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张家渡
阳春三月,几个娄底师范的同窗好友从南方大都市到我家作客,彼此分别二十年,再次相聚,,那种喜悦,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魏家桥地处湖南省邵东县的西部,没有名山大川,亦无奇珍异产,吾家又一贫如洗,常为五斗米折腰。不知如何是好之际,有同事指点,陪客人去张家渡。别无它处,勉强为之吧!
出门的时候,天公不作美,小雨霏霏,路烂泥滑,在怨天尤人之际,张家渡到了。
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清秀、恬静、朦胧的水彩画:梯形码头,青色石板呈扇状展开,一条大河静静地向前流敞,水清澈见底,石头边的鱼儿历历在目,迎面微风吹来,传来阵阵清香。码头边一位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姑娘正在搓洗衣裳,见有生人来过,便莞尔一笑。
河中央,一渡船满载着赶集的男女老少、小农产品,正悠悠地往这边划来。划船的老汉沙着嗓子唱着一首听不懂的歌谣,引来船上一片笑声。
对岸的码头,也是青石板、梯形扇状,只是在雨水的作用下,有点象镜子,透亮照人,码头两边有两棵参天大树,树下面点缀着几把彩色的小雨伞。
远处,是一片开阔的田野,金黄色的油菜花,白色的水溏,中央零星散落几间黑瓦白房。
画面的背景,是朦胧的青山,连绵起伏。
哇噻!朋友一行不约而同地叫出声来。
“开船罗!”老汉的喊声呼醒了我们。渡船古老而沧桑,材质极好。船面宽阔,可容纳三十来人,两边铺有木板,算是座位。坐在船头,任清清的河水在身边溜走,时而用手划破水面,悠然自得。划船的老汉六十来岁,古铜色脸,刀刻般的皱纹,身材不高,结实硬朗;眼睛有点浑浊,但透露着豁达和热情。桨在他手里显得非常灵动。朋友兴起,争相要试试划船的滋味,老汉看人少,顺水推舟送我们人情。可船到城里人手里格外调皮,总是在河中打转,老人笑了,一语道破天机:“你要抬头盯住前方的目标,沿着目标的方向不断用力,船自然会到达目的地。”我顿然省悟:人生又何不是这样!当年的同窗,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却默默无闻一事无成,原因如此简单!
老汉见这些客人随便,打开了话匣子:这里摆渡已有千年的历史了,码头边的两棵古树;一公一婆;彼此牵手近五百年了,婆的果实用来制凉粉,又凉又甜又香,方圆几十里都闻名。本地有一个传说,原来这中间还有一棵树,是他俩的儿子,被一村民砍掉了,这村民当天晚上得重病而死,从此,再也没有人敢伤害他们了。哪家小两口吵架不和,只要用红布拴住树枝,虔城谟拜几下,回家后果然和好如初。过去的端午节,两岸村民年年在这里举行龙舟赛,可热闹哪,两岸人山人海,喊声如雷;河中双龙竟发,锣鼓阵阵,浪遏飞舟。姑娘、小伙子这一天穿得格外漂亮,在人群里眉目传情,下舟参赛的小伙子往往是姑娘们顷目的对象。嘿,我的老伴就是当年比赛时看上我的。近十年,年青人都到外面挣钱去了,船没人划了,龙舟赛也停了。”说到这里,老汉嗓子有点哽咽。忽地,几只白鹭从河面掠过,大家又忙于拍照去了。
不知不觉,船到岸了,站在古树的身旁,才真正体会到她的伟大。树杆粗壮挺拔,我们牵手抱了一下,要四个大人,树中央空洞,两个人可直立其中,树皮干裂如柴、沟壑纵横,树根裸露盘旋。抬头望去,枝繁叶茂,如立于绿色苍穹之下。更令人叫绝的是,树上又长树,树上长藤,藤又开花,幽香扑鼻。
我伫立在岸边,古树、古船、老汉的特写不断在我心海里翻转。迎来送往,他们承受了多少风风雨雨,无怨无悔,改变的是他们的容颜,不变的是真诚和奉献。
-全文完-
▷ 进入江南一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