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不可遗忘,汉女的记忆(五)玉宇

发表于-2007年07月30日 下午6:57评论-1条

不歌而颂

放眼骊山,总有一层薄薄的烟雾,那便是两千多年前那场大火所未曾散尽的余烟啊,焚书坑儒,埋葬的不仅仅是文化,还有一个强大的帝国。

大火中,一个新的帝国崛起,一种新的文化兴起。

说到汉文化,注定少不了横跨两千年后依旧熠熠生辉的汉赋,我以及我那个时代的才子佳人,就是在汉赋的滋润下成长茁壮,在汉赋的浸淫下喷发激情,在汉赋的相伴下彰显唯美。

以豪迈奔放的《大风歌》登上政治巅峰,却在温情伤感的《鸿鹄歌》中谢幕:“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大汉开国皇帝的文采不容抹煞。武皇帝在其《秋风辞》中展现了一个英雄男儿丰富内心世界的另一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可见,武略盖世的武皇帝文韬亦是脱俗。就是和亲乌孙的公主刘细君也有肝肠寸断的《悲秋歌》流传后世:“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在大汉君主、王公贵族尤其是武皇帝的偏好和推动下,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赋”,在大汉朝达到无以复加的鼎盛。

首推贾谊,一篇《吊屈原赋》,痛悼屈子的被谗放逐以至殒身,并以“鸾凤伏窜”、“鸱枭翱翔”等多种譬喻,对屈子所处的是非颠倒、阴阳易位的恶劣环境表示极大的愤概,既吊屈原,亦伤自己,“辞清而理哀”,成为吊文的“首出之作”,影响后世。

次推枚乘,一篇《七发》,批评宫廷贵族腐朽的生活方式,告诫膏粱子弟不要纵欲戕生,同时也希望统治者亲近贤士,多多听取治理天下的“要言妙道”以励精图治,展示了汉初文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此作可为新体赋的第一篇,标志着汉赋这一新的文学体制的正式形成。后又《文心雕龙·杂文》称道曰:“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再推司马相如,以“繁类以成艳”的《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等名篇而冠盖京华,成为武皇帝时大赋的代表。他的赋描写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大汉皇朝的繁荣以及其气魄和声势。其文风,亦成为之后扬雄、张衡、左思等赋家模仿的典范。后世有周树人评曰:“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

后有东方朔以《答客难》,司马迁以《悲士不遇赋》,王褒以《洞箫赋》,扬雄以《长杨赋》、《解嘲》、《酒箴》,无数名家将汉赋推向百花齐放的顶峰。尤其是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的扬雄,“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无为,少嗜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更是树立了大赋巨匠的文人风骨。最是让人崇敬的是,当整个大汉文人尚在倾心吟哦这些巨赋的时候,还是扬雄,居然开始清醒地对汉赋进行反思:辞赋乃“童子雕虫篆刻”,无益于规谏劝,故“壮夫不为也”;“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指出汉赋的艺术特点是“丽”,但也批评了它“极靡之辞,闳侈巨衍”的弊病,为赋的发展以及新文体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说到汉文化,注定少不了登攀两千年后依旧难以超越的《史记》,我以及我生前生后的文人政客,就是在《史记》的感性中定格英雄的形象,在《史记》的人性中剖析人格的两面,在《史记》的理性中寻觅兴亡的规律。

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许多古籍付诸一炬相成鲜明对照的是,武皇帝倡导集古籍、兴文史。汉初,虽不断发现密藏的经书,但乏专人搜集,缺本仍多。武皇帝非常重视搜集古籍,整理了许多因暴秦而几乎失传的各种经、史、文学。他又设官署,派人到各地采集民歌,整理谱曲成乐府诗,传颂后世。在这种尚文重史的气氛下,继承父职的太史公司马迁才可历寒暑十八载,参考《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众多典籍以及档案、民间古文书籍,并亲自采访,实地调查,精心筛选,写成了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的首部纪传体史著《史记》。后世人赞曰:“千古之绝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是《史记》,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正是《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华夏近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内容广博、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名著。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史记》不仅是古代中国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亦可以说是世界古代史学史的最辉煌成就。通史家风,一直影响泽被后世。

正是史记,开创了史学家秉笔直书的传统。《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是太史公心目中的英雄,因此,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太史公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都予以充分肯定。正因为太史公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反对天命说,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留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太史公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太史公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本人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正是《史记》,开创了史学家以其迥异后世的平民立场展示自身人格魅力的典范。在《史记》里:历史不再仅仅是王侯的发家史、光荣史、太平史,自以为功高盖世的帝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和懦弱的一面;虽然有着种种的过失和缺点并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楚霸王,因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故列《本纪》;一介布衣陈胜曾经在田间耕作,既是不折不扣的庄稼汉,也是满怀鸿鹄之志的豪杰,正是他第一个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故成世家;尽管正统文人对浪迹江湖的行径嗤之以鼻于不顾,却对荆轲、唐雎等四海漂泊的游侠们和快意恩仇的游侠精神赞誉有加、不胜神往,遂为《列传》……《史记》就是这样以平民的立场、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情感看历史、写历史、评说历史,从而第一次给历史以真实可亲的面目,第一次给那些值得尊敬的灵魂们以尊严。《史记》中所透出的民间精神,以及太史公为完成《史记》而甘愿遭受腐刑的执着精神,再现在后世文人忧国忧民的不朽诗作中,一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力量源泉。

正是《史记》,开创并奠定了史学的独立地位。我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自从太史公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后世荀勖才应时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当归于太史公和他的《史记》。

正是《史记》,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太史公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太史公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后世人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太史公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世人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使《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仅就文学而言,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史记》较希腊的“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所著《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具有世界意义。

说到汉文化,注定少不了历经两千年后依旧栩栩如生的汉艺,我以及我辈所钟爱的神圣国度,就是在汉艺的奔放中凸显了大国人民的强烈自豪感,在汉艺的简率中塑造了大国人民的广袤宇宙情,在汉艺的灵动中培育了大国人民的旺盛创造力。

汉艺明珠中,有气吞八荒的建筑。高祖建国甫定,旋即开始大规模的营造,宫殿的巨大体量,不仅是物质空间的营造,更是精神气度的营构。汉打破周代择中建国的制度和先建城郭的常例,将未央宫建于龙首原北麓高地的夯土高台上,形成居高临下的气势和立体的城市布局;长安城郭建于未央宫后,南北折作斗形,因此被称作“斗”城,既充分利用自然形势又“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以正位,仿大紫之圆方”,象德、四灵、四季、五方、五色,俱在建筑的形制中。后世学者考证,“汉长安城内宫苑是明清紫禁城的二十余倍”。更有历经两千年风雨依旧高耸屹立的汉阙、汉碑,成为汉代的标志牌,并留下“天下汉碑半济宁”的佳话。

汉艺明珠中,有深沉雄大的雕刻。故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集中体现了汉代石刻古拙沉雄的时代风貌:墓形仿祁连山,石人、石兽散布山上,它没有帝王陵墓神道石刻严格对称带来的肃穆威严,而是充分驰骋想象,因石造型,略施雕镂,让巨石本身野性的冲击力量、固有的体量感和力度得以保留和强化,从而焕发出大汉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时代精神。汉玉简练概括而骨力内藏被后世称为“汉八刀”,其代表为碧玉马头、碧玉铺首、玉辟邪、玉仙人奔马等,更有极度奢靡的中山靖王墓的金缕玉衣,集中体现了汉人的“比德”思想和谶纬意识。

汉艺明珠中,有风格迥异的陶俑。后世陕西出土的跽坐女俑、拂袖舞女俑和四川出土的打鼓俳优俑、歌俑,最为杰出。汉人凭借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了对象内在的神采气韵,愈不事细节修饰,愈突出神采气势,愈抓住了对象整体的精神,于是外朴内美、神采勃发。汉俑的美,是简约概括的美,是天真烂漫的美。

汉艺明珠中,有囊括四海的乐舞。武皇帝倡导礼乐,重建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采集全国各地民歌民乐。乐府音乐亦雅亦俗,并在相和歌基础上产生了艺术性很高的与舞蹈、伴奏结合的相和大曲与纯器乐合奏的但曲,至今流传后世的汉乐有《广陵散》、《胡笳十八拍》、《蔡氏五弄》等。汉之著名的表演舞有般鼓舞、长袖舞,而“长袖善舞”成为汉舞的代名词。与乐舞相伴而生的还有编钟、编磐、琴瑟等乐器,操琴鼓瑟更是成为士大夫的必备功课。

汉艺明珠中,有纷繁热烈的百戏。百戏泛指角抵、杂技、幻术、俳优、说唱和民间乐舞等民间表演技艺,又称“角抵戏”,它以继承性、包容性和创造性区别于祭祀的雅乐和宴娱的燕乐。汉之百戏,如以歌舞为主的《总会仙唱》和以角抵表演为主的《东海黄公》,已有简单的情节表演。《总会仙唱》表现了“神人以和”以及人的乐观自信;而《东海黄公》则表现了人面对自然规律的无奈,反映汉人的忧生意识即主体生命意识正在觉醒。总之,汉之乐舞,融先秦雅乐与楚声、秦声、汉代新声于一体,内容纷繁,想象奇丽,场面惊险,有声有色。

汉艺明珠中,有天人并写的书画。汉时家国一体,忠孝两通,孝廉制度盛行,其墓室、享堂、石阙的砖石构件上雕刻、模印了画面,故称作“画像砖石”,这些以简练、质朴、古拙、生动为特质的画像砖石,抓住了对象整体内的精神,忽略表面细节的刻画,不华丽则单纯,无琐碎便洗练,单纯而不单调,洗练而不空泛,深厚绝无孱弱,生动绝无凝滞,集中体现了汉艺术深沉雄大、古拙天真的时代风貌。武皇帝时设黄门,征画工备诏,成为后世宫廷画院的滥觞;黄门画工以为未央宫麒麟阁、甘泉宫、明光殿等绘制了大量政治教化内容的壁画,以致汉宫有“画室”、“画堂”之誉,这些飞扬率真的壁画,以飞扬的动势、简练的形象、流动的旋律,愈不经意,愈见率真,后世留存汉画像石在数量和质量上以山东为最,故有“济宁汉画甲天下”之说。后世马王堆1号出土的帛画,天上、人间、地下相连,历史、现实、幻想交织,丹青富丽,被赞曰:“甚长——时空包罗万象;甚幻——想象奔放自由;甚丽——色彩绚丽斑斓;甚明——无顾忌地驰骋神话世界;凭心而言,不遵规矩——任其自然,无视儒家礼法和法家功利观的约束”。

汉艺明珠中,有匠心独运的实用品。汉代造物图案的高妙之处,不在于写实,而在于无始无终的游走韵律和强烈律动所传达的生命感受。汉代漆器除前代彩绘、针刻等装饰工艺外,又以镶嵌金银扣甚至金银文画等工艺装饰,作为实用器,腹部膨胀点较商周圆鼎上移,美感亲切圆润,突出地显示汉人的实用观。汉代丝织品如纨、绮、缣、绸、素、练、绫、绢、缟、罗、锦、纱等,难以列数,后世见于马王堆的素纱禅衣和泥金银印花衫,精美雅丽,不可言状,织物上织入“无亟”、“万年益寿”、“长乐光明”、“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寿宜子孙”、“万世如意”等字样,反映了汉人在谶纬思想影响下祝颂吉祥的社会意识。汉代青铜器彻底消退了礼器意义,从祭祀神灵转向了现实关怀,从体量巨大转向尺度宜人,从重大的政治主题走向了凡人情趣,素器和装饰奇巧之器并存,既有质朴灵气如古诗的长信宫灯、朱雀灯、错金银牛形铜灯,又有错彩镂金如大赋的错金银铜车张杖、错金博山炉,更有深蕴科学原理的浑天仪、地动仪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马踏飞燕,均达到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统一,使汉铜成为夕阳返照般的光辉。

汉文化囊括天上、人间、地下,包容过去、现在、未来,古今一体,时空合一,铺彩摛文,目不暇接,是汉人包举宇内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有《汉书.艺文志》云:“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我想,借用到这里,既是对气势恢弘的汉赋的题解,也是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注释。

本文已被编辑[chen红叶]于2007-7-30 23:47:19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玉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chen红叶点评:

汉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文者的笔下显示出它深层的另面;
汉代在历史上可算是数尽了辉煌。

文章评论共[1]个
看不透红尘的暴雨魂-评论

好,我又学到东西了!我看《二十四史》时,根本就没了解到这么丰富的汉文化,又给我上了一课!佩服!
  【玉宇 回复】:客气了,但愿没有浪费你的宝贵时间。 [2007-8-6 8:34:14]
  【看不透红尘的暴雨魂 回复】:学习文化对时间来说,永远不是浪费。 [2007-8-6 19:37:54]at:2007年08月05日 晚上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