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今昔非比拙拙

发表于-2007年08月04日 下午5:17评论-1条

三十年前,小李是某乡中学校长,小王在小李的手下,做教导主任。

小王性格耿直,除了默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其他的什么都不擅长,从不会向领导多说两句好话。校长小李也从来不用正眼看小王,背地里经常说,就小王那蔫样儿,成不了大的气候。还给小王起了绰号:“老蔫。”甚至有的学生都知道他们的教导主任外号叫“老蔫”。

小王知道小李这个人和上面的关系很铁,不敢得罪。凡事小王都对小李又请示又报告的,即使这样,校长也会对他有意见。那一年中考的时候,县里师范院校给每个乡中学一个考师范的定向指标,当时学生家庭条件都不好,都想上师范院校,以减轻家庭负担,可又不能随便报名,学校具有决定权。就在报志愿前夕,初三班的张明(小李的小舅子)报上了师范院校,学校却不允许成绩最好的刘一刚报考师范。这时候刘一刚去找校长评理,校长见刘一刚的态度生硬,就硬说是小王怂恿的,说教师队伍中有人吃里扒外,还骂骂咧咧地不停。原因是刘一刚是小王的邻居,并且两家关系相当不错。弄得小王哭笑不得,哪儿有这样当领导的,自己营私舞弊不说,还要牵扯到旁人。一想到校长素日那趾高气扬的神态,小王就想不和他一般见识。这事儿过后,校长也更不把小王放在眼里,因为校长指桑骂槐他也不敢作声。

那一年冬天,小王二儿子同学的一本字典丢了,在班内调查,有人怀疑是小王二儿子拿了,那天班主任不在家,代课老师把这件事报告给校长。看着小王那二儿子,鼻涕经常流得老长,衣裤邋遢,小李找到小王二话没说,以他儿子成绩不好,又拿了同学字典为由,要开除小王的二儿子。骂他是“不争气的东西。”情急之下,小王向小李叫号,我家里虽然穷,但我儿子绝对不会去拿别人的东西。我相信我的儿子。同时要求你必须澄清事实。”

后来在班主任的调查下,同学的字典真的不是小王的二儿子拿的。

回到家里,小王的二儿子流着泪说,爸,只有你最理解我,我真的没有拿别人的字典。”

“你知道同学和校长为什么都肯定你拿了字典吗?因为咱穷,可是我知道,我的儿子志不短!别人把咱看扁了,咱要把自己看圆。自己要瞧得起自己!”

在学校里敢和校长叫号的人不多,可是小王却不是为工作而是为自己的孩子和他叫号了!从此以后,校长对小王更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一次,上面要调小王到别的乡中学当校长,小李却说“调到别的学校当主任还差不多,在我们这里,只有他素质极差,爱占公家公家便宜,爱搬弄是非,责任心不强……在我们这里简直是一条鱼腥了一锅汤,建议上面考虑一下尽快把他调走!

在一次教师队伍大调动中,小王被调到离家40里外的一个乡中学,仍任教导主任。在教导主任位置上一干又是6年。

自从那次校长要开除小王的儿子后,小王的儿子知道努力学习了,从各个方面都有很大进步。顺利地读完小学,读完中学和高中,顺利考入了大学,后来在工作岗位上又表现特别突出,每年都出国一两次。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李成了老李,小王成了老王。

老李见到老王是在多年前的同事---------------老周的生日会上见到的。

老李还是对老王耿耿于怀,坐在那里,弓着背,整个身躯像要被这把大椅子吞噬掉,慢吞吞地把手伸出来,象征性地与老王握了握手。老李想,当年就看你没多大出息,哼,现在又跑我面前来了?

老李对老王说:“多年不见,脸怎么了?浮肿了?”

“没有,上周儿子刚带我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健康着呢。儿子把保健食品不停地往家运。哈哈,算是老年发福了吧。”老王听了吐了一个大大的烟圈,腮帮子鼓得就像乐队吹号的。

“哟,听说你进了省城,这次专程回来给咱周大哥过生日。”

“是啊,现在经常想起咱周大哥啊。”

“行啊,不管怎么说,进省城了。即使在那里拣垃圾也是大城市人嘛。在那里住,是租房吧?房子租金可真贵呀?”

“现在也不用我去拣垃圾,整天不是看看电视,就是扭扭秧歌。住的是儿子买的楼房。我也不知道别人租楼房要多少钱?老王淡淡地说。

“哎呀,多大呀?60平还是70平呢?大的也住不起。”

“只是俺老两口,也没想住太大。儿子当时要弄大的,强说着,弄了个小的,160平,先住着,明年儿子回到省城工作,再弄套大的。”

老王使劲地吸了一口烟,这次腮帮子瘪瘪的,“啊,按揭吧?几十年啊?住房贷款利率可高啊。”

“没有按揭,儿子出钱买的。我也不知道住房利率现在是多少了。”

“那是你儿子托人借的吧?”

“没有,儿子在外面发展得好,3年功夫,就把买房子的钱赚足了。他告诉我们老两口只享清福就行。别的不用操心。” 这么多年了,自己还是住三间土房,有一年多,也没往墙壁上抹一层泥了。没想到老王的二儿子当年冬天鼻涕流老长,今天竟然有那么大的出息,这倒是令老李怎么也想不到。老李手里的烟还有一大截没有吸完,可是他却把烟用力地摁在烟灰缸里,摁了又摁,好像生怕这烟头会引起火灾一样。然后丢进烟灰缸里。

“那160平的楼房卫生可真够你们打扫的啦。”

老王说,儿子为我们找了保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全做了。

周围出奇地静,忽然传来优美的歌声,老王从腰里拿出手机,“啊,好,到了到了,放心吧。”老王的手机是一部崭新的呢,至少得3000-4000元。大家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老王的一举一动,小乡镇好久没从省城来像样的客人了。

正在这时候,老李的手机不合时宜“吱啦啦,吱啦啦。。。。。。”地响了起来,老李这部破旧手机是用两层透明胶绑上的,真是添乱,他怎么还响起来了?老李涨得满脸通红。对着手机“喂喂,找谁?什么?张二?打错了。”老李忿忿地把手机揣进衣袋里。

老李站身起来,拍拍老王的肩膀说,“哥们,我是心服口服了,没想到你的晚年真是比我强多了。今昔非比呀。”

“当年多亏你要开除俺那二小子,要不他咋有那大能耐呢?”

这时候老李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好,幸亏这时候老周的女儿端了一大盘西瓜,热情地招呼大家,吃西瓜吃西瓜,老李顺势拿了一大块西瓜,溜到门外凉快去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拙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玉笛洛城点评:

人生,起落都是常态。
简单的故事,深邃的哲理。

文章评论共[1]个
似水若尘-评论

极具讽刺的文字,妙,不过也很悲哀!at:2007年08月04日 晚上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