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早逝的父亲汀湘雨阁

发表于-2007年06月18日 凌晨2:18评论-2条

我的父亲是在日本鬼子入侵湘中地区“火烧长沙城”的那年出世的,月子里的他就只好随祖母四处避难,不到五岁时,祖父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两年后才逃了回家。父亲在他的弟妹之中排行第一,上了三年学就被迫跟着祖父弃学下田种地学农活,到了十五岁时就学会了一手梨耙栽种过硬的庄稼活手艺,特别是在插秧的速度和质量上在当地很有名气。解放后,他经常带领生产队的青年人去邻里队支援“双抢”战斗,深受当地人的赞许,同时也为为本生产队争了不少荣誉。

父亲18岁那年,他和五个堂哥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到大山里砍柴送到附近的学校、敬老院换得钱后,每人买了一样乐器,父亲买了一支笛子,叔叔买了一把月琴,另三个堂伯、堂叔们分别买了京胡、二胡和锁喇,就这样一个家族乐队在这个偏远山村里正式成立。从此五人一到晚上就聚在一起相互学习,每当附近老(死)了人,他们必会赶去,看“鼓乐”师傅们的手法技巧,听他们演凑曲目内容,一学就是通宵达旦。半年之后他们几个对自己的乐器还学得有模有样,每到晚上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劳累了一天而没有其它娱乐活动的村民。后来大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购置了一套锣鼓,他们五人又全部学会了各种打法,每当参加公社文艺汇演时,第一名非他们莫属,多次代表公社参加地区的大型汇演。县里一位领导看了以后称他们是“泥腿子文艺兵”。

父亲是20岁时和我母亲成的婚。外祖父见父亲聪明好学,劝他跟着他去学泥工,父亲虽说不是很情愿,但深知有门手艺从经济上来说将对家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不要交师傅学徒费,也就满口应承了。做泥工经常是早出晚归,有时得去邻县以外的地方,由此一来在家的时间相对要少多了,但只要回来一有空就会和他的几个哥们吹拉弹唱。在看似悠闲的岁月里,先后生下我哥妹仨个,哥哥在五岁那年得了脑膜炎,又拖了五年而死,妹妹活了不到四个春秋因饥荒而夭折。哥妹的死亡对父母的打击相当大,本来有病的父亲身体越发加重,在我还差两个月满九岁的那个正月十四,父亲就永远地辞别了人世。

父亲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事并不多,其中有两件事让我刻骨铭心:第一件是送我去学校报名入学。那天全家起来很早,吃过母亲做好了的早饭,我就跟在父亲的后面出了家门,家里隔学校有十多里路程,快到学校时我们父子俩抄近路,其实也不是什么路,只是一条田埂,父亲让我走在他的前面,父亲在后面保护着,在过一个较深的缺口时,父亲用他那大手牵着我,在我的记忆里那是唯一的一次牵着我的小手。

学校是一座老祠堂,里面一个很大的四合院,父亲交钱后把我送进一间教室里,让我坐到安排好了的座位上,就转身往外走。当走到门口时,父亲过回头来看了看我,然后就走出了学校。我的心一下凉了起来,泪水也随之流了出来。急忙走到窗口朝外望去,只见父亲用手捂着胸口、边走边咳嗽的背影渐渐远去。那天,老师讲了些什么,我一点也没听进耳朵里,一放学几乎是小跑回到了家里,母亲说父亲已去了3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帮人盖新房子了,我心里想,要是父亲能天天能送他上学多好啊!

然而,两天后的傍晚,父亲是被几个人抬着回来的,一同回来的还有外祖父。外祖父说父亲是发病后摔倒在工地上的。从此父亲再也没有站起来过,天天喝着大队合作医疗站的那个赤脚医生开的草药,整天就是用一种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的眼神看着母亲、我和重病的哥哥,再也无能为力送我去上学了。

第二件有印象的事是:哥哥发病死去不久,痛失儿子的悲痛欲绝和对自己身体恢复绝望的父亲,病情在一天一天地加重。病情恶化的那天是过完年后的正月初十,叔叔们将父亲抬到地区医院,可是,那250元的手术费却难倒了全家人。在那几年中,为了给父亲和哥哥治病,家里已经是一贫如洗,母亲只好拿着一个本子挨家挨户去“写薄子”(相当于现在的捐助),当筹到了一半钱时,也就是元宵节的前一天下午,天气好冷,我和家人坐在火炉边烤火,陪父亲一起去医院的小姑回到家里后,全家上下一下子就象是塌了天似的全乱了。祖母哭得昏过去好几次,而我似乎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跟着祖母大哭,记得一位伯祖母对我说“小波,你不要哭了,你不哭,你母亲和祖母就不会哭了”。我还信以为真,但我的不哭并没有象伯祖母说的那样止住大人们的哭,所以我也就再次干着嗓门嚎啕起来,哭到天黑,哭到睡着了为止。当第二天天还没亮时,几个叔叔叫醒了我,可我就是起不来,刚从部队复原回来不久的一个叔叔给了我伍毛钱,才让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跟着大人们走进堂屋,换上临时改做的白衣服,白头布,手里还拿着一根用白纸包起来的竹棍子,跪头、跟着哭、再跪头、再跟着哭,直到远远近近传来爆竹声声,家里所有的亲人就是在一片哭声中迎来了“元宵节”,也是在没有一点笑语声中送走那个让我永远失去了父亲的“元宵节”。父亲带走了他自己的生命,留下的是亲人们的无限痛苦和悲伤。

光阴在我这个心灵伤痕累累的小男孩子身边流逝。可每当我听到有关父亲的点点滴滴和回想起那刻骨铭心的二三事时,直到我长大成人后,对自己的少年、青年时期缺少那种至亲至爱而伤感和遗撼,心里或多或少有种失落感。蒙懵的回忆和无情的时间并没有减退我对父亲的那些少得可怜的生活片断的思念,我常想:父亲短暂的一生是幸福的,因为有亲人们的怀念,而重要的一点是告诉了我:生命的长短与生命的幸福是不能成正比的,人只有用一种满足感去珍惜眼前的事物,才能无愧于生命的真正含义。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汀湘雨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舞袖霓裳点评:

痛在心里,思却永远,只因父爱如山,回头望时,“山”却寂静了。

文章评论共[2]个
斗南子-评论

抗日战争中出生的人,凡是活着的,现在都进入了老年。这一代人,有许多在孩提时起就夭折了,活到解放后的,有许多人因为生活所迫或者过分劳累,积劳成疾,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幸存下来的虽然是大多数,也有许多晚年幸福的,但每一个人都很不容易。文章作者父亲的早逝,实在是一种无奈。如果情况真实,我劝你常给他上上坟,寄托你的哀思。谢谢!
  【汀湘雨阁 回复】:谢谢你的指点,是啊,今后的人生会更多的思念,会多去看看那座坟茔,也许会多点安慰. [2007-7-28 16:55:39]
  【斗南子 回复】:读过你的回帖了,我,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生的人。这一代人,深深的懂得战争是多么残酷,和平是多么重要,饥饿是多么窘迫,寒冷是多么难熬。所以,要珍惜幸福,珍爱生命。谢谢! [2007-7-28 17:29:14]at:2007年06月18日 上午10:15

流沙轻语-评论

父亲总是在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后,无法享受天伦之乐,这是我们最大的痛,所以我们珍惜现在的每一个爱着亲人是至关重要的,有父亲的孩子是最幸福的,没有父亲的孩子欠缺着太多的爱,祝福你朋友,幸福如意!
  【汀湘雨阁 回复】:说得一点没错,没有父爱的孩子,在我心里认为比没有母爱更为可怜.谢谢你! [2007-7-28 16:54:01]at:2007年07月28日 下午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