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余华,我一直有着这样的偏见,那就是他的作品假的东西太多。他无视人物,随意宰割;无视生活,喜好暴力;无视情节,断章取义。他的思想使他深刻,在当代一枝独秀,无人能与之匹敌。但当他把思想转化为文字,尤其是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的时候,便显得力不从心。他只懂得发掘人性,不懂得表达方式。小说不是哲理说教,不是理性思辨,更不是生搬硬套。余华的小说,字里行间充斥着概念化的痕迹。在这方面,余华不是唯一的钻营者。苏童的《米》,比之余华更是将生存欲望与生活苦难写成了生硬的雕塑。当代中国的一批作家,沉溺于技巧,陷足于理性,不知道小说的核心是什么。小说表达的是作家的心灵,重在表达人性中的真善美,但并不排斥丑恶。看看中外文学作品中的那些不朽形象吧,哪一个不是因为心灵刻画的成功才被人们所接受呢?美好的心灵在邪恶的时代所发出的抗争,才是最具有冲击力的声音。高尔基的“母亲”,小仲马的“茶花女”,莫泊桑的“羊脂球”,王实甫的“崔莺莺”,曹雪芹的“林黛玉”,鲁迅的“祥林嫂”,老村的“哑哑”,无一例外是这样的形象。如果说中国当代小说缺少了什么,那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是美好的人物形象。即便是悲剧,那也正土鲁迅先生所说的,是要将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如果一部作品缺少了美好的东西,那么,作者想要把他写得很残酷很深刻,那充其量也只是在解剖一具死尸。除了恶心与腐臭,什么都没有。在这方面,余华把“功夫”做到家了。只要看其《现实一种》,便会明白,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一个五口之家,发生了怎样的连环杀害,而且作者还说杀人者有多么地快意,很难令人信服。《死亡叙述》中的司机“我”为什么要杀人,连作者自己都没有搞清楚。到最后自己被杀,可以说是一种变态心理在作怪。《活着》中的一家人,一个接一个地死亡,让孤苦伶仃的福贵老汉一人独自活着默默地承受这生活的苦难,余华很聪明地雪藏了自己煽情的笔墨,赚得了读者一大把眼泪。戏剧化的故事,明显有编造之虞。有自然死亡,有战争死亡,有疾病死亡,有抽血死亡,有难产死亡,有工伤死亡……把这么多的苦难加在一个人的身上,不是作秀才怪。生活哪有这么巧合的东西?尤其是后半部分,让人明显感觉到是在做戏。这样的内容,一个短篇足以表达。不就是要表达活着所承受的苦难之重吗?看看本人的《俺向往幸福》就知道什么叫做文学的集中了。本人文笔浅陋,写得不好。但我敢说,我的这种写法绝对值得余华参考。虽然文学允许适度地集中和夸张,但过犹不及。孔老祖师爷的话,很在理。
至于《许三观卖血记》,还可以。我本人认为这是余华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小说之一。余华用他善于投机的创作,欺骗了整日被苦难所缠绕的国民,把余华的小说当作《圣经》来读,把余华当作神来崇拜。功成名就之后的余华,开始堕落,抑或江郎才尽,十年之内东游西荡不务正业,只是偶尔《读书》和《收获》杂志上的书评还向人们表明,这个叫做余华的作家还活着。这个家伙自己的创作态度真是严谨,严谨到了对自己苛刻的地步。于是,人们翘首期盼,纷纷猜测,余华的下一本书又会是什么样子,又会掀起多大的浪潮。终于,结果出来了。“闭关修炼”的余华带着他的《兄弟》向读者见面了。媒体纷纷用“十年磨一剑”来为余华,来为《兄弟》炒作。我向来对余华的作品就没有多么大的兴趣,但当时的形势似乎是到了“开卷不谈余《兄弟》,读尽诗书也枉然”的地步。于是,在地摊上买了本盗版的《兄弟》,看看再说。或许,这次余华真出大作品了也未可知。要真是好书的话,再节衣缩食买正版。武侠小说里的大侠在闭关十年之后的修行往往都会有令人瞠目结舌的提高,有的报了血海深仇,有的统一了江湖。当时大家都在谈余华,都在看《兄弟》,似乎余华真的成了文坛的旗帜。作为一个游手好闲的文学爱好者,一个无名小卒,我不能不向领袖看齐。只是看完之后令我大跌眼镜,真后悔逃了一天的课的代价来读《兄弟》是否值得。当时的感觉,就如同上了当,如同被诱奸了的小姑娘。《兄弟》的思想,我是一眼就看出来了。上卷写文革,下卷写现在。将两个时代进行对比,不难看出作者的批判态度。只是其中的叙述语言,拖沓得令人反感。满纸的排比句,就是其所谓的“正面强攻”的叙事手法。整部《兄弟》,勉强靠排比句连贯了起来。没有了这些排比句,我都怀疑余华能否写得下去。其中有的人物的对话,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少年的李光头,张口闭口就是文言词语,诸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岂是一个几岁的孩子能讲出的话。而且其中的有些情节也流于荒诞。“我们刘镇”的人们都争着要知道林红屁股的秘密,那时林红和李光头差不多是一样大的屁孩。李光头经常抱着电线杆,凳子解决少年的“性欲”。真是岂有此理?
当时就有人批评说,如果《兄弟》是我写的,肯定发表不了。
依我看,这话说对了。
以上所谈的,只不过是一个有良心读者的肺腑之言。我他妈的算个什么东西,这点狗屁评论肯定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类似的问题不只出现在余华一个作家的身上。中国文学想要走向诺贝尔,这些问题一定要得到纠正。在这个偏执的时代,流行偏执的文学。《兄弟》的畅销,可以说是余华在卖自己的名气,可以说是读者没有眼光,也可以说是商业炒作的成功。只是,偏执的文学永远也登不上大雅之堂,就如同余华永远也比不上鲁迅一样。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7-8-4 23:28:2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梁一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