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十大碗”攀天小猪

发表于-2007年05月21日 中午1:35评论-0条

没有哪种东西能像“十大碗”一样,集中体现了高平人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

就像二战炮火下的伦敦,颓倒的城市窗台上怒放的鲜花;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城外炮声隆隆,歌剧院照常演奏作曲家新创作的歌剧,人们总是能透过生活中不经意地细节,看到一个民族真实底蕴·若你要了解高平人的性情,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吃一次高平的“十大碗”。不过吃以前,还得先看看我的文字。

吃“十大碗”是高平人最隆重的待客方式,只有在高平人办理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宴请宾客时才可见到。旧时农村人请客,总有亲戚朋友提前就来帮忙:垒脊火的,请厨师的,买材料的,搭彩棚的,送请柬的,借桌凳的,帮忙贴厨的,每个人都当自己家的事情一样,不分里外,没有怨言,忙忙碌碌,步伐匆匆。虽然彼此没有明确的分工,但各人都可依己所长,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情;往往一嗓子吆喝,很多人就蜂拥而至,尽心尽力却无怨无悔;待客的日子临近了,帮忙的人互相提醒,看还有什么事还不周全,若真有,彼此还有善意的抱怨了;欢声笑语,亲情融融,这家人一定是人性很好,家风和善。请客是最能体现主家在村里的地位、人性和家风了。

请客的日子就是主家生产关系、生活关系的一次集体亮相,这个日子一到,所有的关系像渔网一样,浮出了水面。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彼此就是渔网上的结,互相牵扯着,这也是主家社会关系的充分展示。先来后来的人彼此寒暄、客套,议论着上次见面的情景,熟悉的人彼自觉聚拢一桌,讨论者昨天在一起喝酒,把谁谁喝倒了。汾酒打开,自然有四个凉菜过来作陪。一桌八人依次坐定,当然是桌子上最有身份地位的人先定规矩,开始走圈;这个时候,既是等待客人的时候,也是让客人喝酒的时候,不可太着急,否则就会被人议论,怕喝了你家酒似的。直到所有的桌子都坐满了客人,就有“穿忙”的人交代厨师,厨师吆喝一声,铁勺子磕碰几下空炒瓢,发出寡寡的声音,戏里的“闹台”嘎然而止,“十大碗”开始了。于是,一道道菜品,一碗碗汤品,几个端盘的鱼似的,在桌子中来往穿梭;桌上人关系是很温和的,即使有喝多的,也不会胡言乱语,毕竟要给主家留面子——按你和主家的关系,你是应该去帮忙端菜盘子的。

“十大碗”塑造和丰富了高平人丰厚的口感、味觉和视觉认识。首先是口感。如扁豆汤的甜绵滑爽,放在口中细嚼,便迅速充填到每个牙缝,饱满而充实;天和蛋的外硬里软,牙齿轻轻磕破,里面的红薯汁溢出,很是烫口;一瞬间口感的顿挫,一个小小的陷阱;喝粉皮鸡丝芥末汤时必须屏住呼吸,不得松懈,这是功夫,不过汤品很烫,在嘴里翻腾,容不得多想,本能地调整一下呼吸,辛辣而耿介的芥味便趁你不留神,顺势直走鼻腔,一个响亮的“啊嚏”带着鼻涕眼泪在邻座身后响起,由不得你一瞬间七窍开合,痛快淋漓。不好意思,我请外地的朋友吃“十大碗”,我是一定要等他的这一刻的,呵呵。还有豆腐肠子汤,先将猪的肠衣洗净后,切成丝,做时要添加少许辣椒和白胡椒,用来驱除异味的。虽然洗得很细致,但还是有一种怪味的,不过高平人好的就是这一口,酒席桌上还不时还有人抱怨,猪肠子洗得太没味了,没意思。当然还有蒜姜味红白猪头肉口感的厚实,猪肝嚼烂后如沫状,发散开来的细腻感,水白肉汤半肥半腻的轻飘,圪桃肉汤瘦肉的实在,牙齿的实在,吃一口,就象捡了多大便宜似的。

当然表达“十大碗”丰富口感的是它本色的味道。它是用自身的味道来表现自己,除了必要的佐料外,绝不以其他的口味来欺骗。不像高平街上正在流行的“糊辣鱼”、“小肥羊”之类,一“味”孤行,在一种味道的带领下,所有的菜品都被遮盖了本色,吃菜就是吃东西了,我想象就是抹布也能涮出麻辣味的。而吃高平“十大碗”,才是吃本色,吃感觉。你能体会出一菜一味,一汤一味的味觉,所以会吃的高平人,总是先拿勺去匀汤的,并且,凭着汤味就能看出厨师水平的高低,好的自然会多吃几口,差的,就会兴趣全无了;常吃“十大碗”的高平“美食家”,象我,凭着味道,就能看出厨师的性情和功夫。

“十大碗”体现的是高平人本色、细腻、精致、平和的人生哲学。他很本色,不重油,不重色,不重味的乖离和反叛,每道菜汤,都给人丰满、细腻、味道迥异的口感;它也很精致,如黄色的蛋皮,黑色的木耳,绿色的葱花,透明的银耳,红色的辣椒和山楂等,但绝不滥用,始终坚持肠子汤的白色,软米饭的斑斓,扁豆汤的清淡;他很平和,它的味道传承,其实稍不留神就可以走向任何一个或麻辣、酸辣或酸甜极限的,那就不是高平“十大碗”了。我很感谢高平人的坚持,当然首先是厨师的坚持,他们是把“十大碗”当作一种神圣的继承;但也是高平人的坚持,每每看到各位食客酒足饭饱后对酒席和厨师的评论,我都当是对高平文化的坚持和维护。

“十大碗”还体现了高平人精致的生活方式。看看高平人对人类生活最早的家畜——猪的合理利用,几乎到了压榨的地步:瘦肉用做炒菜,肥肉去腻后用作水白肉,半肥不瘦的就做成了粉蒸肉,猪肝、猪头、猪耳朵、猪鼻子、猪蹄、猪大肠是皆可单独成菜成汤的,猪的骨头用来熬汤,即使猪皮,也可作成皮冻,滑嫩迟滞,十分爽口——我为猪怜。精致的生活方式还体现在高平“十大碗”所用材料十分普通,没有满汉全席上的熊掌鲍翅鹅舌等名贵材料,只不过是用精细手法将平常生活中常用的猪肉、红薯、糯米、豆类、菜类加以烹制,我想这也许正是高平“十大碗”得以保持本色口味的原因?或者这正好体现了高平“十大碗”的经济基础是平民的,顺手就找到了高平“十大碗”在平民中得以流行的根本?

精致的,还是精细的。看看高平“十大碗”的制作过程,繁琐的是前期的刀法和各种蒸、炸、煮、煎的过程,较为用心和用功,各种食物必须做成半熟制品;宴席开始,纯粹就是厨师味觉的取舍了,好坏也在手腕的抖动,意念的一瞬间;精细还体现在它的膳食结构十分合理,不惟大鱼大肉,讲究粗粮细做,形色搭配;还体现在对调料的运用上,比如猪头肉、肠子汤是不能够用醋的,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就会变味。当然“十大碗”之称为“碗”,是不是也体现了在盈盈一碗之中,各种味道的多重性?真不知道是“十大碗”的文化塑造了高平人的味觉,还是高平人的味觉维护了“十大碗”的纯粹,以及文化的承继?

做“十大碗”过程是很诱人的,我喜欢站在通红的大脊火前,看看厨师的忙乱,以及他们不容质疑的刀工、味道的坚持,顺便闻几鼻子各色的香味,如同感觉在履行,他们也喜欢我这样的观众,就像看戏,只有在观众的簇拥下,演员才有演的劲头。当然顺便还能喝上几口残汤以及他们在一通忙乱后对我的特别犒劳。

精细精制的“十大碗”,体现的是高平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其中的体会真不足以对外人道,只有高平人可以体会。不过,外地的朋友到高平,我是一定要让它吃一吃高平的“十大碗”的,因为“十大碗”的场合最有沟通的气氛,还是一次奇妙的感觉,当然了,他品尝的可是高平的平民文化。

哪位吧友到“澳洲餐馆”吃酒席,酒足饭饱后,别忘了将它墙上的“高平十大碗”歌抄录下来,附在后面,就算结尾吧。

本文已被编辑[“逝者如斯”]于2007-5-21 17:14:05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攀天小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逝者如斯”点评:

“十大碗”?高平人真能喝哦!
厉害!
本文写的情景交融,很是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