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庭院
起意去看看蒲松龄故居,这座有数百年历史的文化庭院,也不全是出于对这位文化伟人的景仰,多半倒是源自一位朋友对于蒲家庄的娓娓诉说,让我心驰神往之余,游兴顿生,也是机缘巧合,某个阳光明媚的假日,有便车可搭,于是成行。
好在正是暮春的天气,车窗外有温情的阳光,有葳蕤的花朵,有浓郁的绿浪般层层叠叠的绿叶,不至使旅途清冷寂寞。几个小时的车程颠簸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那座安详的坐落在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的百年庭院---蒲松龄故居。
沿着一径蜿蜒伸展的青石板路,开始了我们的探寻之旅,怀一缕静悄悄的期待,信步穿行在那条通往蒲公故居的悠长悠长的窄巷里,静心品味,竟也很有几分“曲径通幽”的韵致。曲曲折折的小巷两边,是寻常百姓的民居院落,虽然陈旧的近乎残破,却也各具形态,参差而随意的错落着,自有一番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意味,闲散而沉静。它们更象喧嚣红尘外,一群荆钗布裙,不施粉黛的敦厚村妇,在安闲的打发着她们的优游岁月。
小巷幽深处就是蒲松龄故居了,青砖灰瓦的门楼是一派质朴的平民本色,只有门口威严的石狮,门额上高悬的郭沫若手书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匾额,显示着这座百年庭院的不同凡响。
穿过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幽静的庭院,院内花木扶疏,藤萝满地,月门花墙,错落有致。精巧的八角门后,是三间有着朴素的木棂门窗的北屋,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聊斋了,聊斋内陈设简陋,气氛肃穆。正墙上高悬蒲公晚年的画像和郭沫若手书对联“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画狐画鬼高人一等”所设的桌、椅、几、架、橱,乃至端砚、手炉,均为蒲公生前所用旧物。
聊斋外面却是个热闹的小院,看檐下那株婆娑的石榴树,正舞着碧绿的叶子,摇曳在清风里,与如织的游人相映成趣。最喜人的却是花墙下的那几杆修竹,亭亭玉立的,颇具灵性,我想,倘若月夜徘徊此竹下,听清风过耳,看竹影扫阶,必定会有泉涌的文思,纷至杳来,迷蒙在这片清幽出尘的景色里吧!
南院有两间平房,茅檐低小,质朴简陋,旧称”磊轩”是以蒲公长子蒲箸的字命名的。西院则是新建的陈列室,蒲氏家谱、蒲公手迹及>的多种外文版本,陈列其中。聊斋正房后另有六间展室,展出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如:老舍、臧克家、丰子恺、李苦禅等为蒲公故居所做的书画、题词。
庭院里那一方名为“拙园”的小小园林也颇有特色。乍进此园,很为它的扑拙而欣喜,那简单的凉亭水榭,那因岁月延宕沤至黑色的麦草棚顶以及那纹路粗糙的黑色枯木搭建的廊柱栏杆,古朴而沉着,让人恍如回到幽古时代!然而,进入游廊,随意落座,触手而及的粗砺手感,又让人悚然而惊,细看之下,哑然失笑,这干裂的形神俱肖的枯木,不过是水泥的仿制品!
这曾经是一座悲情庭院,蒲公一生充满悲剧色彩,终其一生,汲汲于科举考试,却是所图皆空,终身未第。对于科考,他经历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的雄姿英发,到“一身而集万苦,可惜肺腑空存,销尽雄心羞鬓发”颓然长嘘,尝尽人生百味。“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块垒愁”这《感愤》诗中的悒郁怅惘,何止是世俗人生,沉迷于功名利禄却求之而不得的惶惶不得志呢?更深重的是一生襟抱付流水,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喟然长叹!更兼蒲公“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的书生意气,更让他曲高和寡,精神苦闷。
所幸绿杨垂柳下还有他挚爱的柳泉,有柳泉边设茶待客,“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人生乐趣,让他可以“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成孤愤之书”。他用睿智的双眸,洞察时事,将生命中的苦涩,细细研磨,在岁月的积淀里,制成了一杯心灵的沉香屑—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让一脉清香飘荡于“子夜荧荧,灯花欲蕊”的聊斋中,慰籍那些“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的寥落心境·。那脉异香是婴宁明朗纯净的笑声,是青凤娇羞无那的神韵,是小翠的聪明果敢,是席方平的不屈不挠,是孙子楚的憨厚执著···更是在一层神异色彩的映衬下,对世间丑恶的肆意鞭挞,对善良人性的无私褒扬,对真挚爱情的崇高礼赞!而这脉异香,已从这座百年庭院飘逸而出,穿越时空,流芳于古今中外莽莽乾坤,香飘万里,成为亿万喜爱者心灵里一片永不褪色的艳丽春光!
所以,对于这样的百年庭院,是该在那些细雨微蒙的黄昏,避开喧闹的人群,独自一人,畅游其中,或凝神遐思,或偎栏冥想,才会渐入佳境。
然而,这样的悠游旨趣,在我却已不可得。狐仙园、石隐园、聊斋宫、满井寺一路逛下来,我已经是身心委顿。兴尽驱车回家,薄薄的暮色正静悄悄的洇渍开来,天际一轮残阳如血,满天的晚霞正在演绎它们的精彩!
-全文完-
▷ 进入水榭听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