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入诗在古今诗词中较为常见,运用得好,可以增加诗词的生动性,妙趣横生。如果读诗人不去正确理解诗人原意,而是将诗中数字随意地借题发挥,虽可解一时之需,却违背了诗词原意。
宋代皇帝宋真宗赵恒常与群臣在太清楼宴饮。有一次,他乘着酒兴,突然问道:“唐朝时的酒每升要多少钱?”大臣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也答不上来。倒是一位丁姓大臣向皇上奏道:“唐朝时的酒价每升三十钱。”真宗忙问:“你如何知道得这样清楚?”丁姓大臣回答说:“臣记得杜甫诗中有‘速来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由此可见一升酒就是三十钱了。”真宗满意地点点头:“杜诗真可称为一代之史啊!”杜甫诗中的数字为大臣们解了围,但君臣们如此解诗,恐怕有悖于诗人的初衷。杜甫说的是自己口袋里钱已不多,刚好可以将就着沽酒而已,并不是在报告唐代的市场酒价。
“文革”期间,一位学者写了一本书,对杜甫的阶级成分进行考证,从杜诗中的数字得力不少。如:“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他按一顷生竹有一百竿计算,万竿竹则是有田地一百顷了,于是给杜甫划了个“地主成分”。幸而杜甫早逝于唐朝,否则红卫兵小将恐怕要找他的麻烦。
诗中数字,有时并不是实指,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如果拘泥于字面去理解,则可能谬以千里,滑稽好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浪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进入浪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