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东坡词里的潇洒苏轼水榭听香

发表于-2007年06月28日 晚上9:18评论-10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北宋词人苏轼曾以其“横槊赋诗”的英雄气质,做出过如此的感慨,千古浩叹,无过于此。而这正滔滔而过的历史长河不正象那浩淼无边的东逝之水,大浪淘沙般消磨多少红尘往事!千古江山,英雄再无觅处,舞榭歌台,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多少是非成败,悲欢离合都象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弹指间,灰飞烟灭,归于沉寂,于这清平的世界上,不再留一丝痕迹。然而也总有一些横放杰出的人物以他们精神层面的东西,象纯正的良知操守、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化做了秋水长天里的点点寒星,在横无涯际的历史长河中,永恒地闪烁着璀璨而迷人的光彩,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与山川日月同在,历经千年的风霜,不改其色。比如苏轼,这位风流潇洒、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身处逆境,仍然笑对人生的文化伟人,即属此列。他挥动如椽之笔,将他的思想、感悟、胸襟、气度酣畅淋漓的挥洒于他的诗词歌赋中,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他就象那滚过天际的惊雷,横空出世,振聋发聩,让盛行绮迷柔弱文风的宋代文坛为之振奋。而对于我们,他更象翩然而过的惊鸿,以其矫健的身影,印进我们的记忆,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与沉思。

在群星璀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个极富魅力的人物,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苏轼的朋友,诗僧参廖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到:“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盛赞苏轼既能保持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不失自然率真、超越世俗、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近代作家林语堂也曾用极其优美的文笔写过一部倍受世人推崇的《苏轼传》。在此书的序言中,林语堂称苏轼是个“元气淋漓而有富有生机的人”是个“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说他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当代知名学者余秋雨也以洋洋数千言,写过《苏东坡突围》。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细节:作者独居僻静的半山寓所,正为深夜的寂寞所扰时,接到台北《中国时报》女记者的电话采访,当被问及在中国文化史上,最喜欢的文学家是谁?余秋雨回答是苏轼,而女记者对苏轼的熟悉程度让作者大感欣慰,他欣然写到:“我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就是泛泛如我辈,沉醉于苏轼营造的精神世界里,也会觉的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是什么魅力让苏轼如此独步天下,倍受世人推崇?我觉得苏轼的胸襟、个性、人生态度最值得景仰,用《东坡词》中的佳句概括就是:玉宇琼楼,骑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一、玉宇琼楼----从《东坡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胸襟清旷磊落、高洁脱俗,一如浩渺苍穹中的玉宇琼楼

刘熙载《艺概》说:诗品出于人品,词品又何尝不是如此?通观《东坡词》,苏轼作为士大夫的胸襟、气魄充溢期间,随处可见,已成为东坡词的灵魂与风骨,处处洋溢着豁达、磊落、高洁、飘逸的风采。胡寅《酒边词序》说:“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的确透辟。

且看苏轼的英雄气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此时的苏轼已满四十岁,因与当政的变法新派王安石等政见不和,自求外任,先后游宦杭州、苏州、徐州、密州、湖州等地。写此阕词时,苏轼任任密州知事,当时的朝廷西北边事紧张,西夏正大举攻宋,苏轼在密州出猎,小试身手后,便想领兵征讨西夏,报效朝廷,遂有此词。苏轼在这首气势高昂,风格雄健的豪放词里,尽情抒发他积极进取、有志报国、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襟怀,英雄杰出,感天动地。你看他双鬓已有微霜,却要“聊发少年狂”,一改往日风流潇洒的儒雅形象,英姿勃发地"左牵黄,右擎苍"看"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要象孙权一样“亲射虎”。他期盼朝廷能派来“持节云中”的冯唐,召他去守疆卫土,做一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雄!一介书生,却有志疆场杀敌,报效国家,何等的刚强、勇武!没有豪迈、磊落的胸襟,断难有如此慷慨激昂的英雄词,尤其是在盛行花间柳下,浅唱低吟的绮迷柔弱文风的北宋词坛,苏轼胸襟的杰出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这阕被清代词论家认为“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的千古绝唱,也是最能代表苏轼浩荡襟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馑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的苏轼已经是满身的沧桑,先是因为与王安石等变法新派政见不和,自乞外放,游宦于苏州、杭州、密州、湖州等地,虽政绩斐然,却不得重用。后又因有诗文讽喻新法,被政敌李定,舒直,王圭等从中寻章摘句、罗织罪名,以讥讽朝廷的罪,逮捕入狱,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是为乌台诗案。身陷囹圄中的苏轼倍受折辱,几近丧命,后虽获救,仍以贬官身份(“不得签署公事”的州团练副使)谪居黄州。遭遇重大挫折的苏轼,初至黄州,也曾悲愤不平,振笔直书,作过慷慨愤激之词“《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对鹦鹉洲,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的词句,但天性乐观的苏轼更多的是超脱与豁达,虽然,与巨大的精神打击接踵而至的是艰辛的生存环境,"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皆笑其陋"但苏轼并未沉沦下去,他用他那宽厚的胸襟接纳了这种命运的磨砺和人生的苦难,安详而适意的生活着,他依旧自得其乐的将他那清旷、豁达的胸襟、抱负,在他的词作中挥洒的酣畅淋漓。

你看他月夜泛舟赤壁,是何等的风流倜傥,他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且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何等磅礴的气势!“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是何等壮阔雄奇的意境,更有追慕前代英雄人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报国情怀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撙还酹江月”感慨与超脱。这不也是苏轼磊落清旷的胸襟的真实写照?苏轼身为谪迁客,却未现一丝颓丧之色,而是昂首高歌,尽显其英雄本色。其胸襟的宽厚,气度的恢弘,真可谓前无古人。

苏轼的刚健与卓茕气魄,让那些徘徊在小园香径上,只知感叹夕阳、落花、归雁的同代词人黯然失色,更显其局度的狭小,相比于苏轼的超绝豪迈,那些吟风弄月、雕红刻翠、哀怨缠绵的新词旧曲,是何等的轻薄寒酸!无怪乎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始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就是那让人黯然消魂的暮年远别,此公也以其浩逸的襟怀,表现的纯真爽朗,境界阔大,气度高昂。例如《归朝欢》和苏坚伯固: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物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

这阕词写于绍圣元年(1094)七月,年近花甲的苏轼再度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途经九江,遇将赴醴阳任所的老友苏坚,遂以此词赠之。尽管是自身羁难,屡遭贬黜,尽管是离别词,却不见一丝凄迷的意境,衰飒的神态。但见雪浪摇空的太湖,青壁倚天的庐山和对朋友满腔的期许与鼓励。铿锵振奋,情致高健,苏轼胸襟的浩逸,自非常人可比。

此类豪放词,在东坡词中数量虽不算太多,只占十分之二三,却有开一代风气的作用,经后人发扬光大,遂衍生为鹰扬宋代词坛达二三百年之久的“豪放派”。苏轼也因之被尊为豪放派之宗。

当然,苏轼可以举首高歌,直抒其清旷磊落的英雄情怀,也可浅唱低吟,于低回婉转中表露其襟怀的高洁飘逸,超凡脱俗。如这阕被黄庭坚评为“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者语”“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间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忍栖,寂寞沙州冷。

此词亦为黄州时期的作品,作于黄州定惠院寓所,虽然有小序说是为惠州温都监女所作,但那心怀幽恨无人省,深夜徘徊的寂寞幽人,又何尝不是谪居黄州的东坡自况?"捡尽寒枝不忍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苏轼宁肯孤高自守,自怜幽独,也决不随波逐流的高洁襟怀的袒露!

再看《定风波》咏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梅品即是人品,这即使“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也决不失其“孤瘦雪霜姿”的梅花,不正是苏轼信守高洁、决不俯仰由人的自我写照吗?梅花以其冰清玉洁的品格,倍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南宋词人陆游也有咏梅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做尘,惟有香如故。用拟人手法抒发其自守高洁、不甘沉沦的襟怀。古人的气节的确教人钦敬!

从《东坡词》颇具特色的意境空间,我们也可领略苏轼不同凡响的胸襟、气度。《东坡词》不仅有意境空间的雄伟壮阔,如“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有超越历史时空,通过使事用典,谈古论今,将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置于同一个空间,从而拓展了词的意境空间的,如:“《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词中有三国时的弥衡、曹操、黄祖,有唐代的李白、崔颢,和无处不在的自己及友人,俯仰今古,历史空间可谓宏大。更有一种意境空间也值得人玩味,那就是他仿佛可以将巨大的空间压缩至掌中的酒杯,任其玩赏,如“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万顷蒲萄涨绿醅。”多么奇特的审美感受,由一只酒杯,可以看到天空、云山、夕照,由酒的颜色可以看到家乡岷蛾的春雪浪,认为这江水就是酒水,小小一只酒杯已经可以容得下如此大的乾坤,照此算来,苏轼的胸襟该是怎样的广阔、浩淼!

清旷磊落、高洁脱俗的胸襟造就了苏轼的人性美。从那阕传唱千古读之令人荡气回肠的悼亡词《江城子》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亡妻情真意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伤情日,明月夜,短松岗。此词为悼念亡妻王弗而作,王弗是苏轼的发妻,十六岁时嫁给十九岁的苏轼,琴瑟和谐,夫妻情深,王弗却不幸英年早逝,带给苏轼无尽的痛苦和思念,这阕词是王弗十年忌辰所作,词写的朴素真挚,沉痛感人,词人的真情,对发妻的思念,对世事的深沉感慨,跃然纸上。他对姬妾宠爱有加,他称赞他的侍妾朝云“朱唇箸点,更髻鬟生采”“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绍圣元年,苏轼再次遭贬,谪居瘴疠之乡的惠州,身边只有侍妾朝云跟随,绍圣三年,朝云死于惠州。朝云去世后,苏轼有悼朝云的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常嫌粉宛,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从这阕词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苏轼在借惠州梅花的情态盛赞朝云,抒发其哀伤之情。在苏轼心中,那不怕瘴气侵袭,亭亭玉立,冰肌玉骨的惠州梅花,分明就是"素面常嫌粉宛,洗妆不褪唇红"的聘婷妩媚的朝云!

即使对欢场女子,他也给予深切的同情和足够的尊重,例如据《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小序说某官妓秀兰,因侍宴姗姗来迟,遭府僚责难,为替此女解围,“仆乃作一曲,名《贺新郎》,令秀兰歌以郁觞声容妙绝,府僚大悦,剧饮而罢”且不说苏轼在这阕词中寄托了怎样的身世之感,单从小序所记的闲闻逸事,就可看出苏轼的儒雅温厚的人性美。在盛行狎妓的宋代官场,苏轼的做法的确难能可贵,教后世的我们钦敬!对歌妓的真情付出,苏轼也能善加珍惜,如《醉落魄》中有"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做殷勤别"的词句,在词人落魄时,只有佳人还记得词人,佳人的品格可谓高洁。词人珍视他们的友谊,以“泪珠不用罗巾邑,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来劝慰依依不舍的佳人,暗示佳人后会有期。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词人尊重这些侍宴官妓,并进一步把她们当成知己,全无一丝猥亵玩弄之心。苏子心胸的高洁,由此又可见一斑!

他对兄弟,手足情深。因怀想苏辙(子由)的华章丽句,在《东坡词》中,比比皆是。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象“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象“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他对朋友赤诚相待。《东坡词》中有为数可观的送别词,从这些词中,我们看到苏轼交游的广阔和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即使自身落魄潦倒,也决不忘宽解朋友的心胸,对朋友充满期许与鼓励。例如:《浣溪砂》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这类词在《东坡词》中还有很多。

二、骑鸾来去------从《东坡词》中我们可以领略他“坡仙”的个性风采,一如乘鸾来去的仙人,自由通脱,飘逸旷放。

苏轼生性狂放不羁,词如其人,《东坡词》里也多有自由通脱,飘逸空灵之作。且看这阕被人喻为“直觉有仙气缥缈于笔下”的《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堠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女。凤萧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搓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此词虽是写于七夕的送别词,又调寄《鹊桥仙》,苏轼却一改传统旧调,不写鹊桥欢会,两情缱卷、儿女情长,而是别开新境,写“高情云渺”的“堠山仙子”,月下吹萧,告别家人,乘鹤而去,不学牛郎织女,缠绵情网、作茧自缚的仙人王子乔潇洒飘逸的风采,赞颂仙人超凡拔俗不为柔情羁縻的情怀,追慕之情,溢于言表。至此,坡仙的风采已是微露峥嵘,而词的下片,意境更为诡巍奇绝,词人不沉迷于离别的伤感,却写他们曾有过的欢会:“客搓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他们欢会时乘坐的航船,说不定就曾经象乘搓人那样去过银河,冲犯过牵牛星呢!果然是坡仙风采,的确想落天外!尽管是送别词,通篇却无一丝缠绵悱恻之意,虽有“风雨散,飘然何处?”的低沉感喟,却不影响整体风格的空灵飘逸,送别词能写至如此境界,苏轼坡仙的个性风采也就不言而喻了,难怪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说此篇是:"星汉上语,歌之曲终,始觉天风海雨逼人"可算千古定评。

就是那些遣愤抒怀,怀念亲人的词作,苏轼也以其特有的坡仙气质,写的“触处生春”而流传千古。比如那阕有“天仙化人之笔”之喻,传唱千古的中秋词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气。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象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为酒后遣怀之作,兼怀其弟苏辙。当时的苏轼任密州知州,仕途虽尚未遭重挫,也仍处于遭外放冷遇的阶段,苏轼虽然旷达,心中却难免有幽愤不平之意。这阕词却写的积极奋发,极富浪漫色彩,一点彷徨和幽怨,也被通篇的旷达和超脱化解,并于含蓄蕴籍中,提供了一种睿智的人生理念,还推己及人,向世间所有的离散的亲人,发出了诚挚的慰问和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遂成感人至深的千古佳句。苏轼自由通脱,狂放不羁的个性风采,呼之欲出,不是"坡仙",何来如此矫健的笔力?

从《东坡词》多样化的风格上,我们也可领略到苏轼自由通脱、狂放不羁的"坡仙"风采。苏轼作词,既不因袭传统、墨守陈规,一味绮糜柔弱,也不陷于偏执,专事豪放。而是既有对传统词的继承:如《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樽,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杆,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掉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这类细致柔婉,艳而不俗,哀而不伤,极具传统风韵的词章妙品,有象《点绛唇》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这类写相思写艳情写的凄美空灵,和婉莹秀,深得唐、五代、宋初词令之神理的传世佳作。也不乏对传统词的革新:且不说那昂首高歌、逸怀浩气的豪放词,给盛行绮糜柔弱文风的宋代词坛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也不说他“以诗为词”“一新天下耳目”为词指出向上的一路,怎样极大的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的地位,使宋词成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仅以其对闺情词的革新,就可从中领略坡仙自由通脱,狂放不羁的个性风采。

传统的闺情词“类不出乎绮怨”,或写女性的体态妖娆、服饰华丽,或写其相悦相思、离愁别恨如南唐后主李煜的《一斛珠》: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裹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吐。同是闺情词在苏轼却是另一番天地,他在闺情词里写感受,写思索,写意境,写哲理,写的“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写的高妙深婉,使人陶然心醉。如《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到流年暗中偷换。

再有,写闺阁风情的传统词,总离不开相思、苦闷、疏慵、倦怠等等的弱质愁情,且看柳永的这阕《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而东坡词中的女性却天真闲雅、无忧无虑又富有朝气,如:《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苏轼的这类词无疑给宋代的闺情词注入蓬勃的生机,使闺情词因了坡仙的个性风采,而更加自然清新,芬芳怡人……

基于苏轼的自由通脱,苏词的风格也不拘一格,缤纷奇丽,摇曳多姿。苏轼被视为豪放派之宗,自不乏刚健雄奇之作,象《念奴娇》赤壁怀古,象《江城子》密州出猎,象《阳关曲》军中: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但也有含蓄蕴籍,词绮情婉的婉约词,如《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爱情词写的柔情似水,曲折宛转,摇曳多姿,"活泼而有分寸,细腻而有余味"。再如《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睡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云鬓蓬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写少女伤春,写的含蓄细腻,哀惋动人,自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近人吴梅云:"余谓公词豪放缜密,两擅其长,世人弟就豪放处论,遂有铁板铜琶之肖,不知公婉约处,何让温、韦。"信夫!更有风格杂糅之作,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词写的委婉清旷,既有悲凉低回的伤春情绪,又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感悟。的确"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强以豪放、婉约分之,岂不作茧自缚?

苏轼自由通脱,狂放不羁的坡仙风采,象江波潮涌,自非人力可以绑缚的住,就是那些限制很多的词,苏轼也能写的自出机杼、元气淋漓。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此作"和韵而似原唱,原唱而似和韵"。另外,还有回文词、集句词、隐括词等等,都有佳作传世。

不是“坡仙”的自由通脱,狂放不羁,何来风格如此奇丽多姿的《东坡词》?

三、人在清凉国--从《东坡词》看苏轼的人生态度:超然达观、遂缘自适,仿佛其人在清凉国,外界的忧愁风雨很难侵蚀他优雅的心灵,他永远从容、淡定、超乎尘外。

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仕途蹬蹭。尤其是他的后半生,更是一再遭贬,先贬于黄州,后被贬于瘴疠之乡的惠州,晚年又被贬至荒僻异常的天涯海角儋州。苏轼逝去前,有《自题金山画像》诗,总结自己的后半生,诗云:“心似已灰槁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慨叹之深说明一再遭贬的政治生活也给他的心灵投下了不小暗影。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从《东坡词》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苏轼的从容淡定,苏轼的红尘笑傲,苏轼的乐观进取。即使在最晦暗的日子里,依旧笑对人生,他活的睿智,活的精彩,活成了一片亮丽的风景!

且看谪居黄州时,苏轼潇洒的风神:《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看那竹杖芒鞋,漫步于迷蒙烟雨中的词人,是何等的从容淡定!他不理会穿林打叶的雨声,且吟且啸且徐行,即使没有雨具可挡风雨,也无半点沮丧之色。全然无畏于飘洒的风丝雨片!这不正是在坎坷仕途上艰难跋涉,栉风沐雨的苏轼的自我写照?苏轼是无畏的,既然磨难已经莅临,既然人生已步入逆境,何妨坦然受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乐观、豁达,懂得随遇而安,他相信一切忧愁风雨都将烟消云散,总会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境界出现!这就是苏轼睿智超脱的人生态度,任外界风雨飘摇,雾惨花愁,即使身在水深火热之中,苏轼心中自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他执著生活,充满了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谁到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他对酒当歌,红尘笑傲,懂得善待人生,懂得如何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旋涡中解脱出来,去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他随缘自适,不为世事萦怀,即使谪居的日子,也过的风清云淡,充满了诗情画意:他“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皆笑其陋”他却能恬然自适,隐括前人词句”使家童歌之“释耒而和之,扣牛角为之节“高唱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醉意朦胧中的苏轼也不乏可爱之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放浪于江海间,与造化同在!何等的潇洒,自在!

沉重的政治打击,艰辛的生存环境,并未侵蚀他善于发现美的心灵,他眼里的世界依旧那么美妙,如:"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宵。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再如:“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在《东坡词》中,苏轼超然达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苏轼虽也兴天涯倦客之叹,动去国怀乡之愁丝,但他不曾沉沦于“乡关何处是”的黯淡情绪,却认为“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对所到之处,他都怀有第二故乡的感情,别徐州时有恨别词《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来抒发他留恋不舍的感情。拜别黄州有《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而对异地的风物,苏轼不是排斥,而是由衷的赞赏,且看暮年远谪儋州的苏轼,其笔下边陲海南的绚丽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不是超然达观、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只暮年远谪僻远海南的愁丝,就足以让他沉沦于异乡飘零的悲感中,不能自拔,何来这中国词史上第一首海南之春的赞歌?……

本文已被编辑[千山我独行]于2007-6-29 9:19:21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水榭听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舞袖霓裳点评:

洋洋洒洒的文,详尽的写出了苏东坡的各方造诣和生平,要慢慢看才能消化。

文章评论共[10]个
舞袖霓裳-评论

请下次注意标点的正确使用,省略号不是六个大黑点。问好作者。
  【水榭听香 回复】:一定,一定!也问你好! [2007-6-29 20:18:13]at:2007年06月28日 晚上11:25

千山我独行-评论

俺花了四十分钟修改文章标点符号~~~~~希望下次发文时注意,标点符号不正确会降低文章整体质量~~~~
  【水榭听香 回复】:麻烦你了!惭愧之至!可能是我对文字处理系统太过陌生的缘故吧,我会尽快改正恶习!
谢谢! [2007-6-29 20:17:12]at:2007年06月29日 早上9:22

朝天山人-评论

很喜欢东坡的词,以气夺人,却不能理解这么深!问好,
  【水榭听香 回复】:多谢你的鼓励! [2007-6-29 20:13:36]at:2007年06月29日 早上9:45

辰洲草民-评论

最欣赏与享受东坡词,从中不知得到了多少鼓舞与勇气!
学不尽的潇洒豁达恬淡坦荡的人生情怀!
感谢先生让人们对他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水榭听香 回复】:多谢你的欣赏!谢谢! [2007-6-29 20:12:29]at:2007年06月29日 下午4:02

雾里丁香-评论

重新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谢谢作者!
  【水榭听香 回复】:也多谢你的关注!问好! [2007-6-30 22:37:13]at:2007年06月29日 晚上10:38

寒气狰狞-评论

清淡自然的文笔下散发着苏轼清旷磊落的襟怀、高洁脱俗的气节和作者对苏轼的喜爱和仰慕之情     
超世脱俗的想象与飘逸淡然的内涵是本文的最大亮点     能反衬出苏轼当时忧伤、悲略的心性!
  【水榭听香 回复】:哈哈,这么知音的评论,该怎样感谢你呢?就做你的朋友吧,希望能在那些风清云淡,月明星稀夜晚,与你畅谈人间万象!好么? [2007-6-30 22:59:59]
  【寒气狰狞 回复】:岂敢,在下才疏学浅,哪能跟朋友相提并论呢!让您见笑了,在你面前班门弄斧,真是惭愧直至!!!!!!! [2007-7-1 2:52:13]at:2007年06月30日 凌晨1:01

曼珠沙华-评论

说不完的苏轼
一曲赞歌
一曲悲歌
一曲挽歌
一曲情歌
爱怜惜慕
皆由笔下流泻而出

呵呵
原来香也是听得的
难怪如此清澈辽远
  【水榭听香 回复】:呵呵,香的确是可以听的,只要有明朗的心境,一切皆有可能!谢谢你的评论,希望成为你的朋友! [2007-6-30 22:44:39]at:2007年06月30日 下午5:14

亚希仑★战神-评论

数千年来数骄子,武修霸王,文怒苏轼,龙飞凤舞飞巨笔,天下第一。

一向喜欢苏轼,文章的大气磅礴,诗词的情怀豪迈,自是天下第一的豪杰风范。

但豪迈与雄阔的深厚免不了对人生世态的感慨,内心深处那灼灼的[**]施与了太多的对抱负的憧憬,
然而:惆怅东栏一竹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水榭听香 回复】:是啊,人生看得几清明!与你有同感!感叹中... [2007-6-30 22:47:32]at:2007年06月30日 晚上7:17

请输入你的昵称-评论

俺才华不好,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对你的赞美之情,写的很棒,继续加油.
  【水榭听香 回复】:呵呵,那么谦虚!多谢你的鼓励! [2007-6-30 22:49:28]at:2007年06月30日 晚上8:08

潇湘兰儿-评论

读过此文,让我对苏轼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谢谢你!
  【水榭听香 回复】:也多谢你的关注!问好! [2007-6-30 23:00:56]at:2007年06月30日 晚上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