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长子人-----兼谈地域习俗情怀陶然庄庄主

发表于-2007年06月09日 下午6:33评论-1条

阳春三月,我独自一人登上长子县城北的北高庙。

这是一块奇特的地形,形似熨斗,却高出城面十几米。相传吕洞宾曾驾鹤到此一游,修塔建庙,成为风水宝地。站在这里,注目远眺,大地苍茫,发鸠山隐隐的漂浮在云海中,如瑶台仙景一般。遥望县城街道上蠕动的人影,行色匆匆而又悠闲自得,一派远村绿树的好景象!

时近傍晚,岚气缘地而起,收工的人们隐隐绰绰地在薄雾中闪动,使人不由地想起毛泽东主[xi]那句“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诗句。一声梆子腔,带着浓浓的乡韵,借着飘动的岚气,由远及近地传来,心里就忽然有了一种如痴如醉的感动,总觉得那掀动着我衣角的习习凉风,似乎是对一个在外浪迹多时的游子的爱抚和问侯,温馨的感觉一下溢满了我的全身,使我的生命奔突出一腔曾遭压抑,而至今也没有息灭的情感。

我是长子人。我熟悉这块神奇的土地。她四周环山,中间夹一狭长的地段,那就是著名的上党盆地。一年四季,漳河水缓缓地从盆地的中间流过,显示着一种说不尽的悠闲和从容。我知道,就是这块古老的土地,把创造和悲怆都推到了极致,溶铸成一种沧桑和博大、显示着人类社会的艰辛和幸运。你看那飘渺如仙的羊头山,神农氏教民稼禾,开创着人类文明的辉煌,而那沉沉如墨的发鸠山,化做精卫鸟的女娃愤填大海,就成了这块土地的时代绝唱……

我漫步在这晚霞沐浴的亭楼上,扶栏凝思天际,只觉得这亭楼上吹动着一种古远的岚风,使人不能不想到,这块蕴藏历史风雨的土地养育的一代又一代的子民们,有过的漫长的历史足迹,大有一书的必要……·

“采故实于前代,观通达于当今”。在新的历史大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我感到很有必要勾划出一种地域的灵魂,以便继往开来,乘胜前进!

我是长子人,长子人写写长子人的情怀、禀性、气质,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难。难在你不能用一个词来囊括长子人的禀性,如山东大汉的豪爽、东北男人的耿直,北京人的磅礴大气,上海人的精明勤勉;难在你不能用一个词概括了长子人的气质和禀性,也不能用一句话表达出长子人的对生活、对社会的复杂情怀。

不论是山东人的豪爽,还是北京人的大气,这些品质长子人似乎都有,但他们用一种精细、忠厚和谨小慎微把眼前一切框死,显示不出那种燕赵悲歌和豪爽耿直的风格。自然,铁血汉子也是有几条的,但无论如何喧啸,总宏扬不成一种气候,久而久之,铁血也软化成一种绵绵缠缠的东西,似乎变的有一些小家碧玉的娇情和奇谲。而这种心性,在亲朋好友中最能得到呼应,还能带出一种温馨的诗意,感动周围所有的人!然而,这诗意,一旦面对高官或一种贵族精神时,立刻就显出一种自卑或恍惚,又总觉得不如人,从气势上就先把自己打败了。

这种精神心理的压力,使很多长子人感到痛苦不堪。我似乎也感到,发鸠山下流淌的清泉,和着精卫鸟的悲鸣,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成一种悲愤和沉重,久久地压在长子人的心头:海,真的能填平吗?什么时候能填平?

这种悲愤和沉重,终于压迫出长子人一种弃而不舍、事随人和的主流,为人处世或忧心忡忡,或谨小慎微;忧心忡忡里镌刻着一种追求,小心里又蕴藏着不服输的禀性。因而长子人的脸色是忧郁的,谨慎的。大街上,小巷里,很少能听到一种开怀爽朗的笑声,即使脸上带着一些平和,眼睛里也蓄注着一种警惕,似乎有一种巨大的心理压迫在四周觊觎!然而,当你仔细看时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曾经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带着这问题,我询问过很多长子老乡,沉吟中谁也说不准长子人的禀性。但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长子人似乎不太联群,也不太愿深交,很有些“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淡和隔漠。但你若细细琢磨一下,就发现那种近似冷漠的表情,似乎压抑着很多不平;那种看似不联群的举动,似乎又掩饰着一种莫名其妙的高傲和自负。

我所在的城市,长子人不算少,间或在酒宴上见了面,只平淡的交谈几句,就漠漠地分手。绝不象黎城、襄垣人那样,无论男女,无论老少,认识不认识,见面就盘问祖宗三代,推敲家族演变,攀亲认故,就象多年不见的老熟人似的。长子人不。长子人好象有一种沉稳或不屑一顾的禀性,心里似乎能不动声色地装下很多欢乐和痛苦,承受下很多重压和不快,因而,在行为上也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举措!他们的心理的流程是平和的,或许就是这平和消蚀了很多伟大的壮举!

这些年,我确确实实感到,长子人得益于精卫精神的催促和养育,凡有爱好或追求,必孜孜不倦力求有所成就。因此,人都说长子人有才,但长子人怀才不遇,确也是事实,也许是这种求遇的心情太急切吧,若是不顺,便生出很多不良情绪,使人觉得长子人那么难以捉摸!

我曾经就这种情况,做过几种推测:

若说长子人傲气吧,就有些过分;说长子人有些小聪明,也不甚恰当。长子人用的是心理,使的是温情,靠的是才华,当然,用心理就能不露声色,温情也就必备一种场合了。所以,表面上看去,长子人能合群的很少。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孤独而又自负的心性的?我在北高庙的塔楼上,思索徘徊了许久,借着夕阳的余辉,极目远眺,西边是山,重重迭迭的苍茫,望不到边际;中间是盆地,被四周的山峦压得沉沉重重,我感到,即使一种好心境,登此楼,似乎也激不起心中的那种激荡,只有一种压抑!

范仲淹登岳阳楼,纵说巴陵胜景,畅舒心志,终于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呼啸,实在是沾了眼界开阔的光!

岳阳楼我是登过的。极目远望,碧水苍漫,流云奔驰,渔帆点点,令人顿生一种磅礴大气的人生感慨: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

暮色苍茫,城里的街灯相继闪亮,四周的岚气带着沉重的山影,沉沉地压下来,我的心底,突然生出一种很苍凉的感觉。急匆匆走下塔楼。

甬道的两边石碑林立,记载着当年七七二团攻克长子城战绩,我仔细地辨别着石碑上英勇牺牲的先烈的名字,希望能有所发现。我知道,先烈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当年,我还在娘的肚子里没有出生!这多少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热血冲动。我想,无论如何,在这块土地上流淌过理想的热血!这一点很重要!

相传,长子县是因尧王长子丹朱受封地而得名。

丹朱先生既是尧王的长子,想来学识也不会太差,至于丹朱对这块土地治理得如何,史载很少,不能妄说。春秋时期,这里建成一座周长二十里,“厚完雄天下”的上党第一大城,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又成为西燕帝国的国都,历时九年。这一点,很是使长子人引以为豪的事!然而,在远古洪荒的时代,这里流传下的另一个悲忿的故事,却使长子人不的不冷静下来想一想,脚下这片土地深藏的寓意。

这似乎是一种很不祥的预兆!

“辛甲事纣,七十五谏,不从,去,之周。文王以为公卿,封之长子”;这是一个使长子人深感凄凉的怀才不遇的故事!这且不论他吧。西汉哀帝时,鲍宣举孝廉任司隶校尉,哀帝多次拒谏并将其定罪,削发流放长子,终其一生。这更使长子人感到悲凉不已!长子人耳濡目染炎帝小女儿的悲剧情怀,咀嚼着辛甲和鲍宣的悲哀,给这片土地浸润下很多感慨万千而又难言的情思,这一方热土似乎从一开始就蕴藏了一种巨大的悲剧意识。

悲剧就其意义来讲,是塑就民族心理的巨大塑造力。但是,长子人受他自身眼光的限制,并没有把这种悲壮意识在心理的缓慢流程中,溶化成一种叱咤风云的壮举;他们望着高高的“厚完雄天下”的城墙,回想着西燕古都的风采,压下巨大的隐痛,悄悄地在心里培植了一株既脆弱又自负的感情幼苗。这株幼苗,有着对美好前程的憧憬,又有一种天生的缺陷。这就是,有时自负的不着边际,却脆弱的又毫无道理。忽上忽下,把握不定。但世事并不象他们所想得那么平和、轻松,畅达,于是有了察言观色的乖巧;乖巧中又经不住现实的诱惑,于是,就养就了一种表面上看似平静,实质很惶恐的心性。

的确的,他们的心胸没有经过广阔的大海的陶冶,也没有经过时代风云大起大落的洗礼!四周环山,交通闭塞。山多而不高,川小而不平。发鸠山下的泉水,虽然细而清澈,涓涓不断,千百年来却未曾掀起过什么大波澜,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大壮阔。历史的车轮在泥泞的小道上消消停停地碾过,虽不平但还畅通;对炎帝的小女儿悲愤的填海的行为,虽有感叹,却也觉得渺茫!倒是城东的一片平川,恬静平和,春华秋实。他们从日积月累的实际操作中也认定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实在是美好!只要风调雨顺,田里有收成,就用不着为朝廷操那么多的乏心!自给自足,各家过各家的日子,涉嫌忌讳可不是弄着玩的事。毕竟,鲍宣们的悲剧性的目光,时时在他们的眼前闪动。

真的,对于辛甲、鲍宣这样耿直重臣的遭遇,长子人并没有从大历史的角度去吸收、演绎他们的精神气质,只看到结局就紧缩了自己的胸心。

冯士翘,这个清代著名书法家,他带着长子人的一身清秀,带着精卫鸟养育的浩气,“工八法,倔强有奇气,能书善文,兼蓄王、欧、颜、柳各家之长,行笔雄健”,被誉为“上党一绝”!就是这样一位奇才,却始终没有冲出那座“厚完雄天下”的古城,在神洲宏扬为精卫文化的主流派!晚年,他抱着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情,变卖家产,多次去五台山等候崇信佛教的乾隆皇帝,希望得到这位盛世英主的赏识和重用,以便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几等不遇,便在庙院题诗铭志,把满腹才华,尽倾笔端!最后,只好带着辛酸和凄凉,郁郁地回到故里。从此一病不起!

令长子人扼腕叹息的是,当乾隆皇帝第二年在五台山发现这优美绝伦的书法,派人来长子请冯士翘出山时,这位怀才不遇的秀士,已长眠於黄泉。纵然乾隆大帝挥御笔封他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但为时已太晚了!

这一件件历史的悲剧,深深地剌痛了长子人的心,命也?运也?从远古的传说,到生活的现实,从辛甲鲍宣,到近代的冯士翘,莫非长子人和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时时事事,都要在心灵的刻碑上,留下些无尽的遗憾吗?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屡屡导致长子人这悲剧性的结局?是心性?是情怀?是地域?还是性格?

长子人曾经痛苦地思索过这种历史的遭遇,惶惶地总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隐伏在四周,不想屈服,却又无能为力;作为精神价值的守望者,他只好不断地回望历史的风尘,企图在那里寻觅一种等价的东西,来抚平心中的不快。

长子毕竟有“厚完雄天下”的第一城,做过西燕的国都。西燕虽小,毕竟是国家;时间虽短,毕竟有过。有过就是辉煌。这种心理积淀承受不起历史的磅礴大气,但却散发着一种会心的自豪。

下边的一个民间传说最能代表长子人的一个心理性格!

传说,长子县衙前,有一个大麻池,是块风水宝地。与这大麻池遥遥相对的三十里开外南边,是一处类似八抬大轿似的轿顶山,长子县因了这两处宝地,原本是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多的官的!后因该死的南蛮子盗宝,烧毁了轿顶山,将宝盗走不说,还往麻池里扔了一把剃头刀,毁了长子的好风水,结果出了三斗三升芝麻多的剃头匠……

不论这个传说编辑了多么沉重的悲忿和遗憾,在老百姓的心中,芝麻官也是相当不错的差事。小邑簿尉虽卑,终是朝庭命官。况且“三年清知俯,十万雪花银”。何乐而不为?而一个县里,能出三斗三升芝麻那么多的官,其自豪之情也是可想而知的。你想,三斗三升芝麻多的官,平均一家能摊一个七品官哎!可恨的是那些盗宝的南蛮子!

带着这种虚荣心,带着古都的情结,带着积淀深重的悲剧心理,长子人很不情愿地挑起剃头担,开始走出“厚完雄天下”的上党第一城。

沿途所见,自然使他们大生感慨。想不到天下竟这样大,结果,把心中的那点辉煌湮没的一点不剩,只留下精卫鸟养育的那点坚忍不拔的悲剧精神了。他们紧握着手中那把招揽生意的夹弹子,边走边弹,嗡嗡地响。声音是颤抖的,压抑的,虽不甚动听悦耳,却连绵不绝;无论春夏,无论秋冬,响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椰乡黎寨,它似乎在不停向世人倾诉心中的悲忿:权倾一方的芝麻官变成只有一头热的剃头担!谁能给他们评评这理?替他们说说这不平?没有啊没有!嗡嗡,嗡嗡!

他们紧握着手中那把夹弹子,在北国的风沙中出没,在南国的绿荫下摆摊。他们靠的是手艺,挣的是血汗钱;凭的是和为贵的心性,用的是不折不饶的毅力。好在人人都需剃头,连皇帝老子都不例外。王公大臣的头纵然带着一脸沉阴,令人胆怯,但在那剃头刀前也得乖乖低下。

长子人敢在皇帝的头上摸,敢在皇帝的头上动刀,龙须让他整,龙发让他剃,普天之下,谁有这种胆量,谁有这种荣耀?长子人!

摸着皇帝的头,满足了一种荣誉感,古都的情结一股脑儿涌上心头,在内心的世界就养成了小家子的狂妄!有一段顺口溜,想来也不是后人编的:

剃头担子不大,

挑着满朝銮驾。

不管公孙王侯,

抓住圪脑说话!

其气派不能说不大!然而,这又有什么呢?除了增添一种虚荣心外,连一点实际的意义也没有!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用这样的话来形容长子人的命运,也许太有些刻薄,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挑担在客栈落下,弹去身上的征尘,浓浓地泡一壶清茶,闭目想想故乡的山水亲人,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灯下算算挣来的钞票,有零有整的也相当可观。忍不住哼出两句梆子戏,藉慰思土的情怀。异乡人也许听不懂他们唱的是什么,但在思乡的人听来,土腔土韵自多情。

店东主牵过黄骠马

不由的秦叔宝两泪如麻

提起了此马来头大

兵部堂王大人相赠与咱

遭不幸被困在潞洲天堂下

欠你的店房钱

无奈何只得卖它……·

抽个好日子把钱寄回家去,报个平安,再去奔波,自是有一种好心情的。倘若此地民风淳朴,也就报以十二分的友好。所以,长子人适应性很强,知道自己身单力薄,从不触犯当地的禁忌。小乖巧、小聪明落地生根,很是讨人们的喜欢。“在家靠父母,出门靠自身,”长子人对此,比谁都体会深!

钱寄回去,置房买地,一家人就有吃有穿。小日子过得虽清清淡淡,却有滋有味。外人不敢小看,自家人也不狂妄。一个剃头匠,虽不属大红大紫的人物,时常有钞票寄回,在那贫困有加的村子里,也是令人刮目相看的!不求太多太好,只求通顺平安的心理,洗刷着积淀深厚的悲剧意识,使内心深处禁不住就悠悠扬扬地升起一种万事不求人的情怀。仓禀实足,知于廉耻,邻里处得就比较和睦。

一挑剃头担,挑着全家人的希望,也挑着和气生财的原则,养就了一种淳朴善良的民风,纵是小国寡民,但绿村美树,靠着漳河水的常年滋融,没有太多的忧患,只有无限至情,一分水土就养就了一分习俗和秉性。

所以,在长子,没有大富大红的火爆人物,自然也就没有出过笑傲山河、揭竿而起的义军领袖。在平和的微风吹拂下,应着剃头弹子的嗡嗡的响声,掩饰过秦皇汉武的武功,也淹没过唐宗宋祖的辉煌!书声朗朗倒是西燕古都的一大景观。因此,从北魏李业兴开始,很是出过几个金榜提名的进士,官到副宰相的也有过,但都没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举足轻重的影响。沉重的悲剧意识也未能啸嗷成令人回肠荡气的燕赵悲歌。

这是一件不能不令长子人深思的事!

历史发展到现在,北高庙前的炮火,打破了西燕大地的沉静,鲜血和铁刃撕裂了丹朱后代们的心胸,灌进了一股铁血男儿的彪悍。血与火拼搏,把潜藏在心底的意识潜流,搅荡成浑浊的流水,淌流成沉重的历史……

丹朱的后代们终于发现,整夜整夜飘落在城头的红绿信号弹,划开一幅沉沉的历史大幕!弹丸之地的小城,不得不同中华民族的解放曙光连在一起,走进一个崭新的历史新纪元。多年来响彻平静乡村的剃头夹子的嗡嗡声,再也压不住神洲大地上涌起的解放的呼啸,跟着共[chan*]党,跟着毛主[xi],打土豪,分田地,把沉压在心头的悲愤化作了匆匆的历史脚步。积压了千年的悲剧意识,终于在炮火连天解放战争的洗礼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泄。

也许,长子人当时不很清楚攻克长子,切断敌人西逃的退路,对整个上党战役取胜有多么重要,但桃花岭前的殊死战斗,以及淌流的鲜血,却是深深地印在长子人的心中的…··

我曾仔细地看过那段悲壮的历史记载,那种宁愿玉碎,不愿瓦全的倔强,那种勇敢冲锋,不成仁,便成义的坦荡,那种前赴后继的浴血奋战……·曾那样强烈地震撼过我的心,

很显然,在这种历史的大悲壮面前,长子人似乎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枪炮的威武和解放的辉煌!因此长子人在战争硝烟还弥漫着天空的时候,就在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北高庙址上,建起了一座凌空欲飞似的烈士纪念塔。

这不是一个一般的纪念塔,以我看来,它虽只有两层,却是用热血铸成!它把长子人千年的悲剧意识,升华成一种突破性的情怀,勃勃向上,大有一股扬眉吐气的神韵了。

我曾不止一次地站在这塔楼下漫步沉思,只觉得脚下,热血沸腾,心中似有万钧雷霆!我知道,这是一块张扬着激情,把悲愤和喜悦都推向极致的圣地。鲍宣的热血和耿直,精卫鸟的悲愤和坚忍不拔,以及冯士翘的怀才不遇,只是现在,也只有在现在,才找到了一种最完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所以,对于新开辟的天地里发生的一切,如拥军潮,参军热等,长子人都表现了异乎寻常的热情。

也许,心灵的震撼和觉醒也是需要时间的磨练吧。上党战役这场战争来得那么突然,结束的也那么匆匆,连让人们思考的时间也没有。战争结束不久,在炮坑累累的土地上,很快便生出嫩嫩的新绿,掩饰了战争留下的创伤;生活也便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和生气。

我曾经想过,长子人若是借此扛起枪杆子,坚定不移地跟着这支解放的队伍,东出五阳关,西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也许真能出几个将军少将什么的!若真的如此,那么长子人的悲剧意识,也许借着军人的威武气概,会升华成另一种胸怀和情躁。

悲哀的是,长子人没有从它的沉长的历史中整理出带有理性色彩的东西!他们的生活一向是温馨的,甜蜜的,心绪里很少带那种哲学意味的思辩。而没有哲学意味的生活,无论说着怎样的高调,都不可能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认知力和创造力。

事实上,时间一长,局势一稳定,这里的一切又变成了寻常状态。剃头挑子还是一头热。热得左倾右颠。尤其是发展到那个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的时代,这剃头挑子也成了资本主义法权思想的代表和物证。

南蛮子为奔宝,把三斗三升芝麻官变成了三斗三升剃头匠,已令人悲忿不已。现在连剃头匠都不能出巡了,让人做何感想?

长子人又一次陷入了迷茫和困惑。西燕大地的旧尘似乎又一次卷土重来了,带着更深的悲剧意识。

然而,头发长了还是需要剃的。正是这种相互的需求,养就了和为上的本性。长子人特别注意感化的作用。毕竟那只美丽的小鸟常在门前啼鸣,时刻呼唤着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自然也构成了长子人一种坚忍不拔的性格意志。然而,这性格,毕竟没有更多的机会注入过中国革命的历史大潮。所以,虽坚韧,却构不成大悲壮;虽可贵,却兜在个人的小圈子里,常常酿造成盘算、矛盾、焦虑,又自安的不甚健全的人生信念。

毕竟现代化的春风吹拂进西燕大地。前些年,长子的有识之士,动员在外工作的长子籍人士,捐资修建北高庙的烈士纪念塔。长子人对这件事看得很重,很重,并予以热情的支援。一时间,四方呼应,八方云涌,应着改革开发的大潮,这座西燕古都很是热闹了几天的。

我曾冷静地想过,在长子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该保存修缮的古迹很多,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发鸠山胜景和女娃坟墓,有令国内外专家叹为观止的法兴寺彩塑,以及石舍利塔等瑰丽国宝,为何专修一座烈士纪念塔?

北高庙,做为长子县城的标志之一,历来都是深深地熨在人们的心中的。当地曾有一句谚语说,“北高庙,北高庙,离天只有四指高。”夸张得其实有些过分。重修北高庙上的烈士纪念塔,并且把它加高,意在醒目;更重要的,我认为,这义举是在重铸长子人的精神和灵魂!很显然,它把为民的一种热血铸成了一座丰碑,要感召于世的。

烈士塔重建完毕,应该说是完成了一桩功在当代的大事业。重修的烈士纪念塔,结构精巧,勾心斗角,象一把刺破青天的利剑,直冲云霄;它俊美挺拔,凌空欲飞,象飘扬于城头的一面旗帜。登斯塔,眺望西燕大地,只觉得精卫故乡,含英吐翠、情韵绵绵,很能产生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感觉和情怀了。

无疑,西燕大地正酝酿一种突破性的冲刺。

然而,春来谁做韶华主?我在北高庙烈士塔前徘徊时,一直在推想这个问题。

若说事情,倒是有几件。但事情都是人闹出来的,还是说人吧。若说人,在当代,我认真地想过,胡富国应该说是长子人中一个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代表。

——我知道,在山西,胡富国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提出他的名字也可能是犯忌。但由于他在山西的知名度,尤其是山西各电视台,很认真地多次播出过他的长篇会议讲话和工作纪实报道,对于没有机会了解接触过长子人的人来说,我觉得他更能给人一种长子人的整体印象了:他浪迹天涯几十年,官至部长一级,乡音不改。重返故土,先做省长,后当省委书记,力求干一番上合天意,下合民心的大事。他带着清醒的反省意识,走出“厚完雄天下”的西燕古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坚定的意志,不屈不饶的精神,领导修建了太旧高速公路,力求把山西同现代化的都市衔接起来,推进山西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他不怕别人的错怪和责难,不畏重山峻岭的阻挡,以精卫填海的坚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把引黄工程搞成滋润万民的民心工程。就它的意义来讲,虽不能和千百年前李冰父子领导民众构筑都江堰的壮举相比,但是,万家寨的灯火又何曾不是长子人那种精卫精神的拓展和发扬?太旧高速公路上的长鸣的汽笛又为何不是回应时代的交响曲?不管现代人怎样评价这两件事,在山西的发展历史上将浓重的写下一笔。

应该说,做为省委书记的胡富国,肯定有一种真诚善良的愿望。的确,他带着长子人千百年来形成的那种特有悲剧似的情怀,带着几十年不变的浓重的乡音,走遍了全省各地。他的满怀激情的讲演,他对他的三千万父老乡亲深情的呼唤,无不带着长子人的那种亲和的心性和情怀,而这种亲和的心性,也确曾在三晋大地上激起过热烈的反响!是的,他总想在民众间唤起一种深沉的良知,激荡起一种向上的力量,合上时代的节拍,演奏一出时代的主旋律,力争在他当政的年代,尽快变山西落后贫困的面貌,其用心可谓良苦矣!

然而,我们也不能不遗憾的看到:山西的假酒案以及阳泉百万元巨款案,粉碎了他的温馨、甜蜜的梦想。西燕大地上千百年养育的淳朴、善良的心愿,已被血淋淋事实,突击的分崩离析。滚滚而来的经济大潮,带着更多的哲学意味,冲刷着西燕大地上养就的那种小农经济式的纯情和温馨。显然,作为省委书记的胡富国,单凭一种激情和良好的愿望,是不能调节当今社会的复杂矛盾的!

随着这位代表在山西的退出,长子人也深深地感到:剃头挑子必须两头热。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良知被金钱逼得走投无路时,呼唤一种公平合理,呼唤一种激情,呼唤一种法制意识,就成了时代的主流。长子人在这个激情迸发的时代,再没有陶醉那种温馨的剃头挑子的绵缠声。他们仰望着北高庙新修的烈士纪念塔,重新梳理、整动了千百年来形成的心理积淀;他们擦拭净冯士翘留下的碑文,把怀才不遇的自怜和各种不良情绪,掩埋进新修的宽阔平展的路基下,自觉地把一种理性的东西融化于生活中,昂首挺胸,开始了一种新的征程。

北高庙的重修已经完毕,它凌空欲飞直刺云天的雄姿,是一种心理和情怀的有力展示!

无言的东西,有时更能给时代以深深的影响。

远远看去,它象一座巨大的电信发射塔,它把长子人的内心情怀传送到四面八方,也把四面八方的震撼人心的信息,传感到这块溶铸着巨大悲剧意识的古老大地。和应着精卫鸟的悲鸣,汇聚着时代的潮流,一种义无反顾的创造力,已在长子人的心中激起,他们决心重构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主旋律,并且以新的姿态和速度,迈进一个辉煌的年代!

长子的青椒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椒基地,就是一例最有力的证明。它以一种整体的实力,一种极度的浓绿、厚完和甜美,展示了长子人的胸怀和风采!

长子人毕竟已懂得,太岁头上动刀子的荣耀,比起一个财大气粗的实业家来,实在是不能去相比的两件事了。

自我感觉良好,永远是时代潮流的政敌!

北高庙的烈士纪念塔,永远是长子人现代情怀的有力象征……

初稿于1999·1·23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陶然庄庄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山西的土地上,从来就不缺少足以载入史册的厚重历史,晋商、古城平遥……只要有文字的地方,就离不开这些人和事,且都是那般地震憾人心!今又读到了此篇有关长子县城的文章,从古历今,随文而览,一腔思绪满心头!

文章评论共[1]个
任栩麟-评论

原来是山西老乡,问好!我是长治沁县人at:2007年06月09日 晚上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