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刻在村庄上的名字水妖的绿发

发表于-2007年08月22日 晚上7:24评论-5条

知道张绍松这个人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但也仅限于认识而已,平时没什么交往,因而对其人其事并没留下什么印象,真正对他有所了解是源于2006秋天我对他的一次采访。听说张绍松在他的家乡张家湾捐资修建了一条公路和一座桥,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普通人,能够独力修路,是不太让人信得过的一件事,我既然接到报道他的任务,就必须得去落实一下。

我跟张绍松在一个天高云淡的秋日开车前往张家湾考察。从他口中我得知那是一个位于湖南芷江、麻阳和铜仁万山交界处的边远山区,那里有一座不出名的山叫红塘坳,红塘坳中半山腰上,浓荫遮蔽之处隐藏着几幢木房,那就是张家湾。跟张家界和梵净山一样,那里也是武陵山的一部分,但它远没有前二者那样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当张家界已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已经成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时,它还默默地封闭在距离铜仁市四、五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红塘坑虽然盛产木材和木炭,山间结满了板栗、猕猴桃和枇杷等果实,长满了蘑菇、蕨苔、折耳根等菜蔬和桐子、茶树等经济作物,却不能给村里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横在村民们致富之路上的是交通问题。那里根本没有道路,山民们要上街一趟,只能肩挑手提,翻山越岭,涉水过河,走上数十里山路,到瓦屋乡搭乘中巴抵达铜仁。如此往返一趟就得花去整整一天的时间,因而地虽有所产,山虽有所出,靠山吃山却是一句空话,当地农民仍然日复一日地循环着先辈的贫穷生活。

我一向对山区农民的贫困问题比较关心,也对那些真正为穷人作出救助的人们充满敬意。可惜的是,这样的人现在很少,多数都是在作秀,捞个名声罢了。如果这个与我同行的人真是这样的人,我是不会吝啬我的笔墨的。

一路上不断有人向张绍松打招呼,往往别人认识他,他却不认得人家,看起来那些人对他非常尊重,我看得出来,这种尊重不仅仅是一个穷人的对一个富人的态度。对于这些人,张绍松不管认不认识,都是一样的热情对待,遇到从城里回来的人,他总是主动邀请他们上车,带他们一程。他说:“乡下人不容易,路远,又不好走,走一趟要花上一天时间。”

张绍松不断向我介绍着他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条件。在我看来,这一路上都还保存着一片片浓密的森林,这在很多地方已经很少见了,要到离城四、五十公里之外的大山中,那还不是浓荫蔽日、钻都钻不进去的原始森林啊?但据他说,由于木料是这里的支柱产业,有很多巨大的古树都已被人砍掉了,为此,他专门定制了“禁止砍伐”的牌子挂在几颗较大的树上,加以特别保护。也真怪,自钉了牌子后,几年来还真就没人去动那几颗树。

张绍松开着他那辆专门用来爬山涉水的三菱汽车一路颠簸着艰难前行。由于没有道路,汽车大部分时间是在谷底乱石丛生的河汊里行驶,这种感觉是非常奇特的,汽车紧闭着车窗在河里奔驰,一路劈波斩浪,溅起丈余高的水花,让人不由想到电视上拍烂了的汽车广告,广告虽烂,真正出现在生活中还是相当壮观的。

沿途有的地方正在修路,这儿半截那儿半截,都是各修各的,并没有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由于沟谷众多,路基往往高出很多,遇到没路的地方,经常会陡然出现一个高达数米、坡度几近垂直的陡坡,汽车便如同抛落石块般栽下河去,这时人虽到了地上,心却悬在了半空,久久掉不下来。

张绍松一路向我介绍着他的车况,车是日本车,花了四十八万元,车身重、底盘高,马力大,在城里开着气派,在乡下开着实用,有吉普的越野功能,但车上所有构件都是软材料,翻山越岭人不吃亏,这点又比吉普强多了。

张绍松的介绍让我感到了兴趣。开着这样的车出没于荒山野岭无疑是一种风景。起初我想他的知名度基本上应该是来自于他的富有吧。据报载,他现在拥有六辆汽车,其中有一辆越野车,一辆小轿车,还有四辆工程车,另外还有一栋六层的楼房。至少在他的家乡,他该算是首屈一指的富翁了。但是这些虽然可以在一个偏远山村构成相当的名气,却不足以形成一种令行禁止的威信。这时在他车上发现的一张光碟让我改变了开始时的粗浅认识。

那是铜仁地区电视台为张绍松拍的一个专题片,报道说他任铜仁市房产局物业管理办公室主任期间,从制度、纪律方面入手,狠抓物业管理,制定一系列计划、措施和实施方案,创办了铜仁市第一条文明示范街,把零乱的花鸟市场集中起来,将街道进行绿化,把所管理的居民楼每一个单元选个楼长,为17个单元制作了17块黑板,相关事宜在黑板上通知。这样,不但方便了经营买卖者,也规范了市场,同时还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仅保安就请了20多个,进行24小时巡逻,协助公安机关抓获违法犯罪分子多名,并进行全日制卫生服务,对社会治安防范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为此而获得了铜仁市精神文明办公室的表彰。

张绍松搞物业管理工作的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却是整个铜仁城区的物业管理工作的先导者,引得其他街道也纷纷效仿,开展了规范的物业管理工作。现在,张绍松身兼三职:铜仁市房产局物业管理办公室主任、2005年任命为铜仁市房屋置换中心主任,2006年10月15日又走马上任为铜仁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在置换中心,他抓出了一套租赁措施和经验,使租赁市场运作得十分红火,为群众租房、购房、房屋置换做了大量工作,得到广大百姓的好评。对于新上任的岗位,他也显得踌躇满志,胸有成竹,一副捋脚捥裤要大干一场的劲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一般人看来应该算是成功人士的人,他的学生时代却是不堪回首的。张绍松从小非常调皮,初中还未毕业就因与人打架被学校开除了,后来转学到湖南尧市中学,在那里他也只念了一年半就因学骑自行车不认真上课被勒令退学了。

那时正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不像现在可以南下广东、东去浙江打工,一个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的少年能干些什么呢?像生长在那里的祖祖辈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半年洋芋半年苕地艰难度日吗?

一个人是不是能成功,不一定要看他的能力有多强。能力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关键还要看机会到来时,他是不是能抓住。包产到户那一年,乡里要每一个村民组抽一个劳力到农机站去劳动。张绍松所在的红塘坑村民组因为原本抽去的那个人受了伤,他就顶替那个人去了农机站。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跳出“农门”,但至少使他开阔了眼界,增大了社会接触面。一年以后,张绍松把农机站的一辆手扶拖拉机以每年100元的租金租来跑起了运输。

开始时,张绍松的致富之路还没有跳出一个山民的想象力,他到百里外的铜仁县拉菜卖,往返一趟要大半天时间。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那样一条山长水阔的烂路,那样一台老牛般的破车,张绍松的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都花在了对付这条路上面了,露宿荒郊自然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跑了一年的运输,虽然没有挣到多少钱,但他的开车技术却被练出来了。(的确,就凭红塘坑的这条烂路,不知要难倒多少老师傅。)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请他到云场坪去拉朱砂矿,从此之后的一年多里,他起早贪黑地帮人拉矿,辛苦之余,他也尝到了运输带来的甜头,这时他开始谋求着鸟枪换炮,要买台带方向盘的车子玩玩了。自从换了台大型拖拉机后,他的境况就大有起色,不但带起了徒弟,还交上了女友。

1984年的机构改革使张绍松成为了拿国家工资的人,从此真正摆脱了躬耕陇亩的命运,也踏上了令他得以大展拳脚的舞台。他先是通过招考进入林业部门搞管理工作,然后又调到瓦屋乡财政所、谢桥乡财政所。张绍松每到一个单位,总是以饱满工作热情超额或提前完成工作任务,因而逐渐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注,任命他为谢桥乡财政所所长。1987年严打期间,因工作需要,组织上把张绍松调到派出所,这身警服他穿就是12年。由于张绍松出色的工作业绩,1998年,上级又把他调到政法委谢桥办事处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上任后,张绍松以他一贯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高效率的工作成果连续三年获得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工作第二名。

2002年,铜仁市的建设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张绍松调到了铜仁市房产局物业管理办公室任主任,从此走上了他成功的顶点,名利如潮滚滚而来。

作为一个国家工作人员,张绍松在他自己的岗位上无疑是非常称职的,为此,他不但多次获得政府的表彰,也时常成为省地级报纸电视等媒体的采访对象。但一般国家公务员的收入也并不是很高,仅凭干好本职工作是难以支撑起他所热心的公益事业的。

张绍松比一般人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敢想敢做,有人说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说他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敢于走在别人的前面挖取第一桶金,这与他小时候顽劣的天性有关。我们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学校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往往吃不开,即使非常能读书的,一般也只能做个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管是干好事或是干坏事,总能够呼风唤雨,游刃有余,仿佛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为他们而设计的程序,没有他们搞不掂的事情。

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张绍松总能够准确把脉。当建筑业兴起时,他马上投资5万元办了个打砂厂,购置了3台打砂机,更改进了打砂工艺,提高了工作效益。随后不久又投资8万多元办了个砖厂,购置26台打砖机,生产水泥标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打工热潮使客运交通瞬间变得捉襟见肘,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提前一周订票。嗅觉灵敏的张绍松立即自筹资金10多万元,又向银行贷款贷款10多万元,加上东拼西凑共集资30多万元,买了三辆中巴车,抢先在铜仁——思南、铜仁——印江、铜仁——石阡线上跑起了个人运输。后来又应大家的要求办了跑广州的包车单,一个月往返四趟。辛苦自然是辛苦的,但那“钱是乎乎的来。”

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但磨砺出张绍松坚毅果敢的性格,也使他得到了丰硕的回报。在各种奖励表彰如雪片般飞来的同时,他的腰包也迅速鼓起来了,并且还带动着全家走上了富裕之路。他的兄弟姐妹们有在部队当营长的,有开车的,有开洗车场的,还有经营电器的。

张绍松是富了。按说,他完全有条件像许多富起来的人那样花天酒地了,但每次看到他总见他穿着普通得简朴的衣服,一点也不像人们所说的“老板”,吃饭也很随意,随便一个路边小店的饭食他也吃得下,有时甚至一天只吃一餐。难道他是个葛朗台似的守财奴吗?

其实张绍松并不是舍不得享受,他实在是太忙了,忙于工作,忙于工程,还忙于各种公益事业,比如给学校捐钱捐物、给受灾户送粮送米、给读不起书的孩子交学费、慰问红军家属等等。这样的事总共有多少次数他已经数不过来了。其中光是给他的母校兰坪小学一次性就捐了5000元。这点点滴滴,积攒起来就是一股浓浓的情意,把他跟家乡父老的荣辱命运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他人在铜仁,仅仅靠着两块牌子就杜绝了乱砍乱伐的现象。我也才明白为什么无论他走到哪里,人们都洋溢着温暖的微笑跟他打招呼,拉家常,那种亲昵不是相识一两天、做一两件事就能建立起来的。

像这样的帮扶带动,对于张绍松来说是如同家常便饭般不值一提的,而且一般也不太容易引起媒体的重视。他的知名度主要来自于他的几个大的动作。

张绍松有几句掏心窝子的话:人得意时不要忘形,对待人要诚心实意,人品一定要正,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了家乡,不要忘了家乡的父老乡亲。由于他自己青少年时的历程非常坎坷而艰辛,使他深深体会到做一个穷人的困窘,也使他能够设身处地地替同样生长在穷山恶水间的家乡父老作想。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把红塘坑全村人都带富起来,让他们彻底摆脱“得一碗菜都卖不出钱”的严峻现实。

他的确是个是个故乡情结很重的人,不仅对自己家人的前途命运十分上心,对同饮一江水的乡亲,他也时时记挂在心,他为家乡的一些人家安装了水管,使他们用上了具有农村特色的“自来水”,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寨子里有人办起了豆腐加工厂,有人到城里做木工,还有人到漾头街上办起了小卖部、小吃部……张绍松的成功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乡亲们的生活开始多元化起来。 

车开过兰坪小学后不久,开始驶上一条乡村公路,虽然还是毛坯,但毕竟是自过瓦屋后少见的经过人工修建的道路,跟先前那种时而上天时而入地的连骨头都抖散了架的感觉有着天壤之别。公路的外边是藤缠雾绕的幽深河谷,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这条路,人们挑着担子在悬崖峭壁上攀行是何等的艰险。从这里开始,山峰越来越陡峭,地形越来越狭窄,前面几十公里虽然都没有真正的道路,毕竟河床宽阔,山势徐缓,惯于爬山涉水的川路车还能在没有道路的地方找出行驶的路线来,到了山高林密的大山腹地,如果没有这条人工修筑的简易公路,车辆完全不可能在原来缠在半山腰上的羊肠小道上奔跑。我不由感叹道:这修过的和没修过的就是不一样。张绍松笑着说:那当然了,这就是我修的那条路。为了修这条路,我先后多次到上面跑项目,最终筹集到十万元资金,于2000年动工修筑,人力全部由当地农民自筹,在修路的过程中,村民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除了吃饭睡觉,他们几乎都在工地上忙碌,毕竟这条路联结起他们世世代代的梦想啊。

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如何,跟它的交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张绍松说,红塘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穷山恶水,那里的山出产有各种果实、菜蔬、中药材、材子、木炭,还有有待开发的煤矿,然而交通不便成了最大的问题,使得那里的人端着金饭碗却只能挨饿。所以修通公路是第一要务,公路修通了,不光是红塘坑,对这条路进去所有的乡镇村寨都具有经济上的战略意义。

走到这条约为四公里有余的路的尽头就到达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红塘坑张家湾。这是一条狭窄的山谷,仰首望去,三面都是高高的山峰,视野一下变得狭隘了,用当地人的土话说是“天只有簸箕大”。山上林木幽深,虽是秋天却也苍翠逼人。这里说是一座村,其实我也没见到几户人家,且多数都隐藏在遮天蔽日的树林之中,透出一种千年不变的陈旧与荒颓。车停在一条小溪边上,右边有一条上山的岔路。溪流上修了一座并不美观然而礅实厚重的水泥拱桥,拱桥连接着同样是水泥筑成并且砌得光滑平整的路,一直延伸到草木葳蕤的山腰间去。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桥这路显然不会是出自于当地村民的构想:整条路上都修了不锈钢的栏杆,桥头还镌刻着本地的方志,镶有松鹤延年的瓷砖,留有绿化带。这样两件明显带有城市迹象的事物出现在这多见树木少见人的山沟里,醒目得不能不让人生疑,莫非这也是张绍松的手笔?莫非这就是传言中的那座桥?

张绍松向我介绍说,这条小溪是山上张家湾以及其它寨子出山的必经之路,别看这条小溪平日里没有多大的水,有鱼有虾,是孩子们的乐园,但它河床太窄,一到黄梅时节,山洪暴发起来就凶猛异常,孩子们上学十分危险。就算在平时,人们也要脱了鞋子才能过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他就投资修建了这座桥,连同通到张家湾的那条水泥路。路与桥的修成,不但给这荒僻的山沟平添了一道风景,更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办事。

我在这条水泥路上来回走着,一边观察四周风景一边体验这种奇特的感觉,这条路的确与来时的路有着天壤之别,一踏上这条路,原本浑身酸痛的骨节仿佛就疲劳尽消。

张绍松还向我谈起他的诸多设想。他想再承包一段家乡的公路,争取早日实现家乡公路路路通,让乡亲父老不再因交通问题而世代受穷;他想在外边的山谷里投资修建一个小水电站,不但可以解决当地的照明,还可以搞小水电代燃料,从而改变当地人世代烧柴的习惯,保护好这片原始森林;他还想办一个矿泉水厂,他说家乡的山泉水水质优良,他已经做好了水质化验等工作,他要让外面的人也喝上家乡没有受到污染的天然泉水,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的就业人员……

在张绍松对他的蓝图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一条宽阔的公路在山间河谷缠绕,像是一条五彩的丝带,把村村寨寨都联结起来,一直通向铜仁市,通向富足的明天。这条丝带联结起来的,不光有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也不光有蜂拥而至的商机,更有人与人之间那割不断的情谊。

我们在村支部会计家吃中饭时,张绍松仍在与主人谈着村里的种种事务,依我这种闲人看来,那些应该是属于各级政府操心的事,但他总把它们当成他自己的事。对于村里的各种政务,几乎事无巨细他都要过问和参与,积极地出谋划策,每户人家的状况都牵动着他的心,这样就使得他已经没有多少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了。我不由得摇了摇头,这个人看来这一生都无法清闲了。

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个人要发财并不难,挣钱的手段越来越趋多样化了,谁都有可能一夜间暴富起来,难的是发了财却不忘本。现在的人多半是极端利己毫不利人,他们想尽办法只是如何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出来,而不是从自己的口袋里往外掏。像张绍松这样每时每刻把乡亲们脱贫致富记挂在心上的人是不多了,他的存在已经不只是个人的事,他仿佛是为了全村人的幸福而存在的,那座大山沟里稀稀落落的小山村的命运,已经跟他个人的命运完全融为了一体。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水妖的绿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好运气点评:

作者的文笔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无缘牵手点评:

作者以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富了不忘本的农村青年汉子的形象。文中所述的这些事,看似很平常,但每一处都显现着主人公“张绍松”的与众不同处:无私、厚怀、博爱,乃至农村青年中少有的远见思维……这些,与其说是小山村发展建设中的幸运,不如说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果多一些如“张绍松”这样的人,我想,农村的自我发展变化之路,肯定更为精彩。

文章评论共[5]个
舒展-评论

沙发!at:2007年08月22日 晚上10:16

寂寞forever-评论

文章适合各个阶层的人读,平实的语言却刻画生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个人会有更多的收获,祝写出更好的文章
问好朋友。
  【水妖的绿发 回复】:呵呵,这是一篇纪实文学,当然要写得细致和全面些。谢谢朋友阅读。 [2007-8-23 0:16:56]at:2007年08月23日 凌晨0:08

赏金蜡笔-评论

宣传报道好人好事的好文章,呵……
问好水妖!
  【水妖的绿发 回复】:呵呵,见笑了。 [2007-8-23 1:19:30]at:2007年08月23日 凌晨0:56

风言-评论

文笔质朴。我也爱看这样的文章。想不到在烟雨也能看到家乡的人和事。在外读书,每每提及铜仁,总是怀念。问好作者。
  【水妖的绿发 回复】:问好老乡。 [2007-8-24 12:07:34]at:2007年08月24日 早上9:24

高野-评论

情节构建不错.at:2007年08月24日 中午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