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样的读书人
——我的论语心得之二
十几年前,我们这里有一位男生高考落榜服毒自杀了。我不了解他,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对我来说,这曾经是一个谜。反正几年后,我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还在津津有味地守着十二英吋的黑白电视收看当时热闹一时的《新白娘子传奇》,并在落榜后厚着脸皮进了补习班。后来时光流逝,慢慢理解了那个年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惨状。蓦然回首,高考竟是唯一出路,傻呼呼的我错失最后良机,至今沦落为无业游民,倍感失落。可见当时他是清醒的,但清醒狭窄了他的视线,最终害了他。
我想说的是,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论语》宪问第二十四章说,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的是从前求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现在求学是为了装饰给别人看。从这句话来看,孔子所希望的求学目的应该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
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求学又是为什么呢?大半个世纪前,在东北某学堂,倍受几代人爱戴和尊敬的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的声音铿锵有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只有伟人才怀有这样的胸怀。如今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中华民族再不是屈辱的“东亚病夫”,处处生机勃勃,伟人壮志已酬,该当含笑九泉了!那我们歌舞升平年代的读书人为什么而读书呢?我还是赞成孔圣人之言,为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
但纵观今日,还有几人能存此心而读书呢?繁华与烦燥下的环境,谁又有能留存此心而读书呢?
试看今日之学堂,莘莘学子们读书的唯一目的仍是考学,考上之后呢?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继续考,继续不乐观,仿佛形成一个怪圈,有人不停读书,成了走不出学堂的老学子。孔子曾经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虽然现在已不再是“独木桥”时代,但恐怕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学子都乐不起来,他们所背负的东西太多,不是单纯读书的快乐了。
孔子又说懂得某种学问比不上喜爱他,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这在我们今天,恐没几个人喜欢什么学问,更别说要研究它,所以学生少有快乐之人,少年人,却是老成相,见怪不怪了。
那么,当做怎样的读书人呢?
子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说你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型学者,不要做一个缺德无修养的小人式学者。仔细思量,在当世这句话所含深意仍有相当的份量。为什么呢?邓小平先生在世的时候,曾总结过改革后的重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失误在什么地方呢?当时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似乎学生们象填鸭一样被塞进去许多的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安排的劳动,体育等列入副课的许多科目形同虚设,多被语数理化外等所谓主课占去,直接的后果是造就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浪费型人才,有人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没有,当然,这是极端。但情况不能乐观,如今这恶果仍在继续,突出的表现在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家庭对孩子的营养非常注视,但昂贵的保健品换不来孩子日益下降的体质,缺乏锻炼,睡眠不足是主要原因。体质下降直接影响到智力的发展,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好在当今许多人开始反省,《恰同学年少》以先辈的读书生活为如今的教育指出了一定的方向,令人可喜!细想当初排在第一位的是德,但现在的教育缺乏的就是这个字,所以后面的几点才无法作到。德是基础,那孔子说的道德有哪些呢?
我们来看论语中孔子对几个人的评价:
首先说一说闵子骞,孔子称赞他是“真孝”,他的故事见《二十四孝》单衣顺母篇,讲的是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母续娶,后母虐待他,给自己的两个孩子穿上棉花絮的衣服,给他穿的是芦苇絮的衣服,父亲知道后,要将后母赶走,他却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感动后母翻然悔悟。时至今日,有这样胸怀的人已经难觅踪迹了。孔子说,他的父母兄弟都夸奖他孝顺,别人听了也没什么挑剔的人。这样想来,孔圣人的道德里一定包含着孝。
还有南容,原话是“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女妻之。”说的是南容反复多次朗诵诗经的关于白圭的句子,来告诫自己要谨慎,孔子就把侄女嫁给他。可见谨慎的品德也是读书人应该拥有的。如果语言谨慎,古来多少“祸从口出”的教训令人反思,如果行为不谨慎,不说别的,君请回想三国杨休的下场。所以读书人也应当“讷于言而敏于行。”圣人之言,当洗耳恭听。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赞的人是颜回,称赞他早死之后,再无人能如此好学。他的品质在于他的安贫乐道,精进不止,毫不懈怠。历史的车轮急行千年,今世环境已大不同,已很少有人“守得清虚乐道中”了,现实的问题是,逐年攀升的房价,昂贵的子女教育投入,看不起的病,多少人为此奔波,又有几人想起写着传统道德的古书,穿着华丽的外套摆上书架,令人不敢问津。这是现实的无奈,可真的就无奈了吗?读书在于心,佩服许多身处逆境却自强不息的人,从垃圾堆里捡书来完成学业的人,打工宿舍里出现的诗人,这个时代资讯发达,每天都有让人感动的事情发生,物质的缺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食粮的断货,那是一个民族可怕的隐祸。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读书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又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还有“温故而知新”。是啊,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每个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样就可以持平一颗傲慢的心,以谦虚的态度面对学问和道德,它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学无止境,不论是学哪一行,读什么书,都不厌倦,一直朝着自己的方向去努力,上天是不会负了有心人的;经常从旧的知识中悟出新的见解,也是一种进步,学问不是老熊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有时候它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才能渐入佳境。
常想,到什么时候天下人皆主动快乐地学习,为学问和道德,与升学无关,与就业无关,与功利无关。
愿做这样的读书人。
-全文完-
▷ 进入远山故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