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篇”
老三篇指毛泽东的三篇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据我父亲说,他们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里,由于没有整块的时间学习毛主[xi]著作,就主要学习这老三篇,是用这老三篇武装思想,提高觉悟,去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我不怀疑父亲的这些话的真实性,他那一代人对毛泽东的话信入骨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老三篇的确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从一个叫张思德的普通战士的平凡事迹中提炼出来的光辉思想,这个思想已经超出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范畴,第一次从理论上摆正了政党、政府、官员、军人和一切工作人员与人民的关系,并以党章、宪法的最高形式规定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对白求恩的纪念,表明了毛泽东的国际主义思想,建国后,毛泽东力主出兵援朝抗美,对越南、阿尔巴尼亚等第三世界国家不遗余力的无偿支援,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愚公移山》,旨在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这既是中国人民伟大意志的体现,也是毛泽东个人革命意志的体现。
老三篇,不但干部要读,战士也要读。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当作座右铭来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林彪语)。老三篇曾经作为毛泽东著作普及时的经典读物,被广大群众所熟悉。实际上现在看来仍有其价值闪光的东西。当时并没有什么奖金、物质刺激之类的东西,就凭着一腔的革命理想热情,无论是生活、生产条件都是令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那种艰苦,创出了许多的奇迹来。可见精神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文革初期,我还在上小学。在全国性的狂热学习毛主[xi]著作的浪潮中,老三篇被规定为每个人必须背诵得滚瓜烂熟。这三篇著作,前两篇比较短些,还好背,《愚公移山》最长,要背熟就不大容易。由于不好过关,很多人都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既不敢怒也更不敢言,我也不例外。
现在,在没有压力、不被强迫的情况下,再来一读老三篇,就有了真正的认识。老三篇的思想精髓的确非常伟大,其思想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都非常高。在为全面实现小康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今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的精神,白求恩的高尚品德,都是非常宝贵的,需要我们认真实践、努力实践、不断实践。
“老三战”
老三战指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文革中后期,曾有一度除了八个样板戏,就只放映这三部故事影片,我小时侯到底看了多少遍,实在记不清了。凭心而论,这三部影片还算是革命战争题材的优秀影片,前两战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发明和使用的特殊战争手段,后一战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的战斗片段。
如今来看这三部电影,虽然觉得情节简单,且都是老一套的胜利结局,但它们的历史功绩不可没。它们在高喊百花齐放实际上却是一花独放的时代,发挥了极大的文化娱乐作用,在肠胃和精神双重饥饿的情况下,如同能够勉强充饥的野菜糊糊一样,成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老三战走红的时期,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黑暗时期,但它们本身没有错,比之于现在纯商业片的枪杀、暴力影视剧要好得多。现在,凡是能看懂电视的儿童,首先接受的就是凶杀、暴力,甚至是色情影视剧的熏陶,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暴力化、低龄化、团伙化,枪杀暴力影视剧的诱导,是很大的原因之一。
我们决不愿意再回到只有老三战的时代,但我们也决不满意单纯用票房收入和收视率来衡量影视剧成败的当今现象。
“老三届”
老三届指文革初期1966、67、68年毕业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老三届是被狂热的时代激发得狂热的一代人,经历、参与了狂热的大串联、大检阅、大批判、大字报、大造反、大夺权运动,而又大起大落的一代人,是被激发、被利用、被指责、被抛弃、被伤害的一代人。
老三届和“红卫兵”划了一个大大的等号,曾红极一时,也臭名远播。但老三届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过错,是历史嘲弄了他们。老三届的学生都是我的师兄师姐,由于他们在文革前受到了比较正规的教育,大都文化水准较高,文化底子厚实,即便他们没上过大学,或只上过工农兵大学,也比文革后期毕业的我们所受到的教育程度高。而且,在文革结束以后,他们都成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成了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老三届的悲剧无疑是时代的悲剧。老三届被整整耽误了10年,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把最可宝贵的青春、最旺盛的精力,消耗在了政治运动的磨石上,浪费在了人为制造的内讧上,滞迟了中国现代化的脚步,这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损失,更是我们全民族的损失,是20世纪中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而又错失发展良机的非常重大的损失。
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如今来反思老三届现象,我们深感痛惜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一个道理,青年永远是世界的未来,贻误青年就是贻误世界的未来。
“老三样”
老三样指大多数中国人的早餐:稀饭,馒头和咸菜。那时曾戏唱曰:“老三样,不但干部要吃,群众也要吃。老三样,最容易吃,天天吃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样,当作反动派来吃,吃了还要吃,吃出思想革命化。”很多年以来,我们对吃不敢有过多或多高的苛求。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三样的早餐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可能是一种惯性。
我在参加工作以前,很少吃过象样的早餐,有一个干馒头就算不错了。早餐质量的提高也是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事情,一是因为个人收入大幅度提高了,二是接受了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健康饮食理论,但归根结底还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我细心观察,看到很多收入也大幅度提高的人早餐还是老三样,就觉得奇怪。当作问题,问了一些人,他们都说没想过,倒是反问我,这也算一个问题吗?
老三样被长期作为早餐,不能算作一个了不起的问题,却值得人思考。比之于饥饿的时代,老三样的确是不错的早餐了;即便是全面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以老三样作为老百姓的早餐,也不是说不过去。但问题是,红白喜事宴席上,官方的接待酒桌上,生意厂商的饭局上,年节亲朋好友的聚餐上,10人以内却要上2、30道菜,要浪费一半以上。能不能减去这被浪费的一半,而把早餐的水准稍微提高一些呢?
长年累月、家常便饭的早餐,与宴会饭局酒桌上的饭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几乎走向了两个极端,形成了畸形的饮食结构,不是从饮食文化层面上反映了一个社会问题吗?调整我们的饮食结构,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我们拥有13亿人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
“老三件”
老三件是指上世纪70年代男女青年结婚时一心想置办的三件物品: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那时间,物资匮乏,商品稀少,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都是奢侈品,要凭票供应,批条子走后门购买。当时,这三大件的平均售价是160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一个二级工四个的月薪。如果一个二级工节衣缩食,每年积攒100元,在不出意外的前提下,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实现。
那时间国人都是低收入、低消费,甚至连仅仅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须都很困难,根本谈不上消费。在“一打三反”运动中,贪污上千元者,会被判刑10年;上万元者,枪毙。还有贪污几角邮票钱而被判刑的乡邮员。可见,当时金钱财物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因此,老三件被作为奢侈品是很自然的事。
上世纪80年代,我妻子的娘家在我们结婚的时候,仍然把老三件作为陪嫁品送给我们,仍然被许多人所羡慕。除了自行车已经被我骑破,收音机和缝纫机早被我们送了人。因为,收音机很快就被电视机所代替,缝纫机没有任何用途,放在家里还占地方。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时代特征,时尚总是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而如今,我们的社会生活已经日趋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告别了清一色的时尚追求,告别了整齐划一,缩短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是很值得我们庆幸和珍惜的事情。老三件被冷落也才是20年的时间,它仍使我们记忆犹新。我们不想让老三件被彻底冷落,但也决不想让老三件再成为我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奢侈品。
-全文完-
▷ 进入南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