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
人们对酒的态度可谓多种多样。有人视酒为洪水猛兽,有人却嗜之如命。
酒有舒筋活血、祛寒暖胃、消肿止痛等功效,少饮健身,过量损身,这是中医对酒的认识。然而,绝大多数人饮酒并不是取其药用性能。酒能刺激人的神经,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亢奋状态;酒也能麻痹人的神经,使人的精神达到极度的抑制。人们爱酒,是取其可壮浩气、驱除苦闷、舒展筋骨、激人兴奋的一面;人们避酒,是惧其长饮损身、过量乱性、有碍君子形象的一面。
不论是设场聚饮,还是个人独酌,都与一种目的性相联系。年节祝福,婚丧酬答,喜事庆贺,无酒不成宴席;亲朋相聚,知己来访,没酒不成气氛;事成高兴,心情郁闷,心劳体乏,也要借酒发挥和排释。有一些老年人,大半生辛苦劳作,身体的零部件多已磨损,要依赖酒来启动维持;内心的苦水淤积爆满,要依赖酒来疏通缓解。
曹孟德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为一代枭雄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也会发出如此感慨。酒与军人关系甚大,古代的张飞、关羽,现代的许世友、李云龙之辈,莫不是酒壮英雄本色。酒与文人更是有不解之缘,李白斗酒诗百篇,饮尽人间美酒,抒发万丈豪情,谱写了千古不朽的诗酒人生。酒文化与中国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走遍中华大地,无论你到了哪里,无论是语言风俗习惯多么的不相同,你都会听到传唱于民间千百年的各式各样的祝酒歌、敬酒曲、劝酒调、把酒谣,真可谓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传,酒是杜康发明酿造的。单从“杜”这个姓氏来考证,其历史不超过三千年。而酒的历史要比这个姓氏的形成久远得多。我们可以想象,在上古而又上古的时期,果子熟了,堆于树下,日久发酵,变为果酒。一群类人猿来到树下,被果酒浓郁的醇香所吸引,但他们不敢贸然去饮食,其中有敢为天下先者,拼却性命率先一尝,如同神附其身,顿觉天花乱坠,美妙绝伦。于是,如同神授的一次意外发现竟成了一个伟大的发明,有心人依照自然之法如是炮制,变天然形成为人工酿造,酒就来到了人间社会,成了与人俱来的特殊饮品。当然,这仅是在下的推测,不足为信。
有成事者酒、败事者亦酒的说法。成事者酒的典型范例,莫过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周瑜假借醉酒,致使蒋干中计,也是一种高超艺术。许多政治家或政客,玩弄权术考验部下的方法,也是醉之以酒,然后观察其言行。酒后失密,导致杀身之祸的例子,举不胜举。因而,举凡想做大事者,皆慎于饮酒。历史上许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之人,终身不仕或得不到重用,也是因为嗜酒。书生治国,本来就有缺陷,且又好这一口,就更有碍于致仕做官、管理国家事务了。张飞假装酒醉,麻痹于敌,屡屡出奇制胜;但他最终还是死在了酒后的暴戾不宽上。
不求闻达于世的文人小民,没有过多的顾忌,酒后失态,嬉笑怒骂,吹牛放屁,袒胸露腹,高吟低唱,旁若无人。茅台、五粮液等国酒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文人小民不去奢望渴求,但有一瓶二锅头,已是心满意足,只要是粮食酿造的就行。一万块钱一瓶的酒,跟两块钱一瓶的酒,在效果上都是一样的,照样喝得你神魂颠倒,六神无主,放浪形骸。因此,高档次的饮酒不是为饮酒而饮酒,而是喝出一种情分,一种情趣,一种气氛。
酒不醉人人自醉,是说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醉与不醉,完全在于你对酒的把握,对酒的主宰。酒本身没有好与坏的属性,你诚心要醉,怪不得酒;你诚心不喝,酒也不会主动去招惹你。骂酒是坏东西,那是在骂自己!对待酒,和对待权力、金钱、美女一样,为主为奴,全在于你,宾主倒置,走向反面,你是难逃其咎的。
对文人来说,诗酒人生是很理想的。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把酒问青天的豪放,置酒话桑麻的恬淡,一樽还酹江月的胸怀,是对世俗红尘的了然态度。借助美酒,寄情山水,与世无争,与人和谐,归于自然,没有怀才不遇的的愤懑,没有患得患失的灰冷,没有生老病死的惊惧,来则来,去则去,那是再好不过的了。然而,农耕时代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何取何从,不容回避。万里长征,始于足下,为壮行色,来,干一杯!
色
俗话说:王母娘娘不好色,九天仙女何处来?世人都好色,即所谓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同的只是,好的方式,好的程度,好的高雅或低俗。
好色,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词组。它包括了热爱、追慕、艳羡、猎美、渔色、淫乱、迷恋、沉浸等等词义。它的最早出处,没有考证过,但楚王(是不是楚怀王,忘了)说“寡人好色”,也算是一个出处吧。这位楚王倒也坦率,不遮不掩,不象别的人,表面上正人君子,骨子里却是男盗女娼。不管你是圣贤君王,正人君子,还是市井小民,甚至是和尚道姑,都不可能不具有人的本性。客观的色相,反映在主观的审美意识中,会产生强烈刺激,引起情绪的波动变化,这是不可抗拒的。一个从来没见过女人的小和尚,即便师傅说那个女人是老虎,他也爱这个“老虎”,就很能说明问题。
美色本身没有错,好色本身也没有错。那么,为什么要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会杀人呢?西门大官人和潘金莲的故事,好多人都知道,他们都成了色字头上那把刀下的鬼。今古奇观、三言二拍中的好多故事,也是讲述好色没有好下场的。人们把西门大官人这样的人,称为好色之徒,这种称谓很有些贬义,就象骂人是流氓一样。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呢?双双爱慕,不惜私奔,以成百年之好,被传为千古佳话。两相比照,天壤之别。
看来,不是不能好色,是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不以危害社会、危害他人为标准。好色,要好得正气,好得光彩,好得艺术,好得令人敬佩!一代伟人孙中山就说过,他有两大爱好,一是爱书,二是爱女人。这后一种爱好,无异于说他自己好色。但在这一点上,除了宋庆龄的老爹宋查理不能接受之外,世人又有谁说过微词呢?一代名相、堪称中华美男的周恩来,身边常常是美女如云,谁又听到他的绯闻呢?历史上的武则天,到了70多岁的晚年,依然风流好色,包养美男,除了当朝想推翻她的人,后人多关注的是她的政绩与建树,谁又对她的好色喋喋不休呢?
指责、痛斥别人是好色之徒的人,往往是自己十分好色、而又被深深压抑得苦闷不堪的人。他得不到,就嫉恨别人得到;甚至常常以小人之心去度他人之腹。因为他心地灰暗,满脑子流氓意识,因而看任何人也如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因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而被搞臭、处分、判刑者很多,就是这种灰暗个人心理扩展为社会心理的恶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么正常,多么美好。活佛额尔德尼*却吉坚赞,不也因为爱慕董其武先生的胞妹,而不惜违反教规同她成婚了吗?有人会说,在下把爱情和婚姻与好色混为一谈了。其实,爱情和婚姻不过是好色这一人的本性之树上所结的果子而已。没有“好”就没有了原始动力,就没有了男女相互之间的吸引,没有了生生世世的忠贞不渝。
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好而不乱真君子。弱水三千,你只取一瓢饮,你很伟大;但在不危害社会、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你取个十瓢八瓢的,也不见得就渺小。以皇帝举例,但凡对异性拥有量很大,子女几十上百的,都是进攻性极强,可以成就霸业者,如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成吉思汗、康熙、乾隆之辈;反之,则如许多末代帝王,没有本事治国不说,连好色的本性都丧失了,致使香火无继、断子绝孙,焉能不一败涂地!
只说好色,不是诲淫。打住。
财
财,从贝,从才。古人造字,取贝的含义,取才的读音。财应该指人所拥有的生活资料的总和,但看字释义,上古时候人们用贝壳来作货币,财也就指的是金钱了。
古语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个“财”字了得!人要去追逐、聚敛它,是要连性命都得搭配上的。钱财与性命,孰轻孰重?已经不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了,它渗透到了精神和物质的各个层面,成了所有人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对待钱财的态度,决定着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的目的性。财不是上天赐予、与生俱来的,所谓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它是人创造的,用智慧和体力换取的。人们自身创造了财富,却又被自身的创造异化了,对财富的膜拜深入骨髓,比奴仆之对主子、信徒之对神灵还要忠诚虔诚千百倍!
中国人创造了财神,把一个叫赵公明的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供奉于心灵深处。人人都希望它象太阳一样,光芒普照大地,既“公”又“明”。然而,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是有限的,绝对平均下来,只能解决温饱,不可能共同富裕,因而人们为争夺财富所付出的代价要比创造财富所付出的努力大得多。历史上的许多次改朝换代,无不以拉起“均贫富”的大旗开始,以财富的过度集中而告终;每一次社会的大乱大治,都是财富的聚与散、散与聚的变化,都是财富不断易手的过程。争夺财富的人,要以命相搏;保卫财富的人,也要以命相博。所以,人为财死,确实是一个普遍规律。
对财富的不断追求、广泛占有,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人类生存、发展、创造的原动力,本身应该是好的属性,只有当这种本性与社会的分配制度、与社会的经济运行秩序、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冲突、产生矛盾的时候,才会显示出来它的坏的方面。古往今来,人们仇恨两种人,一是拥有的财富数量过于巨大的人,二是获取财富的手段过于卑劣的人。这两种人的共同点是,对财富的占有意识呈现出病态,为常人所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财富对于他们,已经失去了本来意义,仅仅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除了满足慰藉他们的病态心理,别无任何作用。
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六尺;腰缠万贯,每日不过三餐。许多聚敛巨额财富的人,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们从骨子里已经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贪官污吏、奸商巨骗、豪门贵富,都想把他们聚敛的财富世代流传了下来,可是一个也没有办到。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前一句是说,就连君子也是爱财的,这是人的本性;后一句是说谋取的手段要正当,要遵守法则。这些话是对的,但在实践中却常常碰壁。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发。改革开放以来,多少富翁依靠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对资源无序掠夺、甚至诈骗等等手段,完成了原始积累,短期暴富;如果按“道”去取,怕要好几代人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行!
勤劳致富的人有没有?有。1949年以前的地主,在没有成为剥削阶级中的一员的时候,绝大多数依靠苦做苦扒、节衣缩食、日积月累,付出了常人所难以想象和不能付出的巨大的劳动,以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顽强努力,才逐渐富裕起来的。地主的奋斗史,堪成勤劳致富的楷模,是融进了传统的民族精神、传统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价值取向、乃至人格力量的史诗!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它具有剥削性的一面,看到的是它的成功以后的风光,而忽略了它几乎近于自残自毁的充满了血泪的苦斗过程。它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工业革命时代到来之后消亡了,但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高扬了两千多年,我们应当给予珍视。
对于财,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著述立说,马克思也写过资本论(狭义的理解)。说千道万,归结到具体的我们,当以正确的态度待之。“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钱的谐音是欠,它具有永远欠缺的特点。拥有到怎样的数量才合适,没有上线,但它的底线应该是生活所必须的不缺,且略有盈余吧?还有好多的农民和下岗人员,离这个标准甚远。惦记着他们,以他们作比较的参照,你就会有知足的感觉了。
气
酒色财气,前三个字好解,“气”却很抽象。古人把这个字与酒色财并列使用时,没有作过专门的解释。我分析,它有气节、冲动、愤怒、暴躁、好胜、与人争强斗勇等等意思。古人说酒色财气不好,是说会遭致杀身之祸。
从历史上看,许多忠贞不阿的诤臣,冒犯皇威,掉了脑袋,与这个“气”就有很大关系;那些奸臣、弄臣,深知“气”的不好,凡事明哲保身,以求安全。在民间,许多杀头坐牢的人,也多是犯了这个字。因而古人谆谆告戒我们,千万不要冒傻“气”。
对于“气”,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戊戌变法失败后,六君子慷慨赴义;文革时期,张志新坚持真理,这些都是“气”的表现,这种崇高的气节与民族大义相结合,显示出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表现出了民族脊梁的伟大精神,十分宝贵,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愤怒或冲动。正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这种高尚品质,才使得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发扬光大。改革家商鞅、史学家司马迁,诗人屈原,苏轼、文天祥、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等,都是代表人物。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却是一个反面典型。这个反复无常的明将清王,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一个不足取的人物。
说到这里,还有一位人物值得大书特书,他就是彭德怀。在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面对当时的放卫星、好大喜功、脱离实际、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现实,敢于站出来替亿万老百姓说话,给最高领袖上万言书,直至被打倒后的不叛逃、不自杀,所表现出来的何止是一个“气”字能够形容概括的精神,其人格魅力,光焰万丈,永照后人!
所以,“气”的好与坏,要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什么事件上,其结果如何。一味地肯定和一味地否定,都是不对的。
对“气”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生气的气。酒、色、财他一样也得不着,故而有气,生别人也生自己的气。这虽是望文生义,倒也是一种有些道理的解释。这种解释比较具体,容易被人所领会。
在现实社会中,见义勇为是不是“气”?是。路见不平,拔刀相相助,这是一种传统美德,不但值得肯定,而且还要大力宏扬。泼妇骂街是不是“气”?也是。但却有失文明,破坏市容风气,应当坚决反对。对于日本不愿承担二战责任,屡屡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和利益的举动,国人大声疾呼政府强硬、外交强硬、军事强硬,是不是“气”?是。无论表现方式如何,精神起码值得肯定和赞扬。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袖不畏霸权、针锋相对,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匡扶正义,大义灭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我们应当汲取精华,剔除关于“气”的认识上的糟粕,让酒色财气回到它们本来的位置上去,在人的正确把握下,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显示出它们应有的光彩。
-全文完-
▷ 进入南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