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
在中国,帝王的出现,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如果把人的地位阶层比作一座宝塔,那么,帝王就是塔顶,处在最高的位置。在动物界,兽王是依靠自身的强壮、凶猛,从兽群中厮打、搏杀而产生的。人类也是由低级动物进化的,具有根深蒂固的动物性,所以,凡开国的人王,除了极个别以非暴力形式篡取而外,绝大多数是通过残酷的战争夺取的。即使和平时期的帝王,也不乏弑父杀兄而获取王位者。
帝王是至高无上的,是一个社会的最高组织者和统治者,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帝王又是神秘的,除了他高高在上,寻常百姓难以瞻仰“龙颜”之外,他的被神化、故弄玄虚,也是主要的原因。王权神授,便是典型的理论依据。一些发动和组织了起义、准备当帝王的人,一些篡位者,都要搞些神符龟文,编造、散布一些儿歌童谣,来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是受命于上天的旨意来做帝王的。
将“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是故意制造神秘的表现。迄今为止,动物考古学还没有发现“龙”这种动物。“龙”是取多种动物的头身脚尾,拼凑而成的。它一方面说明了帝王的神秘,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帝王是“杂种”,是各种动物属性之集大成者,象麒麟一般稀少,象老鹰一般孤独,象毒蛇一般恐惧,象狮子一般凶猛,等等。
帝王的人格有很大的缺陷,永远不可能完善和完美。成就了霸业、治国有方的帝王,常常失之于猛;丢失了江山、治国无能的帝王,又往往失之于宽。为人主最担心的是被人取替,故而常怀猜忌之心;自幼长于妇人之手,身边又时常围着宫女太监,日久难免目光短浅,性格逐渐趋于中性或女性化;每时每刻听到的都是阿谀奉承之词,便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永远正确;手操生杀予夺之大权,又没有制约机制,久之会视杀戮为儿戏;过度地放纵食欲和性欲,过早地损坏了身体健康,以病怏怏的身体治国谋大事,必然会产生病态的结果......
帝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帝王的阴魂不散,人的帝王意识犹存。仅以酒起名为例,“帝王玉液”、“霸酒”、“某某王酒”、“某某大帝”、“宫廷春”、“贡酒”等等,不一而足。
(将相)
出将入相,是中国人传统的奋斗目标。除了乱世,没人敢宣称自己要做帝王,那是谋反,是要被诛灭九族的。但位极人臣,却是可以想、可以做的,那是去辅佐帝王,做国家的栋梁。为将者,要血染疆场,所谓的“武死战”;为相者,要中流砥柱,所谓的“文死谏”。死战、死谏,都是忠君报国,流芳百世之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将相的最高境界。
古时候,名将要比名相多。将在外,保疆卫国,带兵打仗,面对的是针锋相对的敌人,是你死我活的白刃战,以驱逐敌人、消灭敌人、占领敌国为目的,成败与否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相在朝,上对帝王,下对百官,须得左右逢源,上下维护,成则是帝王的成,败则是自身的败,很难面面俱到,众口拥戴。大将成功之后,深明功高盖主、兵权是祸的道理,只要给帝王上缴了兵权,照样封侯拜爵,世袭享受。而宰相一旦交出权力,便什么也没有了,连安安稳稳做老百姓都不可能。
然而,中国的军人必须具有双重本领,既是将才,又要是政治家,军政往往不可分割。有时候,政治家的素质还得高于军事家的素质。历史上,许多耀眼的将星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帝王的权术和同行的阴谋诡计上;甚至将军功成之日,就是脑袋搬家之时。
宰相能够掌握实权,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君主开明,善于纳谏;二是君主弱智,不得不依赖于宰相。前者使宰相与君主同时名垂青史,后者使宰相常常不得善终。因而,名相少,明君少。
一个满朝忠臣或满朝奸臣的时代,都是很不正常的。在理论上,忠君与忠国是一回事,但在实践上却未必如此。忠国者必是忠臣,而忠君者却很难说。一些大奸之臣,往往对帝王显示出忠心耿耿,令帝王深信不疑。忠臣、良臣、奸臣、弄臣的界限并不泾渭分明,需要放在历史事件中去综合考察。
人类的发展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与自然斗争的历史,二是与人自身斗争的历史,即现在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的斗争是链条式的,需要一代一代地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与人自身的斗争却是蜂窝状的,彼此相连,又各自为阵、人自为阵,相似但决不重复。
将相的悲喜剧,无疑也是历史的悲喜剧,时代的悲喜剧,社会的悲喜剧。
(才子)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堪称才子的人灿若繁星。才子是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者。作为士人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或入仕在朝,或布衣在野,但无论当时名噪,还是后世留名,大都没有很好的结局。因为,传统的圣贤教育与现实社会的情形,往往是格格不入,甚至矛盾重重。除了继承和发扬了圣贤的思想认识精华,才子们还大多数是性情中人,敏感的才思,清高的秉性,鲜明的个性,张扬的气质,怪异的癖好,与封建时代的扼杀人之本性的种种束缚、种种要求,太不合拍,并且相去甚远。
才子的风流,往往被传为佳话,而才子的风流又往往是被演义、被夸张、被虚拟的。才子在普通人眼里,是另类,不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所认同。才子在个人才华上的过于优异,使得他在其他方面要比常人弱智得多。才子不能齐家,他的疯疯癫癫不但不能给家人带来实惠、创造财富,反而使家人常常受到不必要的羞辱和轻视,因而遭到家人的怨愤。不能齐家者,便不能治国,司马迁,曹植,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李煜,赵佶,唐寅,蒲松龄,曹雪芹等等,都是大才子,但不是好君王、好栋梁。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子,就成了百无一用的书生。
然而,才子的价值所在并不体现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才子们支撑、传播、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和精神。他们流传下来的文史经哲、诗词歌赋、文章戏剧,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闪光的华章,是人类思想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无论是大江东去,还是小桥流水,都是才子们独特的人生体验,独特的生活阅历,独到的思考总结,独一无二的心智发现。
才子们对历史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是潜移默化的,轻风细雨的,滴水穿石的,渊源不绝的。杜甫十分沉痛地感慨:文章憎命达。文章憎命,几乎是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遭遇和命运。上帝把上上的文采赐予你,却把下下的命运给了你,既让你穷酸潦倒,又让人对你高山仰止!你既然务了虚,就不可能务到实。
(佳人)
没有才子就没有佳人,这是宝刀与壮士的关系。才子与佳人,是心性上的高度吻合,是命运的极其相似,是地位的相互等同,是文化的匹配默契,是价值的互为认同。
历史上,许多才子是落魄文人,而许多佳人又是风尘女子。这是中国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抛开许多的因素不说,单就心灵的慰藉而言,在茫茫人海中,才子们的心灵是孤独的;在烟花柳巷中深居简出的风尘女子,其地位的卑下,被世人所蔑视,其心灵也是孤独的。万千男客中,惟有才子们懂得怜香惜玉,惟有佳人懂得才子们的心性才气。一拍即合,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古时候,才子们和佳人们都把对方引为知己,便有了红尘知己一说。就连一生穷苦潦倒的蒲松龄,在现实生活中难遇佳人,也要在笔下虚构许多鬼狐佳人,来安慰自己也安慰文人孤寂的心灵。在好多情况下,文人笔下的佳人,已经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情感的释放了。卓文君之对司马相如,李香君之对侯朝宗,秋香之对唐伯虎,苏小妹之对秦观,小凤仙之对蔡锷等等,无不寄托着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世道险恶,真情难得,更何况授受不亲的男女之间。
才子与佳人所同有的叛逆性格,也是他们能够结双成对的原因之一。才子们追求个性的解放,佳人们渴盼自身命运的解放,使得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这种不谋而合的骨子里的微妙秉性,使他们通达对方的心灵感应更快,更直接。
美人不等同于佳人,美人必美,而佳人不一定很美。佳人所具备的更多的是内在的文化底蕴,是品格上的高贵,是心性上的敏锐,是善解人意的心地,而不是外表的艳丽和地位的尊贵。美人可供观赏,也可以与才子发生感情,甚至同床共枕;但佳人则更多是精神层面的,是心心相印的亲朋挚友。
佳人也必是才女。要与才子彼此唱和,就得具有与才子相近或相当的才华。纵观历史上的才女,也的确如此。她们大都天赋很高,心志很高,这也反证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那个时代,女子一旦有才,就会心高骨傲,为世不容,故而也就命运不济。这与才子的命运恰好吻合,就难怪他们猩猩惜猩猩了。才女们协助才子们完成了文人学士的人格形成,助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戏曲的流传和发扬光大,佳人们功不可没。
-全文完-
▷ 进入南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