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居住的地方是一个蔬菜批发市场,整日人声鼎沸,讨价声争吵声不绝于耳。我除了买菜的时候去哪儿,平时是很少去的,总以为那都是些市利小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可讲的。再后来单位分了新房,就搬走了。因房子闲着,就把乡下的父母接了来,父母是不愿意来的,总觉得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好说歹说终于把他们接了来,省下了一有空就往乡下跑的劳苦。
母亲是闲不住的人,平日在村里就经常串门唠嗑,到了这里也是如此,没几日就和市场上的人混得很熟了。我每次回去看父母,差不多都要从市场上把她找回来。而每次都要和我谈起市场上的人,渐渐地,我对市场上的人有了重新的认识,了解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其中有一个卖酱菜的大嫂,母亲谈论的最多,大嫂姓杨,大伙都叫她杨嫂,大约有五十多岁,看上去年纪好像还要大些,身体胖胖的,脸黑黝黝的,因为脾气很好,所以买卖还可以.母亲差不多每天都要和她啦上一阵,对她就很了解了.母亲说她家有5口人,原来住在城边的一个村子,现在村子的地都建了工厂,没法种地了,只好在城里做点小买卖,刚有了一个孙女,儿子儿媳都没工作, 并且儿子还不正经干活,老伴整天就是喝酒,这样家里基本上只有她自己混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因为母亲说得多了,上市场的时候我就格外注意杨嫂和她的酱菜了,我发现杨嫂的身后总有一个老头坐在那里,很多时间都是在慢悠悠的喝酒,就着些小咸菜或者是花生米.母亲说那就是杨嫂的老伴,无论杨嫂多么忙,他也不管,只是喝他的酒.杨嫂的生意还不错,买酱菜的人还挺多,不过母亲说利润薄得很,别看买得人多,是赚不了几个钱的.我也偶尔买过一二次,杨嫂的待客态度还真是热情.
有一件事使我对杨嫂的印象更深了.有一次我到市场买菜,听到有人打架,争吵得很厉害.我也没在意,因为市场上有人打架是经常的事.等走近了,我发现打架的人就在杨嫂的摊子后面,是杨嫂的老伴和一个年轻小伙子,小伙子骂道:你这个老不死的,只知道喝,喝死你.老头只是一句一句地骂:我日你娘我日你娘.小伙子拿起一凳子要砸老头,被人拉开了.奇怪的是杨嫂自始至终一言不发,好像什么事情没发生一样.等到事情平息了之后,有人问杨嫂:你儿子和他爹打架,你怎么不管一管?原来那年轻的是她的儿子.杨嫂不正面答,只说:打吧打吧,打够了就不打了.母亲后来对我说,杨嫂不是不管,是管不了,说谁谁和她打,都把气撒在她身上,她倒成了受气筒了,索性就充耳不闻.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为杨嫂难过.看到老伴和儿子打架,她就真得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吗!
因为出差,我有一个多月没去看父母,等我再去看母亲走到市场的时候,我发现杨嫂的摊子上只有她一个人了,身后的老头不见了,我就回家问母亲,母亲说杨嫂的老伴得了肝癌,又没钱治,再说也治不好,在医院呆了几天就回家了,只能等死了.母亲说完叹了口气,红着眼睛说这个苦命的女人啊,儿子三天两头不在家,回家就和杨嫂要钱.母亲还说,杨嫂挺羡慕母亲的,说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能养老啊,等她老了,不知会怎样呢!
再后来因为母亲有了病,行动不便,就搬到我的新家了,老房子闲了几年,也卖了, 哪个批发市场再没有去过.母亲常常念叨起杨嫂,说不知道她现在怎样了,过得好了吗?我总劝母亲说,杨嫂肯定过得好了,不是有哪么一句话,“好人自有好报”吗!
-全文完-
▷ 进入一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