较新。我的这些《读者》大多是两年以前的,所以他们大多问后就走了。外来打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根据他们的穿着打扮及行走速度判定他们的身份)会聚众过来看,由于他们的素质有限,所以对提供的杂志大多不感兴趣。

其中的一本《民间故事》是我推荐给第一位买主的,他说自己是附近的农民工,只有这一本我认为是最适合他的。前期了解过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如果想办法搞些“黄色”的书籍来卖,想必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诱惑,对我来说又能快速“致富”,可我却不能那么做。第二位买主是一对外来打工的年轻伴侣,小伙子随姑娘蹲了下来,姑娘认真地挑选着杂志。我把《辽宁青年》推荐给她,姑娘从中挑出一本,小伙子掏出唯一的一张百元大钞,我实在找不开,他们说下去买些东西再回来。为了能把那本杂志推销出去,我和他们说:“你们去吧,我给你们留着,等你们回来。”后来他们真的回来买走了那本杂志。第三位买主是一位仪表堂堂的戴眼镜的年轻人,后来在我们的交谈中得知他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他问我这些杂志是从哪搞来的,我说是自己曾经阅读过留下来的,要是喜欢送他一本也无妨。我说以此赚钱是一种尝试,更重要的是体验生活。他冲我这句话决定买下几本,我说:“您要是买十本,就附赠您一本好了。”他挑了十本《读者》,带走了那本《世界军事》。最后一位买主是他的一个哥们介绍过来的,他说已经看了20年的《读者》,想来也真不简单。我暗自佩服的同时还是请他挑了一本没收藏到的。他随便拿了一本,也许是确实看过,亦或是对我热情的反馈。

临近九点半我开始收摊。本打算再卖出一本,主要是两个小时的销售让我顾不得去厕所,实在憋的不行,又考虑赶早回来把这段经历记录下来,只好作罢。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沉思着两个小时的收获。想来真正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经验,重要的不只是结果,而在历程!

而这一切的成就都源于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即时的行动!想来这才是真正的自我!

http://blog·sina·com·cn/dengxin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7-5-3 8:02:47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阿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这两个小时的收获,
不只是钱的收获,
更多的是充实和精神的愉悦。
期待朋友更多首发文章。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问候朋友节日快乐!at:2007年05月03日 早上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