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燕塔情怀废默

发表于-2007年06月09日 晚上10:14评论-0条

说到北京,自然不免想到北京的故宫、天坛、万里长城和香山;说到上海,十里洋场、上海滩头、上海的弄堂和欧式建筑,黄包车,那些都是忘记不了的直观印象。虽然历史远去,印象却印在思想深处日久长新。直观印象里的东西成为城市的背景,是高在城市之上的、如同人的脸面、在听到名字之后直接浮现在脑海里、眼前的具体物像。杨巨源在《燕塔赋》中说:非三孔无由知曲阜,非光岳则无以知东昌,江河湖海受自然制约,恒难不变;人文建筑圯毁后尚可复修,常能永恒。一楼一阁,宜作城市之名片;一寺一塔,堪为地域之际识。燕塔亦如是。对于小城来说,燕塔确实如是。作为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人,因为无法亲眼目睹燕塔的雄伟巍峨而顿生生不逢时的遗憾。可一旦于人前提及故乡,我还是不假思索地首先想到燕塔,虽然燕塔已经消失了三十多年。 

连我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难释难解的恋塔情结,村里的老人曾经给过这种情结以模糊的解释。在他们那个年代,许多人都是迫于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图谋生计。离家的人,总要有一些东西来纪念和缅怀,鞠一捧黄土,细心保存一件家人的信物,身在远方思乡若渴的时候,翻出来看上一看,攀山北望,或者举目南眺,古塔矗立亲切而温暖的影子立刻就会出现在眼前,驱逐干净一天所有的劳累和半生颠沛流离带来的不快、艰难险阻。燕塔在远离家乡的人、所有莘县人心目中是一种寄托和安慰。未进莘县地,已见古塔影。老人回忆,返回家乡的人总是习惯这样描述场景,徒步临近莘县地界,远远望见古塔摩天,再坚强的人也会在瞬间被热泪模糊双眼,暖暖的乡情油然涌上心头。看到燕塔就像看到家一样的感觉,那昔日的燕塔已在心目中成为家的缩影,成为后人的一种骄傲。 

可惜的是,燕塔在十年动乱之初惜遭拆毁,一时令千人扼腕,万众痛惜。文革以后,在燕塔遗址上盖起了文化馆大院,燕塔自此以后只能巍峨地屹立在人们的心目之中,无由而生的思盼之情时刻在心中暗流隐现,有时候又在高谈阔论中如烈火奔突,喷礴汹涌。就连我,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燕塔的人,也说不定在什么时候,或者是一个暖暖的午后,又或者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忽然莫名其妙地、眼前就晃动着燕塔的影子,亲切、温馨、怀念,情绪因此而不能自已。 

莘县古塔,旧称宝塔,习称燕塔,原位于文化馆院内。文化馆毗邻的几条街道是县城里地势最高的地方,据说就是当时堆土垒塔遗留下来的。完成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在当时简陋条件下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垫土堆高当成现在的脚手架,需要多少人推土辅助?耗资浩大,工程艰巨,募集资金方面屡次出现问题,使燕塔整个工程自宋治平元年(1064年)至金天眷二年(1139年)历时七十多年方才艰难完成。燕塔之雄伟,修筑跨度时间之久,将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奠定燕塔成为莘县古文化标志的基础,更代表着我国古代杰出、伟大、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从而使燕塔成为有着两千多年置县历史的小城的显著象征。 

从现存的史料记载和珍藏下来的照片中看,燕塔造型为八角式砖塔,面南而座,东西阔十四步,南北阔十三步高十三级二十丈。燕塔塔身是用大青灰砖石平卧顺砌而成,从底层向上面逐层收减,层与层之间的高度和大小也均匀递减。在塔顶是环形铜笼,上有平顶。铜笼内可容二十多人,据说站在笼中可望方圆七十余里。所谓塔,顶部皆收成尖形,燕塔也不例外。燕塔的最顶端,铜笼之上就是高耸的塔柱,整个塔顶柱外面均用铜箍包裹。燕塔各层塔角下都悬挂有风铃,风铃随风摆动,铿锵有声,数里可闻。 

燕塔坐落在老城东首,最下面的三层是塔基,上面十层才是塔身。塔下共有四个门,东南西北分向,只有北门可供攀登。南门里面原来有一尊石雕女神像,1928年破除迷信时被毁掉。石雕女神像,民间传为南海大士,民间俗称“石奶奶”,所以当时小城保留着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赶庙会之俗。由此可见,燕塔在当时已经融入百姓的生活之中,正月十五上元之夜,城中百姓更喜登塔燃放烟花爆竹,以此为乐,祈愿太平。登塔之时,必须由北门而入,塔内只有一条唯一的盘旋梯道,由此方可以拾级登上塔顶。据说燕塔附近原来还有一座寺庙名为“黑塔寺”,一塔一寺两座建筑匹配合理。汉地建塔风俗上讲究,古代宝塔一般建于寺院院内或者与大雄宝殿相对的位置,这黑塔寺大概是因塔而建,因而互映生辉,相得益彰。 

为什么要耗时七十年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辛辛苦苦建造燕塔呢?这要说到塔的由来。相传释迦牟尼佛曾知地下有迦叶佛之舍利,以土覆其地为塔,又名佛塔。佛塔,还名“浮屠”,是一种与佛教教义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物,通常高五到十三层,也有层数多一些的,如十五层的陕西小雁塔、大理崇圣寺十六层千寻塔。这些佛塔基本上都在建筑风格上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又被赋予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古代的工匠把中国原有的亭台楼阁建筑特点运用在塔的建筑之中,创造了花样翻新各种各样的塔。楼阁式、密檐式塔、内楼外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等,燕塔就是其中的一种,为阁楼式结构。俗话说南塔清秀挺拔,北塔端庄厚重,莘县燕塔在建筑上保留着北方佛塔的特点。佛塔的建造,就是为了供养舍利。藏语里佛塔又被称为“曲登”,意为供奉和依托之处。得道高僧坐化圆寂后,焚身留有舍利子,舍利子一直倍受世人景仰,所以建塔供养。佛塔,也逐渐成为供养佛祖及历代高僧舍利的建筑。在佛经中还讲到“佛像、佛经、佛塔三皈一”,有佛塔就有佛经和佛像,缺一不可。1968年春,燕塔被拆毁时真的发现了一批经书及银塔、石函、舍利子等,更加验证了燕塔的由来。至于燕塔为谁修建,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燕塔不复存在,考究也就更加不得而知了。想来燕塔的主人也应该是德高望重、倍受世人尊重的得道高僧吧。 

曾一度听老人说燕塔下有很多富有神灵气的动物——蛇,但一直没有听到过关于拆塔期间发现大量蛇盘踞其中的任何传闻,想来也是借助神话来保护燕塔内珍藏的文物不受别有用心之人侵扰而人为地借用神秘色彩浓厚的传说来震慑的吧。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过,1938年,朱子桥将军在陕西扶凤县法门寺塔发现大量地下宝物后又命人重新掩埋,地底有巨蟒吃人和塔基下有海眼的传说流传一时,终于才使2499件宝物和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得以完好现世。在燕塔拆毁时,文物管理保护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于是在燕塔七层、十三层和塔基中挖掘出许多的古物,至今这些古文物都列为重点保护文物被省、市、县博物馆收藏。 

诸多古文物中,最为让人称奇的是一座造型典雅的银塔。银塔呈四角形,也是十三级,每级塔檐上都同样悬有风铃。整个银塔是用银质薄片砸合而成,在制作上约略相当于现在的扳金工艺,因而更见其为之不易。仅有这些还不算,并且银塔塔身造型优美,玲珑剔透,工艺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此外,燕塔内还发现了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莲花经》和一部手写本《陁罗尼经》。手抄本的《陁罗尼经》被装在木匣内,出土时纸墨如新。五本《妙法莲花经》中最早的一本刻印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最晚的刻印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皆以罗纹麻纸印行,纸厚而质韧。因年代久远,几本经书已呈微黄色。从刻版的艺术角度来看,每卷佛经上佛象构图各异,线条细长圆融,佛像法象庄严圣穆,字体更是方正遒丽,娴熟而富于变化的刀法融入其中,堪称宋版书籍中的上品。 

塔基之下的石函大概就是石椁,盛放高僧圆寂后的舍利子,石函内有水,水上浮着银片船。石函四角凸雕着四个形象不同的跪式卫士,卫士个个头顶莲花台,显示函的尊贵。石函的前方是一只雄狮,安卧在祥云之上。雄狮的雕像系采用浮雕的技巧雕琢而成。在函盖两侧,各自阴刻着五个身穿袈裟形象各异的和尚,其中函盖的右侧还刻有莘县、阳谷两县捐赠者的姓名。石函的左侧刻着的文字是“石匠人郭诚、郭臻。治平元年(1064年)二月十五日记”,这二人是制作石函的工匠。函盖的前方运用浅浮雕刻的大门模样,在门两旁有身穿盔甲,戴有头盔,手握宝剑的舍利守护神。整个石函采用阴刻和浮雕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线条细致、流畅,笔划简练、娴熟,反映了北宋的石刻艺术水平。 

在旧志莘县八景之中,古塔摩天恒居首位。拾阶而上,宛如置身霄汉,几可凌云,数十里村落景观,尽收眼底,凭高临风,宠辱皆忘。因其巍峨高耸、雄伟俊秀,在当时古塔中极为罕见。明代举人王室观赏燕塔有感,赋诗曰:巍巍孤柱立中天,雄镇莘邦几百年,铃向风吹声更响,笼经雨过色尤鲜。升高红日头边转,蹑顶青云眼底旋。漫讶玉京楼十二,登临便即是神仙。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的年代,燕塔还起着军事瞭望台的功用,成为避难的场所。日寇入侵中华,飞机多次轰炸扫射,燕塔犹自岿然不动,像中华儿女的脊梁一样,足也见燕塔的牢固和当时劳动人民筑塔的精湛水平。1944年,县城解放前夕,赵健民所率部队指挥所就设在燕塔下,莘县人民的命运的和燕塔系在了一起。风雨同舟,几十万人民与燕塔同历沧桑,共经患难,任何外力都难以将燕塔从莘县人心中抹去。千年风雨沧桑,风雨剥蚀,燕塔仍旧保存完好,其中又得益于清代的三次重修。然而,历史又总是给后人留下重重遗憾。1958年,千年古塔以“破旧不抗邢台地震”为由惜遭拆毁,作为莘县象征意义的燕塔消失了,无奈,遗憾,心痛,捶胸惋惜。燕塔的消失,让燕塔之影永远地埋藏于肺腑之中。 

燕塔还有一称为“莘县塔”,盖沿袭传统的以地名指称泛事物的习惯。记得小时候经常唱“淹到莘县塔,淹不到某某庄儿”,关于夸张形容地势谚语中的“莘县塔”就是燕塔。小的时候,长辈们总是翻来覆去地讲述燕塔的故事,自豪地炫耀登临燕塔的心情和看到的美景。老人讲好吃懒做的警示故事,就把好吃懒做的人丑化成偷盗燕塔塔顶塔柱古铜的卑鄙小人。老人们还讲起拆塔前夕人们争执不下的观点,有一说在大多数人心中印象深刻。支持拆毁燕塔的人说,燕塔塌,砸万家。砸一万户人家是什么概念?幼小的心灵里,我们只能增加对燕塔的景仰和神秘感。而到后来,老人们卖足了关子才告诉我们,在燕塔下住着一家姓万的人家,所以才“燕塔塌,砸万家”一说。 

最初最简单的文字游戏丝毫并不影响燕塔在心目中的伟大。后来,随着视野越来越开阔,陆续看到过怀旧、念旧的乡亲有心无意珍藏下来拆塔时的青砖,沉睡的记忆被唤醒而鲜活地复苏。从那烟熏火燎的历史痕迹中,能近距离、切实地感受到燕塔上支零的有莘之野的气息。一二十斤重的大青方砖,精美雕刻着十字面叶花纹和飞鸟、龟兽的图案,闭着眼睛用手抚摸上去,历史的味道扑鼻而来。质感是那么的粗砺朴实,捧在手里,又是那么的沧桑与厚重,让人颇多感慨。越来越多平淡的日子里,一天天的忙碌,很多事情来不及想就擦肩而过,挽都挽不回。感觉上总是有许多遗憾,总是因为少了些什么而变得心里空落落的。忆及摩天古塔,心牵情动。前几天,在莘州燕塔博客上又看到了不知本该置身古塔何处的锈迹斑斑的铁葫芦头的实物照片,那些燕塔重建过程中更多鲜为人知的关于燕塔的考究让憧憬和仰慕与日俱增,古塔所凝聚的创造性智慧,对古塔的崇敬、赞叹,使自己潜意识中对心中怀念已久的燕塔的渴慕之情越来越加迫切。于是,我决定提笔写写旧时莘县八景,参考而拼凑,乱笔涂鸦,此只为其一。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废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舞袖霓裳点评:

古代的智慧结晶是让人叹为观止的,翔实的写下了燕塔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