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不可遗忘〕人生莫忘父母恩远山故人

发表于-2007年07月01日 晚上9:21评论-7条

人生莫忘父母恩

——我的论语心得之一 

曾听过这样一件事:一对老夫妇含辛茹苦将独生子培养成人,送到美国去读书,争气的儿子毕业后留在美国立业成家,娶妻生子。满心欢喜的老两口在别人羡慕的目光里远赴大洋彼岸享受天伦之乐。两个月后,当他们回归故土的时候,儿子竟送上了几张帐单,仔细一瞧,却是老两口这两月来在儿子家的住宿费、饭费、甚至洗衣服的钱等等,非常详尽……

说到这,不禁感到心寒,老夫妇让儿子典型的美国作风伤透了心,这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不同,而中国文化独特的孝亲思想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在欧美之风日盛的思潮中,正在悄悄改变着,不能不让人感到痛心。

纵观《论语》全篇,说孝的文字并不算多,但是分量却很重。孔子的一个弟子叫做有子的说过:“其为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说,一个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很少有冒犯长辈或者上司的情况了,也不会犯上作乱,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基础建立了,道也就产生了,而“孝悌”的准则,应该是“仁”的根本。

自从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推行仁政,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既然,儒家的核心在于“仁”,而仁的基础又是“孝”,可见,没有孝,儒家的主张也是空中楼阁,也没有它盛行两千年的风光。

无独不偶,同时代远在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所推行的佛法教学,基础还是这个“孝”字。他所授记下一个成佛的弥勒菩萨说:“堂上有佛二尊,恼恨世人不识,不用金彩装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现在双亲,就是释迦弥勒;若能诚敬得他,何用别求功德。”

同时想起一个故事:太和人杨黼,辞别家中老母亲,独自前往四川,去拜访无际大师;在路上遇到了一位老僧问杨黼:“到哪儿去啊?”杨黼回答“我去四川拜访无际大师。”老僧说道:“你去拜访无际大师,还不如去见佛啊!”杨黼就问“那么佛在哪里呢?”老僧说:“你只要回家,就会看到一位肩上披着黄色衣服,倒穿着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啊!”杨黼听了之后,就马上的赶回家去。当他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夜深人静门已关了。杨黼就敲着门,在外面等候着;这时候,他的老母亲一听,是儿子在外面叫门的声音,就喜出望外、急急忙忙随手拿了一件黄色的衣服披在肩上,大概是想念儿子太过兴奋,跑出去开门的时候,连木屐都穿反了;杨黼一见到母亲这个样子,就是老僧所讲的佛的样子,因此而突然的惊醒觉悟了。从此以后就留在家中竭力孝敬母亲,并且还为《孝经》作了好几万的注解。

可见,佛教对孝也是非常重视的。当代高僧净空法师说过:“学佛要从孝字做起”,“大藏经只说了一个孝字”他把孝字柝为“老”和“子”两部分,解释为上一代和下一代集合成一体,上面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踪,是一个整体。在《论语》里孔子这样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在我们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很多人耻于听取父辈的意见,至于他们的道德规范,或多或少的有些走了样子,有人甚至干脆扔进了回收站,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先辈们所拥有的许多品质日渐衰落,做为做人基础的孝道的衰落其实是一件可怕的事。

2007年1月30日,《人民日报》第十版曾经报道了山西永济市王秀英老人子女七人却孤苦离世的事情,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报道说,王秀英老人患肺癌晚期因病情加重被3个女儿送入永济中医院。不久,一直在医院陪护的大女儿因参加村里的党员会议,将母亲托付给两个妹妹,两个妹妹坚持了不几天便没了踪影,随后6天,老人被扔在医院无人过问,七个子女每家距医院的距离都不太远,但整整6天没一个人出现在医院。后当地媒体报道了老人的遭遇,七个子女仍没到医院。老人去世的前一天,在村委会的调解下,兄妹几人就老人的赡养问题召开了家庭会议,却因意见无法统一不欢而散。当时老人躺在一个素不相识的村民家里看着他们开那个可笑的家庭会议。最可恨的是老人的三儿子说的话,他还是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他说:“母亲住院期间,我去北京了,女儿大学毕业,想留在北京工作,这么重大的事情怎能不管!”

哎,不禁想骂人,党怎么就出了你这么一个败类,你女儿重要,那你又是谁的儿子?十月怀胎担惊怕,临产就是生死关,三年乳哺受煎熬,生病吓得心胆寒,说不尽,道不完的恩情,鸟兽尚知哺育恩,却要说出这等忤逆话。

更可悲的是,现在很多人就有这样的思想,儿女生下,老人来带,上学了,老人接送,儿女稍有不适,求医问药,老人生病,不闻不问,工作重要,妻儿重要,老板重要,生意重要,唯一不重要的就是家中翘首盼儿回家看望的老人,迷在金钱里的人啊,不带任何功利的看望,那是儿女对父母的真情流露。从心底生起,堂堂为人,却不如鸟兽吗?

那么,怎么才算是孝呢?

《论语》里曾有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分别问孝,孔子是这样回答他们的:

“无违”;

“父母唯其疾之忧”;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西方国家直呼长辈名字的习俗,在中国古代是断然不可的,《红楼梦》里有一个情景就是贾雨村发现林黛玉写敏字的时候总是缺少一笔,最后才知那是对母亲名字的避讳。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尊重落实到了方方面面。虽然在我们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已不需要太多的繁文缛节,但内心真心的尊敬还是要有的。生而尊敬,死也不能疏忽礼节,古代那些丧礼已不再被今天所推崇,但我想孔孟思想能繁荣两千年,也不是规定死的怎么样就原样照般怎么样做,孔子也说过:“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的悲哀。”封建社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我想那是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而非孔子的本意。孔子应该是活的,是我们能够得到益处的一种伟大教育思想。

“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子女能够谨慎处世,各方面都做得很好,让父母放心,因此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而现代新新一代却无视着这种担心,他们是非常独特的一代,有明显的个性,对事物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不可忽视地是传统道德观念的薄弱,是他们无可避免的问题,诸如熬夜,喝浓咖啡等这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正悄悄地危害着他们的健康,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个性尝试着父辈们不可理解的行为,他们不可能再去提倡“谨慎”,所以既使很多方面他们做得很好,也不能不让父母有所牵挂和担忧了。

后面的两句的大意是,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馒头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有好喝的,让父母享受,仅这样做就可以认为是孝吗?

有一位朋友,自认为非常孝顺。从认识他起,他已经在寻找着各种挣钱的方法了,自己开着一家门诊,应该是收入还是不错的,可是此君把门诊交给同样学医的妻子去打理,自己找着各种方法以增加收入,而对各种行业他总是同时进行,比如养车的同时也养着猪,跑直销的同时也跑网站推广,听说最近又进军建筑行业,买了机器来代替手工刮腻,我非常佩服他的精力过胜。但是,此君现在是一个“负”翁,他每选一个项目便会热情高涨,但父母不想让他冒险,每次都会出来反对,此君便独自饮酒大醉,静坐公园数小时,害得家中两个女人(母亲与妻子)到处打电话寻找,我也接到过他母亲的电话,每次都掩示不住的担忧,除了安慰,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此君有一次喝醉了,絮絮叨叨地说了很多,说他如此辛苦只是为了让父母过得好一点,只要为了父母他从不吝啬金钱,昂贵的保健给父母用着,父母有事也义不容辞,跑前跑后,绝无怨言。这位朋友也因此常常苦恼,为什么他的一片孝心换不来父母的一点点理解。可是他却不知道,孝不是简单是给他们以物质的丰富,不是为他们做跑腿的。更应该经常和颜悦色,不要让他们操心,我想这也算是孝吧。反之,岂不真成了饲养犬马,徒以孝子自居了。

见过两个从中学时代就结下深厚友谊的朋友,长大后先后外出谋生,在一个外出的时候,另一个就会定时对看望对方的父母。也没有什么约定,他们就是这样做的,行孝至如此细微之处,应当为大家学习的了。

曾几何时,流行汪国真的诗,其中这两句还记得很清楚:“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曾经非常向往远方的风景,独自闯荡在陌生的城市,几年的坎坷漂泊到归来,只剩下了父母两鬓的白发和日益苍老的容颜,那时的心情无以言表。想起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是这句在之前全白读了,我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理想,却仍下他们无尽地担忧。从他们过早的衰老我想象出了在儿女离家时每个老人的眼泪和担心。所以现在我奉劝每个父母健在的人,多抽出一些时间来陪陪他们,如果外出,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要再让父母操心。

对于儒家的《孝经》我还没有读过,但是无意中给小儿买的《弟子规》却让自己受益匪浅,这本书是根据圣贤教诲子弟而编写的,它的总纲出自《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中对如何做到孝悌有非常详细的规范,大家不妨找来一读,虽不必照般古人教育子女的方法,但一定会有所启发的。

再来看一个故事,典出于《二十四孝故事》,说的是三国时期的孟宗,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年纪大了得了重病,在冬天里忽然想吃竹笋都的汤,这在当时的条件是无法办到的,于是孟宗实在没有办法,便跑到了竹林中抱着竹子痛哭流涕。孝感天地,不一会儿竹林的地面竟然裂开了,“出笋数茎”,孟宗于是割下新笋急忙回家为老母作汤。老母亲喝了笋汤竟然痊愈。

可见孝可以感动天地,而以升天成仙为目的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大家——道家也是非常重视孝的。道家经典《太上感应篇》是太上老君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其中写了忠孝和友悌,道家认为,人若修成仙必须经过长久的积功累德的修持,唯有至忠大孝之人,今天死了,明天就可以生到天界,忠孝原为超升天界的根本原因。可见,道家对孝的重视并不亚于儒,佛,既然圣贤所见略同,我等凡愚,当知不论做人,成仙,还是成佛,孝都是一切一切的基础,虽不能悟透先贤伟大学说的精华,但对于孝,他在我们身边,是我们能够做到的,而且是最应该做到的。我们应该努力去做。

升不了仙,成不了佛,先不忙,先做一个合格的人,如何?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远山故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八月嫁纱点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老人得到的关爱越来越少,不孝的事例屡见不鲜.真希望这个世界能多点爱心与关怀,子女们能让自己操劳一生的父母可以安享晚年.

文章评论共[7]个
江卡卡-评论

朋友文章,论述充分,如山间清泉,沁人心脾;文笔自然,如清风拂面,教人深思。学习!
  【远山故人 回复】:谢谢欣赏,还请朋友多多指点! [2007-7-2 9:36:03]at:2007年07月02日 早上8:26

等你的365天-评论

人们经常说一个老子能养活起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养活不起一个老子,我们要是对父母不孝顺,该如何给孩子做榜样,又以怎样的理由让下一代折服呢。
  【远山故人 回复】:同感! [2007-7-3 10:31:16]at:2007年07月02日 早上8:51

chen红叶-评论

文章观点明确,引用到位,叙说有序。我看现代的人就要多看看此类文章了,发人深省。
  【远山故人 回复】:谢谢! [2007-7-3 10:30:36]at:2007年07月02日 中午12:30

飞侠-评论

真好,确实该醒悟了,该想想怎样做到孝顺。
  【远山故人 回复】:请继续醒悟! [2007-7-3 10:29:31]at:2007年07月02日 晚上10:19

文清-评论

父母恩重如山,终生难报。所以,没事常回家看看老人。问好!
  【远山故人 回复】:朋友文章很好,多次来关注,多谢了! [2007-7-3 10:28:21]at:2007年07月03日 早上8:41

首号狼柔情-评论

天下父亲,您好
  【远山故人 回复】:向我问好吗?虽有小儿,却不是父亲!向朋友施礼了。 [2007-7-3 10:27:24]at:2007年07月03日 早上8:45

一桶汤-评论

您这篇大作,内容丰富,说理清楚,令人信服。佩服!!
在目前的中国,我觉得,应当提倡以孝为先,以孝为本。一个人孝,说明心中有爱,有爱之人,方是干事之人,可结交之人。
  【远山故人 回复】:愿朋友结交益友遍天下! [2007-7-5 12:55:14]
  【一桶汤 回复】:呵呵,好!愿结交可交之友! [2007-7-5 14:26:05]
  【远山故人 回复】:有朋自文章中来,不亦乐呼? [2007-7-6 15:26:54]
  【一桶汤 回复】:呵呵,朋友是真朋友吗?可是却未见你光临寒舍啊!呵呵。你这里是大堂,我那里是小屋。不能相提并论的。 [2007-7-6 16:03:49]
  【远山故人 求助】:早已来过了,只是不知何故不能发表评论,总是提示:非法操作,请正常登录!故至今未能对任何喜欢的文章发表评论,朋友见笑了!正想求助呢.大堂?小屋?惭愧,请多谅解! [2007-7-6 16:20:59]
  【一桶汤 回复】:如此说来, 是我经谬论了。不好意思,见谅! [2007-7-9 10:08:46]at:2007年07月03日 晚上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