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我们这儿的酒文化攀天小猪

发表于-2007年05月21日 中午1:32评论-0条

喝酒,是高平人在晋城的通用名片。 

高平人好酒的名声纯粹是让晋城人给放大了的。有很多次,和不熟悉的晋城朋友见面,一听说我是高平人,晋城人就不似八十年代时那样嚣张跋扈,满嘴跑火车了;语调迅速下沉,语气谨慎,怯怯,你们高平人真能喝!听说高平街上晚上喝醉酒的人比陵川白天街上的人还多?非常尊重咱高平和高平人。我不能回答他。笑笑。 

一 

喝酒是高平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过高平人喝酒,可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的闲情逸致,也没有“醉醒落花风里,梦回啼鸟声中”的文人骄情,更没有“可堪岁月供行色,尽把江山博醉吟”的深远意境,也不发“金樽玉瀣有何好,不堪生世匆匆老”的人生感慨。高平人喝酒,就是水波浩渺的梁山泊聚义厅,就是聚啸山林的瓦岗寨,讲究的是场面,闹腾的是气氛,发散的是北方男人的豪情。 

高平人喝酒,首先是一种聚会和交往的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走圈的场面来体现的。常常是圆桌前,客人们互相客气推让着,旁边招呼的人就会说,“大官小官,围个圪圈”,或者“有钱没钱,围成圆圈”的话语来劝人入座。场面安定后,由其中正首之人,按照逆时针的方向和圈内在座的每一个人用猜拳或丢色子的办法开始,传统的规定数量是一打十二个酒,当然也要根据走圈人的酒量和意思决定,但一般不会少于六个酒的。依我的判断,能走十二个酒圈的人,必是豪爽性情中人,若是能走十二个酒圈却走六个酒圈的人,今晚拿捏的可能是稳妥稳当之态。酒桌的正首之人,当然是有说道的,或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或是名分较高的权位,或是远道来的客人,自然是酒桌的主持人,是要受到尊重的,大家就有不少赞亵之词;日能的主持人也要客气一番,比如酒桌之上皆弟兄,大家座下就一般高,谁在叫领导就罚酒之类的话语,一阵数字大小的比较和各种动物的嘶鸣,老哥老弟的一番称呼就算临时定下来了,大家也就渐渐熟悉起来,没有刚入座时的拘束了。于是烟雾缭绕中,人声鼎沸,杯来盏去,拉拉扯扯,但这并不妨碍酒过三巡后的老弟对老哥的“叛逆”,场面自然就活跃起来了。不管喝酒的场面多么庞大,一定是要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要走完圈才算圆了圈,即使不善饮者,也要走上三个酒,此为圆满之意;如有一人没有完成,大家感觉不美似的。讲究场面上的圆满,这是高平人的月亮心理,或者是圆满心理吗? 

场面上的气氛是在酒至微酣才能显露出来的。此时,圈已行止过半,因了酒劲儿,每个人都有些面目全非,借了酒劲儿,即使面目全非也无所顾忌了,人性特点的40%泛着红晕渐渐体现出来。酒桌上的输输赢赢,实际是个人能力、彼此关系的反映,却在酒令的原则下体现得温情脉脉,比如“干了不过,三把到底”、“酒归一家”等。高平人酒桌上好面子,不较真,态度很温和、亲切,即使是全部赢了对方,表现得也会很大肚,常常选择四六开,不平衡的那一点点,是给别人看的;五五开是对对方的尊重,如和对方三七开,肯定要解释一番:我是走圈的,走完圈再替你喝等等。所以和高平人喝酒,只要你是能言善辩之人,把握高平人中庸、和谐、好面子的心理,老哥老弟叫得勤快点,肯定不会喝多的。若是有幸,碰上邻座是一个憨直人,怕是你老哥老弟刚一出口,那人就直接替你喝了,常常有场面不输酒,替酒却替醉的高平人。高平人古道热心、质朴、中庸、好面子等心理特征在一堆数字的碰撞中,在酒杯的多少上显得大气,豪爽,代表了北方男人的豪迈。 

在平和的气氛中看到的是高平人的热情、中庸、温和、豪爽、直气,甚至有些憨傻,你别以为这就是高平人的简单。高平人好面子,善待客,非常讲究场面的圆满,认为喝酒不走圆圈就喝多了,是对客人的不敬。高平人的豪情在走圈时是一直被压抑着,只有在圈圆后的自由活动中才表现出那血性快意,真叫痛快淋漓!这时没有了场面的顾忌,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只是人性的碰撞,个性的袒露,用句时髦话,是一场高平人人性的“夜宴”。 

高平人的豪情是用豪迈的气魄、豪爽的性格、豪放的气质、豪横的动作表现的。抱着不醉不归的目的,袖子一捋,拿碗过来,来,先和你来六杯,一杯一两的老白汾的盖帽,凭的是高平人的实心实意,你来也不来?此刻你若是小杯啜饮就显得很小家子气了,那种气势,那个场合,由不得你血气上冲被拖拽进去。这会儿的高平人耍的是“拉马干”,即输了就喝,杯不存酒人不欠酒。不过高平人输了,自然是毫不拖欠,端杯仰脖,一口老白汾下了肚,仰手一扣,杯里一滴也不会流下来,那个血性,那种快意,那种旷达,让人觉得喝的不是酒,就是一团火或者一把刀,因为输了面子,也是要下咽的;你若输了,有所犹豫,高平人的风凉话就会利刃一样“嗖嗖”甩过来,已经是酒后的兄弟了嘛!高平人这时显得很刻薄,你喝时,高平人瞄着你的后手,看是否喝净了,冷不丁也要将你的杯子翻过来,看看里面残留多少,能否养几条小金鱼了? 

高平人舍命陪酒,不醉不归,舍弃的是亲情,裸露的是胸襟,坦荡的是人性,换来的是友情,表现的是豪情。这样的喝酒场面最能打动客人的心,由不得你也豪情弄放,想不舍命怕是也来不及了。好在高平的女人很理解,为朋友喝醉酒的男人回家是不会受到指责的。 

高平人喝酒,不带功利的色彩,是纯粹的喝酒,不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更不会“举杯消愁愁更愁”,那样的人是被高平人看不起的。高平人的酒场,怕是只能用黑旋风李逵的话来概括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通达的就是高平人的豪爽和豪情。好个高平人! 

二 

高平人善饮,由此高平人的喝酒方式也是百般变化,绚烂多姿。 

高平人喝酒,方式多种多样,如猜拳行令、丢色子、揭扑克、猜枚等,几乎是随手可得的。有段子说,高平二人要喝酒,没有输赢的家俱,一人急了,脱下鞋子扔向空中,说你喝鞋底子,鞋面子我喝。还有人说丢色子最初是高平人的首创,随后发展到晋城,南到郑州,北到太原,蔓延开来,据说已普及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了。记得前几年在太原,晚上到大饭店吃饭,听得邻座猴碗作响,就猜是高平家,探头一看果然是几个熟悉的高平人,遂嬉哈成一处。首创之说有待推究,若说丢色子的方式变化,我看无出高平人之右的。 

我不会划拳,总觉得在对方的吼叫和突然叉开的五根指头面前,听声还是数数?没法选择,由不得自己也叉开指头按照人家喊的数字去凑过去。我把这种缺点解释为我的手臂较长,距离脑袋较远,思维速度太慢。 

十根指头和十个色子之间有无对应关系,弄不清楚。只是十个色子要比指头的变化概率多很多。记得猴兴之初也只是几个几一路攀升上去,不信?开猴,喝酒。没想到后来的变化太快,几乎每一次酒桌后都有新的方式产生。高平人的创新思维真是浩繁无穷,既灵活又巧妙,既变动又乖巧,既新奇又机敏,看来又合情合理。如免了豆只叫猴,几红几黑,纯频道,一到七往上走没左右,面上的红点数个数,只叫面上的红点,红乘黑……,就在几年前,一个嗜酒的老者和我已归纳了一百多种叫法,今天,怕不止是这个数了。有兴趣的吧友不妨发个帖子,烦你,给咱高平喝酒人归归类。 

高平人的聪颖和乖巧不只是体现在对“个列猴”的理论创新上,实践中的高平人更是稔熟,几乎每个生活的小圈子里,都有“个列猴”的“高手”被人推崇。“高手”吹猴有两个特点,一是能言善辩,二是手法熟练。前者被成为“个插”,后者被称为“拨拉”。常用的手法有几种:一是以声盖声,即在打猴的时候用大声咳嗽遮盖色子的响动,手中的五个一色的色子实际上已悄然滑入碗中,奠定了赢猴的基础,另一是手指功夫,猴碗在手中,趁对方不备,指头已然伸了进去,随意按照自己所需,拨动色子。还有利用环境的特点,如让对方的身后或邻座的朋友或者服务员以指头或手势发出暗号,高平人称树起“天线”,这正应了那句话,堡垒最容易从自己内部突破,对方自然是溃不成军。我偶尔也用此法,不过我喜欢和戴着眼镜的人喝酒,总是能从对方镜片的反光中看清对方的色子。哼,你用眼镜看我,我就用你的眼镜看你的猴。

依据碗中的色子特点,选择吹猴的方法;或是依据环境的特点,摸清对方的底线,这是高平人的“小智慧”。高平人的大智慧还体现在吹猴的过程,并不完全依靠色子的特点,靠的是对对方的心理摸索,这才是高平人的独到之处。常常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或者是以假乱真,避实就虚,那种灵动,那种敏捷,外地人在它面前,几乎是傻子一个。但高平人靠的还是酒量,是胆略。我一直在想,高平人能喝酒也许不是天生的,不过,有了高平人的喝酒的智慧,酒量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了,若是再有点好酒量,不被别人称奇才怪呢。 

高平人喝酒的另一特点是很会“个插”。“个插”的意思,无非是以轻松、玩笑的口吻把持酒场上的主动,形式上是一团和气,目的是让对方把酒喝下。有人不太接受这种言语上的习惯,认为高平人喝酒不较真,很“个插”,其实这正是高平人对酒文化的传承和延伸,因为喝酒本身就是一种很轻松的交际和沟通方式,若是事事认真,怕是也坐不在一起了。为了交流和沟通,喝酒是一种方式,言语的你来我往或曰“个插”也是一种,并且酒后的言语更是自由奔放,若有幸遇到能言善辩之士,怕不是口吐莲花,妙趣横生了。所以高平人是把“个插”当作一道菜上了,什么口味,由你决定。 

不管是追求圆圈的心理满足,还是把“个插”作为一道菜,客观来看高平人喝酒,还是具有相当强的攻击力。在外地和外地人喝酒,人家让你量力而行,并不十分强迫你多喝;高平人具有北方人的实诚,请人喝酒,就一定让人家喝好,当然高平喝好的标准和外地也不同,外地人喝多了就说喝高了,是从自己腾云驾雾的感觉来说,高平人喝酒是一定要让人喝倒的,直到那人喝的不可动弹,倒在那里,是从高平人的角度来说的。这也许是高平人能喝酒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那些人一定是曾经倒在过高平的大地上。 

三 

我一直以为高平人喝酒能够完全代表北方人的直率、坦荡、豪气干云的个性,如果说其中还有高平人自己独特的东西,那一定是高平人的睿智、聪颖、机敏、才情。我的看法是单依高平人猜拳行令、丢色子所花费的智慧,实在不次于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你看抱着必赢的信念,根据自己手里色子的基础,仅仅依靠对方的一二次花数或数字的增减变化,就要推测对方的底牌,及时调整自己的叫法,还要判断对方开始所设立的是陷阱,还是真实的谎言,及时作出调整,加上四周或真或假的环境引诱;按照对象及关系的变化,竟然能出现四个、六个或者更多的研究对象,而结果只有一个,对或错,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在谁开谁下酒的规则里,讲究的是心理技巧,几乎是一个心理分析大师半天的活计了。好在高平人很温情、和善、中庸、直气,往往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用替酒、豁免、留存、人情酒的方式维护对方的面子,维护高平人的待客之道。玄妙与温情,率直与狡黠,对手与朋友,数学与酒精,竟然能够统一的如此微妙,如此和谐,多少都有些哲学的意味了。 

我不善饮,每次和晋城家喝酒,我就坐在正首位的左手,这个位置最隐蔽、最安全,应圈和走圈都是最后一个位置。很多次情况下,还没等到我出手,仅靠我左手的几个高平弟兄,就把外地人干到桌子下面去了,我也就耸耸肩,敢和高平兄弟一起,大摇大摆地走出包间了。 

四 

冬天的农村,地歇人也歇,一二人袖手走过街头,凑巧从大门圪洞里碰见一人,一搭讪一激将,三人就成虎,那人就能把手里的活计丢下,来屋儿,咱喝酒。于是,一壶白开水,二斤杏花村,三只细瓷碗,哪里有酒钵?只是拿来几个孩子吃饭用的小碗,喝将起来。渐渐地,街巷的过路人听见碗响,就会溜达进来,来迟的人自然是要先补上别人的酒圈的,那人也就不客气,“来,我连吃带行”。半晌过后,地上就会醉倒几个空酒瓶。 

或是热闹的酒席场上,一人摇摇晃晃站起来,端着一两装的暗紫色老白汾帽,向座上的朋友致歉,我是走完圈了,怎能?恁都先喝着?我去隔壁恁几桌再走一圈? 

后 记 

高平的饮酒文化实在博大精深了,我也是在断断续续的时间里完成这些文字的。想起高平人喝酒时的情景,有好几次忍俊不禁,它们险些把我带到文章外:高平喝酒可记的趣事实在太多了;也有几次,我因为素材的拥挤,差点撩手不干了——高平这么多喝酒的,干吗让一个不喝酒的干这事?可是时间越长久,越是按耐不住这种冲动。没别的,就是对高平文化的眷恋。想想,对高平文化的理性追求很艰辛,这么折腾人,这理性实在是害人的东西。但是总得有人做去。不为别的,高平人看了,能对自己的文化有个大体认识,总归是件好事。说不定那天碰在一起,还能替我几杯酒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攀天小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逝者如斯”点评:

喝酒还有这些套套?本文写出了高平人的豪爽,写出了喝酒的热烈气氛。就是不喝酒的人,读了此文也会被感染的。
本文写的比较生动,文章很长,但一点不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