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上苍格外垂青高平这块瑰丽的土地,还是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格外看重自己的文化香火。在我对高平文化的思考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关注文化继承过程中的遗传、变异,以及每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这里,最容易发现文化继承的红嫩处。但是,关注越多,越是发现高平文化的凝重与厚泽、诡谲与丰润,竟然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了:在急风暴雨的市场形态下,高平人好为人先的地域品质,风风火火的性格,敢出风头的精神风貌,都意味着文化方式必然的渐进性。但是,恰恰在高平,传统文化还能保持这么纯朴的原生态,我暗自庆幸。
譬如,在高平的农村,至今仍保留着秦汉时代晚上娶亲的结婚仪礼,细细回味,2000多年前的秦风汉韵仍可历历在目。
“高平为什么要晚上娶亲呢?”高平吧里有好心人收集了这样一个传说:古代高平人结婚原来也是白天娶亲的。一天,有一家娶了媳妇热闹着往回走,偏偏桥上遇到个出殡的,两家相遇,互不相让,争吵到动了手,告到县太爷那儿。县太爷一句话:活人给死人让路。以后,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高平人就把结婚改到了晚上,出殡没有晚上办的。这个故事很温情,尤其是县太爷说话,大气、豪爽、简短、精辟,非常符合高平人的性格特征,——如果那位县太爷正好是城东学门底人的话,该传说就近乎完美了。
我很欣赏这个传说。首先是县太爷的形象非常饱满,不是牛得草扮演的唐成式戏虐、机智,也不是狄仁杰式的沉暮、僵硬。——因了这个传说,多少改变了我对封建社会的看法:即使是封建时代的县太爷,也有人性光芒的一面;其次这位县太爷还整了一把“冷幽默”,巧妙地把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分置在不同的时空,既避免了殡家的伤感,又回避了新人的尴尬,给喜丧两家都留足了面子;第三,从生活角度看,如果白天不一定是最适合出殡的时间,那么晚上一定是最适合结婚的时刻了,呵呵。当然,最令我唏嘘的是在传说之外,高平人小心编织、精心维护、极力推崇这个传说的态度,以及体现出的温情、机智、饱满的文化向往和情感寄托。
结婚就是由阴阳先生和媒婆这一对男女导演的一场大戏。代表天意,阴阳先生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在指尖弹跳一番,唇齿扣合,克妨喜晦,写出“喜单”,定下了大吉大利的日子;媒婆穿梭男女两家,协理双方条件,料理喜事。
方桌上供奉着列祖列宗,新郎官脖子上挂着铁锁,跪下。在烟雾缭绕中,家伙什响起来,父辈的舅父、姨父用一把生锈的钥匙在跳跃的红烛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插入铁锁中,低声问到,开了没有?新郎嗫嗫,回答一个永恒的答案:开了。随后,父亲持一把扫帚打来,新郎官从桌子下跑进家里,一个缺口的馒头向身后扔去,态度非常坚决:男儿从此成家立业了。
鞭炮齐鸣,鼓乐喧天。新郎官牵着“压轿孩子”,在伙伴们的簇拥下,穿过村子的正街,这是一次堂而皇之地宣示,意味着男儿长大,可以顶门立户了。
女方家,简易的午饭后,响器伴奏的酒席是待女婿的隆重礼遇,高平称“支鼓酒席”或以音谐声,称之为“吱咕酒席”。我以为所谓“吱咕酒席”的风俗,实质就是帝王将相钟鸣鼎食、盛宴饕餮等奢华场面的民间版本;尽管医学证明,饮食时的噪音易导致肠胃功能紊乱,但人生仅此一次,很值。这顿酒席要吃得一个下午,直到夜色降临,新娘才起身上轿。
一路上,逢桥过河,穿村过庙,自有伙伴中所谓“倒包的”拿着大红布在新人前面遮挡,另有伙伴将点着的鞭炮扔向地上,或把咬过的馒头扔在空中,为回避,为惊吓,为诱饵。——在高平人看来,黑夜是鬼神活动的世界,担心哪路神仙冒失冲撞过来,给新人带来晦气。
小时候,曾有过做“压轿孩子”的经历。得了新人钱后,便满心欢喜,急着回家,只觉得酒席漫长,从下午竞吃到了晚上。真正不知道,高平人晚上的结婚娶亲,不像晋城人嘲讽的那样,“是偷媳妇”、或“娶寡妇”,依循的恰恰是上古时代先民的风俗。
为了给咱高平人寻找晚上娶亲的风俗依据,只得翻开汉代许慎著、清人段玉裁注解的《说文解字注》。《说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流传至今,以小篆为主体、以部首归类的字书,所列汉字最接近汉字的本源,更能反映出上古时代的生活,这也是探求古代文化渊源的一个办法。查,相关汉字条目如下:
1、“婚”字:“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段玉裁解释道:“礼即礼经,士昏礼日,凡行事必用昏昕。注曰,用昕使者,用婚婿也。”
2、“姻”字:“婿家也”。
3、“昏”字:日冥也。又郑(郑玄)笺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以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引申为凡暗之称。
这样看来,古代人所谓婚姻二字一事,只是男家女家分别的称呼,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男女联姻解释。按照《周礼》的定义,古代的男女婚典大事,“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以名焉”,也就是说,秦汉时期的结婚仪礼就只能是结于“昏”了,而高平人晚上结婚的行为继承的恰巧正是秦汉时期的礼制。
这样的礼制体现的正是上古先民对阴阳五行、儒、法、自然的认识。按照阳阴对立说,男阳女阴,秦汉时期,“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此处的“阳往”既指男方,又指白天前去女方家的娶亲行为;此处的“阴来”指女方,按照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观点,必然选择晚上成婚。先有“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的规定,才有“故曰婚”的文字来历,并且“以昏为期”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至于何时为“昏”,也有明确规定,“日入三商为昏,引申为凡暗之称”;三商之“商”意,因手头没有《辞源》,不知何解,但“日入”之意是十分明确的,即是太阳落山之后的一段时间。
我欢喜高平人对“晚上结婚”一事的通俗解释,这是高平文化的民间立场,虽然借县太爷之口说出,其实仍包涵着高平人的人文理想;饱满、圆巧、机智。我也很欢喜高平人在2000多年的时空变化中,还能保持如此纯朴的古典礼仪。当然也很奇怪,不知道那位县太爷是高平人还是外地人?县太爷的婚礼是在晚上还是在白天完成的?弄不清楚。
附注:此文完成之时,正好看到“晋城市7项目入选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闻:“晋城市推荐的16个项目有7项入选,分别是上党梆子(传统戏剧)、上党八音会(民间音乐)、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传统手工技艺)、上党二簧(传统戏剧)、阳城道情(曲艺)、阳城焙面面塑(民间美术)、舜王传统祭祀文化(民俗)。其中上党梆子、上党八音会、阳城生铁冶铸技艺三项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若论历史的久远和单一性,以及亟待发掘、保护的意义,高平“晚上结婚”的风俗当位列其中,需要高平有识之士大力呼吁,使更多人关注这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文已被编辑[“逝者如斯”]于2007-5-20 13:57:54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攀天小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