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西安,沿西兰路西行约55公里,就到了礼泉县,礼泉是咸阳的一个县,因境内有北周醴泉宫而得名。出礼泉往西有一条路名曰礼(泉)武(功)路,当地人称备战路,大约是过去文革期间的老名字罢了。在往西有五华里,就到了乾县礼泉两县的交界,一条宽宽的大水渠从南向北穿过这里,西边是乾县的地方,东面是礼泉管辖。西边宝鸡峡大水渠流过一个普通的关中小村,那里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离礼泉特别的近,但是属于乾县管,虽说是乾县的地方可是离乾县城很远,这里的人只知礼泉而不知乾县,所以自称为乾礼人家。
说是家乡其实是老家而已,父亲十六岁从军离开了家乡,已经快五十年了,而我也是一个地到的西安生西安长。这里是关中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农村,村边的水渠里流淌这混浊的渭河水,晴天的时侯可以看见北面的九宗山郁郁葱葱,那里有李世民和他的昭陵六骏。每到傍晚的时侯满村就充满了淡淡的炊烟,说是炊烟其实大多是农家点炕生的烟而已。过去这里盛产的是小麦和棉花,平原地带,衣食无虞,冬天的时间妇女纺棉花织土布。因为盛产棉花,所以和关中的其他农村一样,男人也是白手巾头上带。现在这里出苹果,红富士,秦冠,秋天你如果来到了这里,家家户户院里的苹果就象小山一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到了西安这样的大城市,好的红富士是特别金贵的,可是到了这里你站上半天都没有人请你吃一个,不是吝啬,在他们的眼里太普通了,拿不出手。
虽说离西安这么近,但十里风俗不同,这里的风土人情和西安大不一样,无论是人情事故还是红白喜事都和西安有很大的不一样,这里人结婚现在一般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要有媒人从中间说和,如果两边没有什么意见,男娃领女哇逛个两回县城,吃俩回羊肉,这个事情就算是成了,这也就算是自由恋爱。下面就要过礼,大约是要彩礼什么的吧,我问过老家的亲戚现在彩礼大概也要一万元左右,这时间就是耍了个媒人,两边不停的跑,无非是女家想多要,男家想少给,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男家越穷要的越多,越富要的还少。其实现在拿女儿卖钱的事情已经没有了,不过是越穷多要一些给女儿陪嫁过去叫女儿将来好过一些。说好了彩礼就是定亲,这里叫做“换贴”什么是贴我没有见过,好像是生辰八字吧,俩家的近亲吃了饭,换了贴这个事情就算是成了,下面就是结婚了。这里的人现在都特别的迷信,结婚都是拿着贴去叫先生看的。什么时间结,怎么结,先生要给开一个婚单,长达几十项,大到几日结,小到去发廊盘头坐什么方向都有规定。总之特别麻烦,一个地方的经济越发达,迷信程度越高。
这里娶亲的时间是清晨5-7点,就是卯时。一般都不是太远,5时出门,不超过7时间就要进门,这么早娘家的亲朋好友是不来的,光接新媳妇,在西安市看惯了挤门什么的这里就没有了,门口用麦草点一堆火,新娘从上面跳过去,大概是和其他地方的迈火盆是一个道理吧,听说是从朱元璋时就有的一种风俗。新娘进了门不等别人接就要往新房里跑,大家都要去挡。如果挡住了不吉利,进了新房就上炕。安排好新娘后在去接娘家的客人,客人来就已经9·10点了。这一天新娘都不出新房,新娘和新郎官不在一起,吃饭有人送进去。中间只出来一次,好像是做一种游戏,用一个大红盘,是木头的,上面放三个碗,一个扣钱,一个扣肉,一个是馒头,意思大约钱是有钱,肉是嘴谗,馒头就是普通人了。碗上全刷了清油,很难揭开,往往是折腾了很长时间才在大家的耍笑中揭开。基本上现在都是钱,我不理解,去问别人,告诉我风俗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游戏,其实那个里面是钱,新娘早就知道了。
婚礼的重头戏是吃饭,我们那里吃两顿。清早是面,晌午是席。席没有什么说的,无非是几个盘子几个碗而已,没有什么吃头。倒是这个面我是十分的喜欢。从婚礼的前几天就开始忙了。买菜,租桌椅板凳,盘炉子,安排支事厨师。总之一家的喜事全村的人都忙了起来,大家都是喜气洋洋的,尤其是小孩子跑来跑去和过年一样。头天晚上就开始做了,大师傅一般都是围的农家粗布做的围裙花花绿绿,红红的炉火映着大师傅红红的脸,特别的好看。我们那里吃浇汤面,也就是平常说的汗水面(就是口水的意思),这种面是挂面,是我们当地人自己挂的一种手工挂面,据说只有在冬天的时间才能挂,面里放了咸盐,鸡蛋。经过了,和·,柔,醒,盘,挫,拉,缠,抻,挂,冷,切,30多道工序才做成。挂这个面,不但有力气还用有一手好技术。挂好的挂面用刀切齐用一种草绑好,很是好看。吃的时侯搁在锅里下熟捞出来用冷水过了(汤是不能喝的因为有盐是咸的)用手每次捞一点有三钱吧,在指头上缠成团,放在蓖子上,吃饭的人多,一次就放几十箅子。吃的时侯夹一个面团放在碗里,去浇汤在吃。浇汤面玩的就是一个汤,汤里有盐醋味精和自制的调料,看起简单,其实不然。菜就更简单,只是切的很碎的蒜苗,和切成菱形的鸡蛋饼,鸡蛋饼摊的很薄可以透过光,里面有盐很香的,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给别人帮忙做饭,到半夜饿了,大师傅说今黑给你吃个好的,凉调鸡蛋,把摊好的鸡蛋切成丝,放了香菜,调香油,搁老陈醋。那个香呀,这辈子就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而且再没有吃过,西安的大饭馆也没有见卖的。
用很大的锅把汤调好,在给上面放油,一点清油不要放,更不用放香油,放了香油就把那一种香味给破坏了。全部放大油,这个油要买上等的猪版油,切成小块,加花椒,小香,桂皮等12味调料去练,油渣不要取就放在里面,特别的有味道,单纯光这个油啥都不搁,去弄个热蒸馍那么一加,那个香要比老樊家的肉家馍美的多。不相信你试一下。碗不太大,但是面只有那么一点,用大托盘端上去你再看一碗浇汤面,蒜苗是翠绿,鸡蛋是金黄,清汤上面清亮的油,挂面就向是一条蟠龙卧在海底。看着是那么的清爽,就向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是那么的招人喜欢。一股香气扑鼻尔来那个香和香油什么的香不一样,是蒜苗和醋加上调料炼出大油的那一种香,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协调,没有一点矫柔造作的感觉。主要说一点,浇汤面里是没有一点辣子红油之类东西的。吃时面已经吸饱了汤里的滋味,酸香可口,清爽提神,越吃越有味,越吃越开胃,一碗只是一口中间还加杂着蒜苗油渣鸡蛋饼,那个香,无法形容。由于味好面少不喝汤,所以一人吃几十碗很正常,我自己就吃过65碗。那么汤去那里了?端盘的端上几碗面,放下面就端回去几碗汤,烫又倒进锅里,烧开加点蒜苗鸡蛋继续浇面,周尔复始人的汗水(口少)就到锅里了,你吃我的汗水我吃你的汗水,故名字汗水面。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个面刚开始没有后头的好吃,据行家讲因为大家的汗水还没有进去,农村会品味的人往往在最后在吃。
乾礼的浇汤面和咱们岐山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出,一个有辣子是酸辣出头,一个没有是酸香出头,就好比四川的火锅一个是麻辣一个是三鲜,一个是美艳的妇人,一个是亭亭玉立的少女各有风采。如果让我评比,我不带家乡的观念,客观的来说更倾向于乾礼的浇汤面。因为他比较平和,更向我们陕西人的风格,不张杨,不外露,实实在在。什么味道都不是特别的突出,但是中和在一起就是特别的神气,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中庸之道吧。没有什么词语可以形容,用一句话不知道准确不“壁立千刃,无欲则钢”。由于吃发的原因,岐山面现在已经是名满天下了,而乾礼浇汤面还样在深闺人未识。可惜呀,不能让天下的人都有这样的口福呀。可惜呀。
家住未央
-全文完-
▷ 进入家住未央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