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母亲的爱江树远含情

发表于-2007年05月04日 晚上8:15评论-0条

母亲的爱

母亲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妇女,出生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她对于二十世纪人类的大苦大难大喜大悲差不多都经历过。母亲却很平凡,她的一生一世恐怕就用这两个汉语文字便可作为她最终的墓志铭了。

没有过一天的好日子!这句话是我对母亲说的一句心里话,年轻时候她过不了好日子,现在年老了,她更过不惯好日子,这对于中国传统来讲,无不抽象地概括了和形象地浓缩了一位劳动妇女任劳任怨纯洁无私的一生一世,怒其不争也罢,哀其不幸也罢,但其包融的泥土的馨香,以及更多的酸辛和泪水,犹如一本无字真经,记录着母亲的历史,也许还将记载下去。

“人间最苦贫家母,别有伤心只子知。”这本无字真经摆在我的眼前,上面镂刻着母亲血泪浸泡过的岁月。是命运如此阴差阳错地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把我送进大学里去,但我始终不堪回首的是我的记忆中永远也读不透读不完的我的母亲。我想,终有一天……,有这样的一天么?母亲不再难过,不再让母亲拳拳的心受到一点点伤害,尽我为人之情,反哺之恩。天地良心,但愿能够抚平这无法弥补的疮痕。

我的母亲代表了传统的一切务实性和善良的秉性,平淡无奇,但那些熬更受夜精打细算节衣缩食的日子,虽然够不上几部曲,然而母亲劳碌一世的良苦用心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在母亲的树荫下我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过去的岁月,我蜷曲在残缺的角落里。听说母亲生下我来没几天,我就奄奄一息,是母亲或者外婆每天跑几十里的山路靠求神拜佛土药土方总算保留了我的一条小命,母亲后来跟我说,我生下来跟个小鸡差不多大,爷爷说,有苗不愁长啊。在我三岁那年,母亲就把我送到外婆家里去了,外婆家在渤海边上,是一个小鱼村。母亲养育了我,也养育了我那么多水火不相容的性格和情绪。我的可怜的人生象虫子一样地爬在我和母亲的胸膛,仿佛狼子野心,恣肆着母亲那善良的灵魂。于是,我常常神经质地,彻夜难眠,这便是我头痛之根源了。

如今,我虽然驻留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之中,生活却召唤着我迷惘的眼神转向那儿时的故乡,因为那里有我母亲的点点泪光,只有它能够指引我走过一段生命的历程,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寻觅我的母亲,让我感受到一份真挚的全天下那种无边无际的母亲的爱。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的理由,都无奈地固执地在各自的生命的轨迹当中挣扎着运行着,有千千万万象母亲一样的人,有着象母亲一样的生活逻辑,她们所理解的全部含义都皈依着祖祖辈辈的人间烟火气,我不能习惯地面对这都市里的花花世界,因为它常常使我不知所措,种种伪善者伪恶者都叫我晕头转向,我只能去挖掘那已经远去的潜在的营养,思念那养育我的故乡土地,那里总是和含辛茹苦的老母亲形影相随,更有那雨骤风疏之后,冲撞过的情感的疤痕。我得小心翼翼地捧它入怀,伴我一起坠入故乡广阔的天空。

一个人在生活中,若是让你选择了什么,那选择的同时也会让你放弃什么或者选择总会意味着背叛什么,当然这和平年代于“背叛”二字言重了,只不过对于一个人生活的道路来说,开始本该向右的你却偏偏向左,那就可能永远地左下去了。在我这段并非显山显水的岁月中,屈指算来,也有那么两次足以影响我整个人生的选择,属于“自作孽,不可活”的范畴,“成在萧何,败在萧何”,只不过唱的是反调,因为两次选择似乎都背叛着我的母亲,我惨淡经营的人生历程也正式从这两次选择中开始了。

我这样十分自然地打发了两年的初中生活,在那两年里,偷偷地在那课堂上读了些小说和看了些小人书。有一次好象是上历史课,一本小人书在我的课桌下,我正对它入迷的时候,突然袭击来了,“拿出来!”这是老师的声音。巧好下一堂课是作文课,我就用这个题材写了一篇“认错”的文字,作文的内容现在记不起来,但构思就是那么一回事,没想到这篇文章在语文老师的桌面上却被教历史的殷老师读到(或许是语文老师故意给他的,无从考证),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下一次上课的时候他主动地把没收的小人书还给了我,还当众表扬了我,而且宣称他读到我那篇文章的时候很想马上就把它还给我的。那两年虽然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想起来也是一个有趣的时代。我所处的那个年代,正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我就更不喜欢读书了,可是母亲非得叫我读书,,说什么读书可以受用一生的事,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要好好谢谢我的伟大母亲·

我曾经痴情地对那片泥土寄予过的美好愿望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毁灭了,母亲唠唠叨叨,常念着在她死后害怕没有人来养活我那可怎么办?如此一来,我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我成了一个非常可怜的累赘。穿过我浑浊而疲惫的眼神,我发现整个世界都在讥笑我侮辱我,每当这个时候,那种要逃出家门的冲动就会铺天盖地的笼罩着我诱惑着我。在一个雨后的下午,我由于玩扑克牌而遭到了母亲的非难(那时当然只是玩,绝对不可能有任何性质的赌博),也许由于手气不佳而心情烦躁,搞得我气急败坏,母亲更是暴跳如雷,那根敏感而脆弱的生理神经刹那间就吞噬了我的理智,使得母亲那苦大仇深似的眼泪如泉而涌,我的头脑中无奈地闪过一计,“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好男儿志在四方,走就走吧。我走到了一个杂草丛生的山坡,躺倒在一块大青石上,仰望苍穹,怒目圆睁,绝望的精神世界中真希望这里就是景阳冈,能够突然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的大虫来把我吞下去,我不能理解造物主为什么要把我发配到人间受苦受难,母亲又为什么偏偏生我养我?这个人世间于我还有什么相干?

我漫无目标地走着,走着,蓝蓝的天空白云飘,骤雨初霁,依然纯洁如初,此情此景,仿佛不会让我绝望,“天无绝人之路”,我的路又在何方?“读书”?头脑中鬼使神差地慢慢地冒出这样两个字来?仿佛这次远行带给我的灵感。就这样,通过一个绝望的雨后初阳,我也好像凤凰涅盘。

尽管我已打定了主意要再去读书,并且马上付诸于行动,开始收罗那些久违了的课本书,忙里偷闲或者悄悄地复习我的功课,我那时是不可能有任何理由提出要求来不去上坡而呆在家里学习的,所以,大白天并不可能有多少时间来看书。读书的目的已经明确了,是要以远走高飞为己任,以前其实是没有学好的,而且又荒废了两年的时间,年纪也不小,我不打算留级去插班,而是决定直接插到初三班级去。这期间对于学习我算是真正领会到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精髓,必须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把初一和初二年级的所有课程全部自学完毕,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对于学习的毅力在我一生当中是相当罕有的一段时光,好像二十四个小时让我全抱着书本我都不会感觉到疲倦不会感觉到饥饿。事实上,二十四个小时当中,要想读书,大多也就只有牺牲睡觉的时间,她老人家常常夜半三更地爬起来向我诉苦,求求我快快地去睡,是为了我的身体健康,那时的我发誓成为一个为理想而矢志不渝奋不顾身的强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母亲劝我要睡会觉,我一点也不在乎她那伸过来的爬满老茧的一双手,气得母亲只有当众宣布禁止我看书,因为再不采取这样的措施,这个家就会被我拖垮的。当然,禁而不止,依然我行我素,再加上很多青天白日里我也由于看些破书而把一些活路儿抛之于脑后,这也更成了母亲心头对我的一把无名业火,在她的心里,我是肯定不可能再跨进学校的门槛的。我又重新上学了,岁月不饶人,这时我坐在教室里,大概比老师还要懂事,尽管在我复学的头几个月里,我顽命似的钻研被我淘汰了一两年的书本知识,但是重新回到课堂后,仍然认识到一切都还得从头再来,一盏深夜的青灯与我相依为命。 

重新回到被我抛弃过的学校,有了人生的理想,有了奋斗的目标,教室是明亮的,课桌是亲切的,老师是和善的,同学是热情的。我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第二次新生,立竿见影的,在四十多人的全年级中,我的成绩遥遥领先,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现在想起这件事大概有些悲哀,高处不胜寒,因为我当时那心爱的学校连续好多界升学率都保持在“零”的水平。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英语课,数理化、政语外这六门课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好几年了,但这个学校居然还没有找到英语老师,六本书的英语教科书,就只有语文老师教给我们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和几个有限的英语单词,大概还不到初中第一册英语十分之一的内容,跟现在幼儿园小朋友的英语水平是无法相比的,因此凡是我们学校的考生,升学考试的时候,对于英语试卷一般都只需三分钟便可解决问题了。

虽然是初三年级,但同学们心中没有那种高压下的只争朝夕的毕业气氛,好像我们这些同学的命运是早已被祖宗八代就已经注定了似的,又何奢谈拼搏呢?当然是除我之外,真的是世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同窗们无不以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无暇去体会这些或是嘲讽或是滑稽的嘴脸。老师们对这个天真地充满了幻想的另类学生当然是很支持的,他们都很关心我,往往把仅有的一本教辅书都借给我自己去看,最后那段时间我常常迟到或者旷课他们也很理解我,从不批评从不过问,因为课堂上闹哄哄的,无此于学。在这个差不多被所有人遗忘的初三年级里,我意外地培养出了自信心、自制力尤其是自觉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让我受益终生,特别是获得了纯洁的师生之情,想起那些没有文凭没有头衔的老师们,我会衷心地说一声:“师生之情常青!”要问我一生当中最怀念的老师是谁,那应该也是他们。

由于我的初三年级仍然是在原先的那个学校读戴帽初中,获得了一些名正言顺的学习理由,头脑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那一年,我高中毕业,响应毛主[xi]的号召,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在农村我拼命读书,终于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我慢慢地学会思考,慢慢地思考所谓的人生,无论怎样,母亲都是纯朴的和善良的,天下的母亲都一样,都是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的母亲,生存的艰辛和生活的重负自会诠释母亲宽阔的胸襟,道德的义务对于目不识丁的母亲也一样有用,就如那个漆黑的雨夜,我如果去了就会增加母亲的劳作,只会叫母亲额外担心,但只要母亲心甘情愿,又何尝不是母亲甘之如饴的幸福呢?这大概就是在那些特定日子里母亲对于我那种“不务正业”之深恶痛绝的根源吧。有人说,理智是爱情的奴隶,我不妨套用一下这个成语模式,我说,情绪是生活的奴隶。不管是伟大人物还是凡夫俗子,但看古今中外,又有谁能够真正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呢?母亲当然也不例外,她那积久的情绪在那个不幸的雨夜,忍无可忍,终于象门外暴风雨一样,在母亲的内心深处,愿望只是那么一点点儿,只是希望有人分担她的一点点儿劳苦或者承受一点点儿情绪,如此而已,她就会感到幸福的。这样一点点儿愿望,我当时为何却要伤天害理,伤害了我的母亲?痛痛痛!莫莫莫!时至如今,只能把它结成一个沉重的疚,挂在心底,让它时时鞭笞着我,叫我看守住我那原本善良的人性,督促我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努力做好一个血肉的凡人。

如今,已经成家立业的儿子实现了那时儿子的愿望,不知道在母亲的心中那时的愿望是否也能实现么?我只知道,母亲终于不用担心她儿子今后的生计了吧。母亲仍然是那时的母亲,可儿子还是从前的儿子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江树远含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好运气点评:

平凡的母亲,但是却有伟大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