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这样写父亲是对父亲的尊重还是不尊重。父亲的一些丑陋在我的笔下暴露无遗。说实话,我的确有些看不起做教师的父亲,但他是我的父亲,我不得不尊重他,况且他为了整个家呕心沥血。想到他为了全家生活而辛辛苦苦疲于奔波的样子,我就想哭。
本来我们家生活得也算幸福美满。那时我家住在农村,父亲在镇一所中学教数学,母亲务农。当教师的父亲工资虽然有限,但是有母亲种的粮食和蔬菜,我的家在村里还真算得上是好的。村里总有人向我家借钱,父亲总是显得很慷慨。但较大数额的钱是不向外借的,这到不是父亲小气,而是我家没有人家想象的那么有钱,可那时村里人也没有几个用大钱的,无非就是买点盐、面,家里来客人买点酒的钱。所以我们全家在村里颇有人缘。父亲那时年轻,整天乐嗬嗬的,并且有一辆令全村年轻人和小孩子羡慕的自行车。我那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父亲用自行车驼着我飞奔。每当父亲放学回家,我就嚷嚷着让父亲用自行车驼着我在村里兜上一圈,父亲总是很高兴的答应着,而这时村里的小孩子就跟着自行车追,我大声地喊着小朋友们快追,又大声地喊着父亲快骑,我快乐极了,父亲也非常快乐。写到这里,我感觉这就是父亲在我的一生中给我的最大的父爱吧。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当父亲喝斥我、训斥我的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这段时光。有时候我想对父亲提起这段时光,却总也没提。那个带着他的女儿快乐的飞奔着的父亲一去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整天愁眉苦脸,脾气暴躁的人。
许多年后,当我的丈夫驾驶着我们自己的汽车第一次载着父亲时,父亲竟显得局促不安,惶惶恐恐,我偷偷观察坐在后座的父亲,他后仰着闭上了眼睛,好像睡着了,不知此时他是否想起我小时候被他用自行车驼着欢乐的情景。现在的他一点也不高兴,我也高兴不起来,唯有丈夫一个人得意洋洋。
“农转非”在90年以前对许多农村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父亲虽然是公家人,但是母亲是农村户口,从而我和弟弟也随母亲是农村人,所以父亲就渴望着全家人能“农转非”。在我有了一个小弟弟后的第三年,我们全家终于“农转非”,父亲很是兴奋和庆幸。兴奋的是全家都吃上了“国口粮”,非农业户口的女人不能生第二个孩子,让父亲庆幸的是母亲生了第二个孩子后农转非的,况且又是一个男孩,算是沾了很大的便宜。许多父亲的同事都说我父亲有福气。
我不知道农转非给一个家庭带来多大的福气,可我总觉得本来和谐美满的我的家从农转非以后就变得每况愈下。
先是村里不再让我母亲种地了,每月从镇粮所领取一定数额的面(也得交钱),后来我们家搬到了学校,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全指望着父亲的工资,何况爷爷奶奶也花一部分工资,有时姥姥家那边也经常来人,再加上我和弟弟的长大,花费增多,渐渐地父亲的工资就不够用了,经常是每月还不到开工资的时候,父亲就从会计哪里借钱,借的钱发工资时扣下,工资越发少了,就再借,这实际上是一种恶性循环,父亲也知道但他没有办法。八九十年代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工资低,工资低倒不怕,总可以勉强糊口的,那时做教师的最怕的是拖欠工资。在我家最需用钱的那几年,就恰恰拖了几年。爷爷奶奶的生病,我和弟弟的上学,都弄得父亲焦头烂额,他的脾气因此而变得恶劣起来,在我的眼里父亲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事实上也是如此,我自然就成了他的出气筒。在家里他不时地训斥我、喝斥我,对弟弟却从不这样,我开始怨恨他、仇恨他。这种矛盾在我中考的那一年达到极点,那一年是86年,我想考高中上大学,而父亲硬要我考中专,能早毕业早混钱,否则什么学也不要上了。我大哭了一场后,报了中专,考上了一所卫校,现在是一个医院的护士。
被父亲寄予厚望的弟弟最终什么学也没考上,这很令父亲失望。后来在丈夫的安排下进了一个工厂,成了一名工人。我们姐弟俩在一座城市里,就想把已退了休的父亲和母亲接来,母亲是想来的,但父亲总是不肯。后来母亲偷偷对我说,你父亲不是不想来,是来了没地方住,你弟弟家住不开,你家他又不肯住。
父亲偶尔也来住上一段时间,有一次晚饭后我领着他去逛大街,去附近的公园,看到许多老人在明亮的灯光下唱歌跳舞。他站在哪里看了很久很久,我一直没催他回家,以后回到家他几乎没说几句话,不知道他想的什么。
-全文完-
▷ 进入一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