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抛砖文墨海工作室

发表于-2007年06月25日 晚上11:27评论-1条

序言 

抛砖,没有针对,且可引玉。较之拍砖,凭添几分温情,锐减许多痛楚。《才子说文》,只说作文体会,此中观点,纯属私见,既不敢保正确无误,也不代表某家某派。读者会心,可拈花一笑,拂意,可哈哈一乐。 

或有人言:一流剧作家,到了文学地面,充其量是个三流货色。我为二流剧作家,多年圈养,野性不再,到了这里,自知不能入流,旨在诚心反思,寻找自己,提高自己。 

之一 作文如雕玉 

良工雕玉,并不肯轻率下刀,必先将玉料拿在手上,翻过来调过去的把玩,看似无心,实则着意,外表轻松,内里辛苦。 

盖玉材珍贵,取之不易,既不浪费材料,又要刻出精品,只有因势成型,顺理成章,不费一番脑筋怎么可以。 

好手作文,一如良工雕玉。身边事,眼前人,都可能是上好素材,当年和氏之璧因无人识得,不也埋没多时。 

恩师常责我没长一双作家眼睛,人不入眼,事不存心。师所见所闻,必玩味于心,反复揣摩,惦量着能写个啥子东西,总不肯轻易放过。每见他把陈年旧事,再度翻新,依然鲜活可爱。 

我深叹服,也学着付诸实务。 

一日好友来电,问我:“近来在做什么?” 

我答:“作文。” 

又问:“作什么文?” 

我答:“还不知道。” 

好友大笑。 

我亦大笑。 

尽管我知道我俩笑的不是一回事。 

之二 给读者一个寻味的机会 

把文章写的耐人寻味,是写手梦寐以求的境界。 

步入这个境界,是真的太难,还是我们把它想的太难呢? 

对读者而言,在阅读中思考是一种快感,在阅读后回味是一种幸福。寻味,是读者的深层审美需求,具有强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根本不需要作者强加给他们。 

这样看,事情就好办多了。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给读者这样一个机会。 

在选材时,写手就该注意了。 

一个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一致结论的问题,不具有寻味的可能。 

流氓在殴打一个孩子,孩子的母亲跑来,为自己的孩子援手。母亲错了吗?没错,她就该这样做。还有别的说法吗?没有。 

一个思考了也得不出一致结论的问题,更具有寻味的可能。 

两个孩子打架了,一个孩子的母亲跑来,为自己的孩子援手。母亲错了吗?错了,她踩踏了道德的边线。没错,她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在写作时,写手还是要注意。 

把一个轻易得出结论的问题交给读者已经是错误,如果再把这个问题的结论随口说出,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在我看来,表达是越清楚越好,而结论则是越模糊越好的。模糊才具有争议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最后,我们把价值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耐人寻味也就不期而至了。 

之三 选材最是要害 

或问:作文什么关键? 

我答:选材最是要害。 

新手写作,往往对选材不够重视,随意拈来,随手写去。还给自己一个堂皇的辩解:写不好拉倒呗,练练笔嘛。 

这个说辞,我当然不敢还口,但始终满腹狐疑:笔是这么练的吗? 

我觉得有害的还不是辩解,而是初学写作就对选材没有一个敬畏、慎重的态度,这会成为一种习惯,一朝养成,终生不脱,大器难成了。 

我见过大家练笔,绝对是另一番景象。 

十几年前,著名舞台剧作家王福义先生对我说:我的文章没有扔的。 

我当时诧异。 

先生解释说:没写好,我就再写一次,反复写,反复改,有的小戏,我经营过十多年。 

我当时震惊。 

先生眼力过人,选材绝对精准。而选中好材后,先生竟九朽一罢,十年不弃,可见其珍视了。 

新手写作,多在意怎么写,老手写作,多在意写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新手产量高,老手产量低的原因。我不欣赏初学者遍地掘井,浅尝辄止的作法,我更赞赏王福义先生不见清泉不死心的精神。 

有时候,我甚至想:大作家不是小作家磨出来的,他们从开始就选择了不同的方向。从迈出第一步,大家就有了贯彻始终的精品意识。 

选好材,是作好文的前提。不是什么木头都作得高档家具,前人不也说过“朽木不可雕”吗。 

高英培先生有一段相声。老师说“开水里面养活鱼”,让学生们去给大家解释。结果,从小徒弟丢人到大徒弟,没有一个解释得通。最后,老师出马,仍然解释不通。 

文友如有兴趣,还可继续解释。但我认为,选材出了问题,再好的文彩都是胡说八道,再好的写手也是无力回天。 

前时,我给文友出一主意:写文章之前,先用最朴实的白话把要写的内容讲一遍,讲的有意思就写,讲的没意思就别写。我说,白话都讲得有意思,说明材料好。有了好材料,再加上个好文笔,好文章也就距离不远了。否则,勉强为之,就算做得到悦目也是做不到赏心的。 

之四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留白,原是中国绘画数千年独有的借喻方式,也称为“计白当黑”,百年前才被西画偶有借鉴。留白是把无象作为有象来对待的。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条游鱼,白纸就变成了浩渺烟波,在一张白纸上画一只飞鸟,白纸就变成朗朗青天,在一张白纸上画一棵树,白纸就变成大地山川……京剧中以鞭当马,以桨作船,也是留白的延伸了。 

写作更像是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游戏,好作者总是给读者一条条思路,而不是一个个结论,是给读者一条鱼杆,而不是一条鱼。 

好作品都是说一半留一半的,真要把该说不该说的话都说出来,文章当是几倍的篇幅了,而那样,肯定是个费力不讨好的错误。 

常见一些散文作品,单看一部分都很清爽,全看了反觉得憋闷,就是因为该说不该说的都说了,没有注意留白。 

一位导演跟我说:啥是正好,没看够就是正好。 

我跟一位作者说: 

要相信读者的想象力。 

写作时心中要有读者,闭上眼睛,你就是在跟你的亲朋好友们聊天。你说哪些话会引起他们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你说了哪些话他们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你心里也一定清楚。 

生活中的你一定不是言无不尽的,因为没有必要。 

而写作就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 

之五 给杂文和散文分根 

散文是一种生命旺盛的植株,因创作者在具体一篇文章中对抒情、叙事、说理的不同取向,使得文体进一步分蘖。叙事、抒情的样式,大家依然叫它散文,而说理的样式,已经被约定俗成地叫做杂文了。 

杂文和散文是同根异株,给杂文和散文分根的目的,只是让作者写作有个把握,读者欣赏有个方向。 

杂文以论为枝叶,以理为花果。 

散文以叙为枝叶,以情为花果。 

杂文的世界是理性世界的,杂文的生长空间是思想空间。 

散文的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散文的生长空间是情感空间。 

杂文贵直贵清,价值判断由作者完成。 

散文贵曲贵浑,价值判断由读者完成。 

从创作模式上看,杂文是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了,散文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看了论坛里的一些文章,文体含混,既具散文的品性,也拥有杂文的特征,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当然不排除是作者的着意探求了。 

我一直都怀疑兼得的可行性,情和理是一个两难,什么都要,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合情者未必合理,合理者未必合情,文学的魅力往往是情理错位,若真的合情合理了,创作的价值也就所剩无多了。 

当然,所有的实践探索,我认为都是有益的和可贵的,甚至需要有勇敢的牺牲精神,如果不是踏着白骨和血泊,理论根本寻不到创作的踪迹。 

之六 寻常中的不寻常 

让人笑、让人哭、让人心灵净化、让人回味深思,这都是本事。比较糟糕的文章是让人看了没感觉,说不好吧,没毛病,说好吧,不精彩。我想主要的症结是没有看点,文章或是语言打人,或是内容打人,或是情感打人,或是意境打人,什么地方都不打人,读者当然不买账。 

有些文章很难评,说不出多大缺点,也说不出多大优点,感觉作品流于一般化。 

这是作文通病,寻常意象,寻常心态,寻常表现,很难写出不寻常的东西来。 

大家作文这么作没问题,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稳定的读者群了。而对于我等,应该在独到上下点功夫,独特的艺术发现,独特的艺术思考,独特的艺术表达。 

我总是觉得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也更难。寻常的景象里完全有不寻常的东西可发现,我见过一个国外摄影家的摄影作品集,拍的都是寻常的东西,可我初看几乎一个不认识,他使用的都是我们平时不曾使用的距离和角度。这就是独特的艺术发现,独特的艺术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现。难吗,看见别人做出来你一定觉得不难,那我们为什么没做出来呢? 

给自己点压力,把目标定到房顶,即使跳不上去,也可能跳过窗台,总比盯着门坎子跳更有高度。 

之七 与读者共鸣 

“共鸣”,原是物理学术语,说的是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把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跟着振动发声。 

物理学跟文学没有直接关系,但既然这个物理术语被文学引进,又被继承发扬,稍稍溯源,也没有什么不好。 

古人说:声气相求者为知音,腹心相照者为知己,合起来叫做相知。 

对应散文作品,语言文字上的共鸣是声气相求,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是腹心相照,而形式和内容上都能与读者共鸣,便是作者与读者的最高默契——相知了。 

达到相知的默契,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实现。除了令人仰慕的大家作品,读者一般是不肯主动投怀作者的。可能有人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事实,作者在读者面前更像一件件挂在橱窗里的商品,成交的主动权根本操在读者手里。 

读者肯不肯与作者共鸣,是跟作者的写作态度息息相关的。有些写手是以自爱的态度来写作,有些写手是以爱人的态度来写作。对比生活中自爱者和爱人者,就知道哪种人更易受到欢迎了。 

我不敢说自爱的写作,就一定没有引发读者共鸣的机会,但那终究不是指哪儿打哪儿的枪法,硬要牵强,也只能说是打哪儿指哪儿而已。 

心里没有读者的自爱写作,如果只是留在案头,孤芳自赏,谁也无话可说。但发到了公众场合,似乎就有点儿不尊重别人了。我在其它地方谈过,论坛作者也要走出自恋的小圈子,多关注身外生活,多考虑读者接受。 

除了日记有时是写给自己看的,其它的文章还是写给别人看的,其实,业余作者也希望与更多的读者共鸣,这跟职业作家没有多大区别。所谓的区别只是业余作者的心态,有人看更好,没人看拉倒,不像专业作家有换钱糊口的压力罢了。 

文章始于生活,终于读者,要想与更多的读者共鸣,作者除了用虔诚的态度了解生活,也要用恭敬的态度了解读者。生活和读者,是写作的两支翅膀,而作者只是那个肥硕的躯干而已,少了哪一支翅膀,这个躯干都是不能高翔云天的。 

之八 理论·创作·读者 

理论对创作的指导意义始终而且普遍存在,在历史上的某些危难关头,理论甚至对创作有过救死扶伤的壮举,出于感激,创作对理论表现出了高度的尊重和深度的信赖。 

这给我们造成一种印象:理论总是创作的导师。 

但现实却让我们在矛盾中苦苦挣扎。我们套用伟大理论作出的精彩文章,有很多并不能为普通读者所接受,更糟的是,作品一旦成了没人赏识的孤芳,理论家往往也不肯站在我们一边了。 

无需伤感,我们只是搞错了一种关系。真实的景象是,创作是奔跑在荒原上的一大群角马,理论只是跟在后面的狮子和土狼,理论时不时的吃掉创作中的老弱病残,并在不停的追逐猎杀中,完成对创作的种群优化和物种进化。 

角马当然不要完全听从狮子和土狼的意志了,角马的前面永远是荒原和奔跑,狮子和土狼的前面才是角马和追逐。 

翻译到文学,创作最后靠的应是艺术直觉而不应是理论文本。不少成功作家都谈过这条经验,写作的时候尽量不要去看理论,如果理论不能深入骨子而成为自觉,它根本起不了太好的作用。 

读者是角马前边的绿草,这才是创作应该追寻的目标。如果找不到这些绿草,即使没有狮子和土狼的狩猎,角马也无法生存。而要找到这些绿草,最可靠的不是后面的狮子和土狼的追赶,而是角马自己视觉和嗅觉的引导。我们必须清楚,在创作中,艺术理论是不能代替艺术直觉的。 

理论——创作——读者,狮子——角马——绿草,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就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之九 知情才能同情 

近来在论坛读到一些有共性的文章,为方便评述,我把它们合作一类了。这些文章作者不同,文风不一,我说的共性是文章统一的审美追求,他们用几乎完美的笔调、有点奢华的词汇表现了自身的痛苦状态,伤感状态,彷徨状态,忧郁状态……我所以称之为状态,是因为他们只向读者展示了事件终端,所有走向这一终端的环节都被作者们舍弃了。 

我相信这些作者也希望赢得读者的共鸣,甚至在乐观的想像中看到读者的津津泪水,轻轻叹息。 

当我读这些文章时,我真的很配合作者们,希望自己被感动,然而我失望了。我只是默对着一个个满脸涕泗的作者,看着他们把一张张纸巾擦成泥糊,就这样不停擦啊擦啊,除此,什么都不肯对我说。 

我不能同情他们,因为我根本不知情。 

我想到足球,很多球迷都是这样,一旦错过观看比赛机会,哪怕知道结果是三比零了,还是要痴痴迷迷地观看录像,他们更愿意享受这个过程。 

文学也是如此,事件的过程往往比事件的结果更加重要,我们可以不在意结果,但不能不重视过程。没有过程的结果会让读者莫名其妙,但有了清晰的过程,读者倒会自己去找到结果的。 

看到那些形单影只的作者,我更想知道的不是他们多么多么的痛苦,而是他们为什么这么痛苦。如果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流泪,我就没有理由陪着他们流泪了。作为读者,我只想对作者们说:请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我知情了才能同情啊。 

之十 感性写作和理性写作 

在写作中,感性和理性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只有单纯的感性或理性,我说的感性写作和理性写作,只是在写作态度上对一方面的特别倚重。 

感性写作是自由浪漫的写作,理性写作是严谨思辨的写作。十几年前,陈功伟先生讲的任意写作和任思写作,就基本概括了这两种写作态度。陈先生说的很具体,大意是讲,任意写作是抓住一种感受和冲动,任由意识流动地写作;而任思写作,是认真构思,遵从提纲,字斟句酌的一种写作方式。不一定陈先生的讲法能够完全对应每个人的写作实际,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各自存在的理由。 

从优势上看,感性写作容易生动,理性写作容易深刻。 

感性写作,头脑没有太多的框框,心里没有太多的动机,因为有话想说才去写,而不是想要写作去找话。这样的写作容易说实话,动真情,因而亲切感人。 

理性写作,经过深思熟虑,下笔之前早已成竹在胸,作者首先对写作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文字反复锤炼,主题一再挖掘。在表现的深入充分上,基本能够体现作者的真实水平。 

从劣势上看,感性写作容易肤浅,理性写作容易概念。 

感性写作一般不会太多考虑读者,带有明显的自恋倾向,是从自给自足的娱乐模式,走向小摊小贩的经营模式。感性写作往往因过度自由使作品肤浅粗俗,失去广大读者的垂青。 

与感性写作相反,理性写作在很多方面考虑太多,属于工厂企业的经营模式了。理性写作常常因过度提炼使文章走向概念,失去鲜活的生命气息。 

从选择上看,感性写作和理性写作都有自己适应人群。 

感性写作因门槛低矮和充分自由为大多数网络写手所钟爱,但感性写作的成功率不会太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么庞大的网络写手群体,成功者只有少数几人。这就等于告诉其他写手:你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将被失去比较标准的自由无声淹没。 

理性写作需要跳过写作技巧和写作经验的龙门,考验之苦,让多数业余写手望而生畏,尽管成功概率优于感性写作,但因选用人数不多,这种写作方式终究无法成为主流。 

禅宗的修行方式也是分为两种,一种叫渐修,一种叫顿悟。渐修的方式类似我们的理性写作,而顿悟的方式就极近感性写作了。渐修和顿各尽其妙,作者选择哪个门径修行,完全是个人家事。仅有的忠告是:世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一旦入错门径,也可能是以破灭文学之梦为代价的。 

感性写作和理性写作没有高下之分。艺术只有一个山顶,不管从哪个山坡爬上去,最后都要相会在同一个地方,这就叫殊途同归吧。 

后记 

常常一个人对着无边暮色想着心事,相信“注意”是写作的全部秘密,而“吸引注意”和“保持注意”就是写作的全部技巧。简单是一种力量,是冲破阻碍后的执着,是拂去尘埃后的清明。我是个简单的人,我的所有的思考都是从这样一个简单的认识开始的。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文墨海工作室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季锋 | 荐/季锋推荐:
☆ 编辑点评 ☆
季锋点评:

单此文看来,作者对写作一事有着自己独特的了解和思考,这是值得称赞的。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朋友的文章有一定的意义,愿这样的抛砖能引出玉来。学习了,问好!at:2007年06月26日 下午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