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到现在为止我的感觉流沙红尘

发表于-2007年06月25日 中午2:39评论-3条

山与水以及音乐

最初的感觉是有山有水的感觉,细说起来呢,山的感觉又比水的感觉更多些。

我的家乡山很多。儿童至少年时代,我每次登上峰顶,看着此起彼伏的群山,就想起了课本上学的一句话:山的那一边还是山;也会想起罗大佑的《童年》里面的两句:“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这两句话记得是在翻看哥哥的笔记本的时候发现的,后来就偷偷地把那首歌词抄到了自己的歌词本里面。那时候真的会想山的那边是否住着神仙的!^_^

再后来就是小学的数学老师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给我们教唱《潇洒走一回》到现在都不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后来在城市漂泊久了,听其他的歌曲也厌倦了,突然想起来,找出来一听,觉得那个歌词写得好啊,唱的也好,很纯真的感觉,才知道那个歌手叫叶倩文。

这就是我小时候最重要的音乐课了,连简谱都不识得,而音乐水平到现在还是这个水平,以后再没有接受过什么音乐教育了,对音乐全靠感悟和感觉。一直想找个机会学学音乐,但似乎都没有,最近跟一个出差的同事学会了《送别》和《沧海一声笑》的钢琴弹奏,对音乐多了一点感觉和领悟。尼采说,没有音乐的人生是一次流放。也许没有这么夸张,但没有音乐的确可能人生会少几分快乐!

至于水呢,是那种清澈见底的溪水,沿着群山往前流,不知道去向了何方。这种溪水可以喝的。哎,甘冽可口啊!现在回想起来,自从走出大山以后再也没有喝过那种感觉的水!

徐霞客曾经到过的地方--盘县

走出大山没有了山与水的感觉,只剩下城市的感觉。我的城市之旅第一站是读高中的县城,对城市只有一个感觉,去读书要带很多行李,像搬家一样,感觉很烦琐。

后来想起这种感觉,突然明白孔子他老人家说的一句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也明白了原来中国人是有恋家情结的。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说,中国是山地国家,而希腊是海洋国家,这种地理条件左右着人的生产生活习惯,而这种生产生活习惯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从而产生了中国独特的哲学和人文传统。而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里面说气候和人们宗教、习俗、习惯、法律有一定关系。现在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真是颇有意思!

三秦大地--杨陵、西安、临潼、延安、志丹

第二站,是三秦大地,离西安比较远的一个城市:杨陵。之所以把大学选择在西北这个城市,主要还是看中了她的文化底蕴。但真正到了西安,才发觉杨陵离西安还是蛮远的。不过这也有一个好处:安静。安静极了。正好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而每一次去一趟西安回来这种安静的感觉就好像增加了几分。离开西安,在杨陵已经感觉不到一种历史的风韵了,一直不明白一个问题:“多少王朝的兴衰荣辱,怎么没有对这个地方产生些许渗透呢?”也许,不渗透也许也有无限的好处。至少这里不会像现在这么安静。

而三秦大地的感觉是不仅地理苍凉,而且人文也苍凉,王朝的演绎更迭虽然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底蕴,但它也要浩劫,浩劫掉这里的青春年华,而最后只剩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看过了太多,他经历了太多,兴与衰,悲与喜,荣与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所以要和他对话,要有足够的耐心,脚步放慢些,心态放平静些。因为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浮躁与匆忙在所难免!

四年时光现在想起来最快乐的几件事情是读书、打篮球、就着生啤吃烤羊肉串、喝冷饮、打台球。而最尽兴的莫过于读书和篮球。读书,有时候通宵达旦地读;打篮球,和朋友淋漓尽致地玩,玩地废寝忘食。

在陕西生活了四年,拉面和肉夹馍没有少吃,但是搞不明白那明明是馍夹肉,却叫肉夹馍?这个后来明白了,可能是古汉语习惯肉夹于馍的缩略。但也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叫这块大地叫三秦大地,直到后来读到司马迁的《史记》才知道这块地方是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封給投降他的三个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的地盘。而且后来也知道什么玄武门、朱雀门、明德门这些历史遗留的名字背后都隐藏着很多兴衰。太复杂,一栋建筑方位,一种颜色的使用,一个方位的确定都可能要上升到江山社稷的兴亡,哎,头疼!

去临潼是工作以后才去的,看过兵马俑,看不出什么名堂来,所以就去看了看蒋介石当年在事变中所藏身的地方,因为中学学历史看附加阅读材料的时候说当时蒋介石听到枪响从被窝里面跑出来,好像连内裤穿,呵呵,现在记不清了。不过后来的杨虎城很惨,张学良侥幸,也学蒋介石看在张学良是妹夫又或者是姐夫的份上,手下留情了。 

而继续往山上走的时候,就走到了当年周幽王的烽火台,又是一个红颜误国的例子。真是千古多少兴亡事,都有女子来承担。她们的担子肯定很重吧!只是褒姒感觉好遥远,否则问问她。

时光飞逝,大学毕业以后,学计算机专业的我进入石油行业。我一直往西走,走到延安,还好,这是共和国曾经驻留过的地方,脑海里面闪出几句贺敬之的诗:“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顶宝塔山。”再一直往前走,就走到了志丹县,对了,就是革命烈士刘志丹的故乡;还要继续往前走,走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这里已经不是城市,什么都没有,只有黄土,风起的时候,就想起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个时候已经没有猛士了,也许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在这里我要呆的比较久一点。于是就有了很多感觉:安静,不对,应该叫寂静,还有孤独,无边无际的孤独,有时候一个人坐在山巅,放眼望去,什么都没有,只有荒凉在延伸,在无限的延伸……这个时候突然想起西哲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栖居》中描述的那种意境来:“群山无言的庄重,岩石源始的坚硬,杉树缓慢精心地生长,花朵怒放的草地绚丽又朴素的光彩,漫长的秋夜里山溪的奔涌,积雪的平坡肃穆的单一。所有这些风物变幻,都穿透日常存在,在这里突现出来,不是在“审美的”沉浸或人为勉强的移情发生的时候,而仅仅是在人自身的存在整个儿融入其中之际……他还说:“大都市中,人们像在其他地方一样,并不难感到寂寞,但绝对想像不出这份孤独。孤独有某种特别的源始的魔力,不是孤立我们,而是将我们整个存在抛入所有到场事物本质而确凿的近处。”突然觉得这个话像说给自己听的一样,突然间就领悟到了他描述的这种境界。

时间呆的久了,有时候非常想念都市,不想念什么,只想念那份感觉,走在都市大街,路灯的光线随着夜幕的降临此起彼伏的在各个街道铺开来,接着是万家灯火。就想念这种感觉,非常想念。对了,差点忘记一个人,路遥,就是那位写《平凡的世界》的作者,可惜英年早逝。作家王安忆去了陕北之后回来说:“陕北真是荒凉呀,简直不能想象怎么在那儿生活。”而路遥却说:“他今生今世是离不了那块地方的。路遥说,他走在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之间,忽然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杏花,就会泪流满面,确实心就要碎了。”这是作家史铁生在他的《病隙碎笔》里面写的,他说:“我稍稍能够理解路遥,理解他的心是怎样碎的。我说稍稍理解他,是因为我毕竟只在那儿住了3 年,而他的42年其实都没有离开那儿。”原来史铁生下乡插队在那里呆个三年。其实我也能稍稍理解路遥的心是怎么破碎的。

政治经济中心--北京

由于工作的性质,11月份就放假,旅游来到了北京。这个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去了颐和园,由于是冬天,昆明湖都结冰了,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万物似乎都在酝酿,奔向春天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去了圆明园,一片废墟,曾经的美丽只在文字描述里,再也见不到了。也许她太美了,就像美人,而美人的命运总是迟暮;又或许她太美了,美得让侵略者都嫉妒,甚至无地自容,所以那把大火就烧起来了,因为美丽的东西总是遭到焚毁,不管是用火还是其他方式。去了故宫,故宫,如果从上往下看的话呢,还有些气势,但是如果在里面穿行呢,已经是在拐弯抹角了,尽是些拥挤的门,而连接它们的是绕来绕去的狭窄通道,尽是些小胡同,小地方,没有了大气,而在西安时感觉到的那种大唐王朝的开阔与大气在这里荡然无存,清王朝真是走到了末路了。而对现代北京的感觉是三个字:真堵啊!

人间天堂--杭州

北京归来,我做回自己的专业,进入银行金融业,来到了杭州。从小就有到杭州的愿望,因为小时候就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二州出美女”,而且高中时候填报志愿就想考杭州大学,后来终未能如愿。而赵雅芝的美丽和那首“西湖的水,我的泪”可能使更多的人直接或间接的知道了西湖,使更多的人有了西湖梦。来杭州以前,很早就读过余秋雨的《西湖梦》,而我的感觉,现代的西湖似乎有些显得落寞,然而也不至于破落,用孤独来形容可能最合适。这里曾经有过太多的聚会:宗教,人文,政治,世俗,神仙,妓女,因为连岳飞这个“气吞万里如虎”的名将都跑来参加聚会了,西湖甚至连接着中国近现代的转折,就因为鲁迅对雷峰塔的倒掉一论再论。也许过于热闹了吧,所以孤独孤独也好。于是我围着西湖转了一圈我想该回去了。真与假,美与丑,忠与奸,古与今,善与恶,隐与显,统统登场都粉墨登场过了,而赵雅芝似乎也已经老了,没有人来演绎西湖是自然的。还是回去吧。

拥挤的大都市--上海

接下来的驿站都没有太多的感觉可说,不知道是谁说,中国的城市似乎都一个模样。这话至少对大多数城市来说是一样的。值得提一下的可能是上海,这个中国城市当中有点别样感觉的城市。我的感觉是:“上海真是拥挤啊!“所以看来要在这个地方生存,不精明是不行的,幸好,我只是到这里出差而已。

与世无争--厦门

曾经因为参与厦门建行基金销售系统开发,在厦门呆了不短的时间。我的感觉,厦门的天气真是好啊,一年四季衣服都不用太多变化的。在厦门呆着闲暇时间去得最多的地方恐怕是中山路新华书店,还有光合作用书房,可以花10元钱买杯咖啡或者红茶,然后找一本书静静看一下午直到都市霓虹闪烁。而在厦门第一次看到了海的模样,从来没有看过海,心里本来也有中希冀的,然而真正看的时候,并没有给我震撼,也许是惊涛骇浪已经在心里经历过了,所以并没有那样震撼。遗憾的是没有去鼓浪屿,据说每个到厦门的人都要去的。原本也想去的,然而最终也没有去成。总的对厦门一个感觉:与世无争。

春城--昆明,天府之国--成都

这两个城市真正的是浮光掠影的。昆明只是短暂住宿过,很想去看闻名的“天下第一长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除此之外,昆明真的不愧春城的称号,每次寒假从西北坐火车回家经过昆明,当西北已经是雪花纷飞、寒风凛冽的时候,昆明却还是十几度的温暖天气。还有那个“冲关一怒为红颜”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大清王朝从此就进入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似乎兴衰有好几个和倾国倾城的红颜们联系在一起,陈圆圆算一个。

而成都,那真正的只是从车窗外面看看风景而已了,看过去,的确是沃野千里,只是不知道现在土地是否还肥沃,因为它已经供养了好长时间。武侯祠,杜甫草堂,都江堰——在余秋雨看来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她牵涉到一个名字,李冰太守。武侯祠让人想起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临表涕零”之类的话了,而蜀国在《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之间也逐渐走向了末路。余秋雨在关于成都的一篇文章中说,成都人喜欢吃辣的原因是缺少刺激,而这里多文学家的原因是因为有这想飞越群山的渴望。不知道真的是否如此,真的很有意思!

继续走吧,下一站会在哪

对于我这样一个经常在城市之间漂来漂去的人,对于城市也只是浮光掠影,谈一点感觉。我发觉当一个旅行者的感觉很好。所以当初经理招聘我的时候说要经常出差,我说很好,我喜欢。借此机会可以到处走走看看,找找感觉。

……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流沙红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古草
☆ 编辑点评 ☆
古草点评:

从你丰富的
文字内容里
领略到了
详实的人文资料!
思路再清晰一些:)

文章评论共[3]个
杨柳晓风-评论

内容丰富,一定要细细拜读。问好朋友。
  【流沙红尘 回复】:在烟雨遇到你们这些朋友真的高兴^_^ [2007-6-25 20:51:40]at:2007年06月25日 下午6:00

我是山少-评论

你走过那么多地方啊!羡慕啊!问好!
  【流沙红尘 回复】:这么几年都在外面飘荡!^_^ [2007-6-25 20:50:13]at:2007年06月25日 下午6:14

愫愫-评论

读你的文章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喜欢!欣赏!问好朋友!
  【流沙红尘 回复】:你喜欢就好,读者开心更好!^_^,:-) [2007-6-25 20:48:50]at:2007年06月25日 下午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