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论朱安、许广平与鲁迅弈离指归

发表于-2007年08月12日 中午1:48评论-5条

笔者作此文绝非否认鲁迅在文学上的攻击,相反,鲁迅一直是笔者非常尊敬的文学家,此文只是对鲁迅的爱情的一点点看法,绝对没有人格对鲁迅进行人身攻击的意思,绝对没有,真的没有……

——鉴于鲁迅读者甚多而给自己买的一份保险

首先,不可否认,鲁迅是一位空前绝后的文学巨匠,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他的名字如今已过了一个世纪,但震撼力丝毫未减。

亦不否认,许广平女士与鲁迅的结合是非常完美的。鲁迅生前,许广平在鲁迅身边,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照料,而且,在那个到处充斥着白色恐怖的年代,两人相濡以沫,其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是任何辞藻无法形容的。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鲁迅与许广平的结合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人们就将朱安摆在了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

朱安自始至终都在扮演一个尴尬的角色。

朱安的这个角色似乎很适合漂亮女子,比如苏小小,比如林黛玉……但朱安,抱歉地说,长得不是不好看,而是——很难看。从朱安年轻是的照片来看,她的脸很长,前额宽大,鼻子扁扁得塌在脸上,嘴唇薄而嘴角阔,而且看起来十分苍老。容貌难看不说,她又是一个不涉世事的封闭型的文盲——人们很难想象,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的鲁迅,竟会有一位比他还大两岁的“老娘子”。

当然,不可能是自主婚姻,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鲁迅母亲订的亲。1906年,鲁迅母亲写信给鲁迅,称自己有病,要他回家探望。鲁迅匆匆忙忙赶到家里,才知道是母亲要他结婚。鲁迅母亲年轻时家境衰落,吃了不少苦,因此鲁迅一直很敬爱母亲,他不愿拂母亲的意,让母亲不快。而且,鲁迅那时已加入光复会,常年在外,有个媳妇在母亲身边,也可减少两头的牵挂。于是鲁迅就答应了这桩婚事。可是婚后第二天,他就住进了书房,亲友们来贺喜,他就说:“是我娘要娶媳妇。”这个本身就畸形的婚姻,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自1925年8月8日,北师大校长杨荫榆将许广平等15名学生驱逐出校后,许广平就住进了鲁迅西三条胡同的家里,。在鲁迅家里,许广平想的很多的是朱安与鲁迅的关系。在倪墨炎和陈九英合作的《鲁迅与许广平》中,曾提到过许广平对这桩婚姻的看法:“他(鲁迅)没有最起码的家庭生活。他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爱情。他曾写道要从解放自己的孩子做起,‘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的光明的地方去,伺候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如果他自己没有如此的现实生活,他是写不出这样深刻而又感人的文字的!他为什么只想到自己呢?为什么没有想到,他有权利爱,他有权利得到爱呢!”似乎鲁迅和朱安结婚,是一种“自我牺牲”的表现,是朱安让鲁迅“自我牺牲”的。这让我想起一为先哲的话:“爱情可以让女人自私。”许广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私的,她为什么不想一想,朱安,也“有权利爱”,也“有权利得到爱”!

我不知道,许广平向鲁迅表白,究竟是处于什么样的动机,也许,是为了让自己得到爱吧。是啊,许广平赢了,她成了鲁迅夫人,红颜知己,从此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但是,许广平是踩在朱安的肩膀上赢的!她和鲁迅花前月下时,朱安正一个人活在角落里。可是在外人眼里,是许广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使得“鲁迅在跟许广平共同生活的十年中,在写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竟超过了以前的20年”(周海婴语)。荷,许广平是多么伟大呀。

1929年9月27日,许广平生下儿子周海婴。鲁迅将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许广平为此感动不已,她曾这样写道:“女人除了在进行恋爱的时候享受异性的体贴、温存之外,到了做母亲,如果是合理的丈夫,看到自己的爱人为生产所受到的磨难,没有不加倍同情、爱惜的。这时候的体贴、温存,也是女人最幸福的生活的再现。”很感人,许广平得到了自己作为女人应有的一切。可她作为女人,应该也能了解朱安的心情,朱安有血有肉,有七情有六欲,她作为女人何尝不渴望“享受异性的体贴、温存”?许广平在面对萧红是懂得牢牢掌握自己的这个权利,却为什么要剥夺一个无财无才也无貌的普通女子的这个权利呢?不要说什么朱安与鲁迅之间已无希望之类的理由,那会让我觉得许广平是在充分利用鲁迅的剩余价值。

在朱安、许广平与鲁迅的畸形三角婚姻中,我认为,鲁迅不是一个合理的丈夫。既然答应了与朱安的这桩婚事,就应该尽一个丈夫的责任,好好地爱自己的妻子,拒绝许广平的表白;要么,就在结婚前干干脆脆地拒绝掉这桩婚事,向母亲说明。可是,享誉文坛的鲁迅是怎么做的?结婚的当晚,鲁迅在藤椅上抽了一夜的烟;第二天,独自睡进了书房;第三天出走,把朱安晾在一边到日本去了。他出走后,朱安在新房中独自做着各种猜测,眼泪不停地流着,她不知所措,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实上,她没有任何过错。从日本回来,鲁迅不到万不得已,从不到朱安的房里去,在什么地方碰到了也是行同陌路。鲁迅曾反复强调朱安无错,可他从没能平等地对待过她!朱安也是个女人啊,她未尝不想她的丈夫能多爱他一点,最起码,能和她谈谈心!鲁迅这样做,简直残忍到了极点!鲁迅和许广平结合,世人用了一大堆褒扬之词,“义无返顾”、“美好的”、“高尚的”……可笑的是,鲁迅在与许广平结婚前还说什么如果和朱安离婚无异于宣判她死刑,与许广平结婚后倒成了“义无返顾”地,“冲破舆论压力”与许广平结婚。呵呵,鲁迅不愧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啊。

朱安,仅仅是鲁迅身后被遗忘的一个女人,她无论如何,都处于被动地位。可是,我可以肯定地说,她爱鲁迅,超过许广平的爱,远远超过,而且爱得无怨无悔。

单纯的朱安,只是一味单纯地爱着自己丈夫,更单纯地做着一个善良、无私的女人。

朱安不懂鲁迅,鲁迅不爱朱安。朱安的内心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她从不怨恨许广平,甚至,将许广平看作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鲁迅逝世当月,朱安就邀请他们搬去北平与其同住。她说:“许妹及海婴为堂上所钟爱,倘肯朝夕随侍,可上慰慈怀,亦即下安逝者……”她“当扫住相迓,决不能使稍有委曲(屈)”,还愿“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养遗孤”……朱安不但将他们母子的住房都做了安排,甚至还说“倘许妹尚有踌躇,尽请提出条件”。她对许广平母子二人的体贴,周海婴多年之后提起仍感怀不已。

对于周海婴,朱安更表现出慈母般的关怀。海婴十五六岁时,朱安开始直接给他写信,一次在信中提出:“你同你的母亲有没有最近的相片,给我寄一张来,我是很想你们的。”直至病危临终前,她还念念不忘他们母子俩。从心里她是把海婴当作了自己的香火继承人。她爱自己的丈夫,她将丈夫的亲人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我想,朱安对鲁迅的爱,也许是世间最深沉的爱了,朱安的爱,无私、无畏、无怨、无悔,鲁迅背叛了朱安,可朱安默默地忍受了一切,又默默地忍受了一切,又默默为鲁迅做了一切。1936年鲁迅去世后,朱安的生活费用主要由许广平和周作人负担,但朱安很快就开始拒绝周作人的钱,因为她知道鲁迅与周作人合不来。那时社 会 动 荡,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非常艰难。朱安的生活状况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不收,她宁愿吃苦,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次,有个报馆提出,赠给朱安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出鲁迅的遗作,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拒绝交出鲁迅任何遗作。此类的是事不是一件两件,但她都一一谢绝。她说自己的生活“虽感竭蹶,为顾念汝父名誉”、“顾宁自苦,不愿苟取”……朱安无疑是个有原则有骨气的女人,她活得坦坦荡荡。也正是由于朱安的小心看管,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保存。这些,无不源自于朱安对鲁迅的爱!

朱安,一个宽容、善良、坦荡的女子,41年的婚姻竟如同荒漠,孤独地来来去去,连去世时,也没有一个人陪伴,她临死前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见过海婴一面,唯一的愿望是葬在鲁迅旁边。

如此,如此一个无助的落寞女子,就这样地被鲁迅扔在角落里还被假惺惺地告知角落里暖和。

鲁迅与朱安的结合是错误的,鲁迅认为自己是受害者,于是给自己理由,又错了下去,许广平为鲁迅委屈,就和鲁迅一起错。岂料,这样错下去,就造就了一代文学巨匠,造就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情故事。于是,“谎言说了一百遍就成了真话”,鲁迅与许广平都作对了,都成了顺理成章,而错误,就推给了那个时代,那吃人的封建礼教,推得义正词严。鲁迅,由此看来,他也是一个不知道负责任的普通人,为此我感到瘟臭、痛惋而且呕吐。

突然想到了张爱玲的红玫瑰百玫瑰的经典比喻,从某种意义上讲,鲁迅真的很像振保,不过,振保后来做了好人,鲁迅呢?理所当然地弃白米饭蚊子血而去,拥明月光朱砂痣入怀,然后又举出文学家民主战士的牌子,对外宣传自己的感情多高尚多伟大,恨不得用马克思恩格斯作比喻了。

只有朱安,蜷缩在历史的角落里面,用一个落寞女子的眼光看鲁迅,看许广平,看世人,看世态炎凉,看沧海桑田,也看自己。历史本身不会评价,舆论却可以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世人眼里,朱安是什么/也许,只是鲁迅与许广平爱情之路之路上的一块绊脚石,至多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朱安本身无错,可世人早已把她定性为一个丑角,究竟,谁之过?

附:新概念获奖作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弈离指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咖啡茶1234点评:

爱情本没有对错,而在于一种选择。
也许广平更适合鲁迅,
也许朱安作出了爱的牺牲,
爱的含义实在是太多了,
或许旁观者无法走进别人的心灵,
于是就有了这篇富有想象的文章!

文章评论共[5]个
一抹缠绵-评论

假如,鲁迅一边做忠实负责任的丈夫,一边有自己爱恋,那又会是怎样?
假如,鲁迅守着并不爱的妻子过了一生,尽到了所有的责任,是不是他就会让人觉得更伟大?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所有伟大的人都有他自己的情感,依着自己的情感走了一路,鲁迅反而让人觉得真实,比起有了希望而又失望的人,朱安从头至尾的知道不被爱,日子怎样都会过,知道后的日子则是没有纠缠的明净,只能说,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心,为自己的心而活了一世的人,是不孤单的。
at:2007年08月12日 晚上7:30

令琪清-评论

读了很感人!而且,想起这三人,我就会想起胡适和江东秀……at:2007年08月13日 上午11:07

绯衣-评论

楼上说得不错。
我也赞同。
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心活了一世,计较的不是世俗的礼仪。
如果非要说鲁迅,那么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结合,也是类似。at:2007年08月13日 下午4:07

陈三界-评论

爱情伟大
伟大不过爱情
  【弈离指归(魏云) 回复】:hehe   [2007-10-5 20:18:20]at:2007年10月05日 晚上8:10

敏敏forever-评论

我该如何与你比?你那么厉害at:2007年10月29日 中午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