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慈善,不需要感恩依窗听风雨

发表于-2007年08月30日 早上9:19评论-3条

曾经听过一则故事:一位盲人在夜晚行走,总会提着一盏明亮的灯,别人不解问“你又看不见,为何还要提灯呢?”盲人回答说:“我提灯可以给别人送去光明,让别人看见路不至于撞到我,实质更重要的是我保护了自己!”

盲人提灯,给予夜下路人光明,这原本就是一种“慈善”行为,可当我们真正思考一下不难发现,盲人之“慈善”是辅,而为自己才是主。只不过盲人在为人为已之间,通过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让其来完美结合与演绎而成罢了。

想到这则寓意深长的故事,又让我想起近段时间来报上那则湖北襄樊五名受助大学生因一年来对捐助者的冷漠,让捐助者寒心而取消受助资格事件。

“慈善”是否真的需要“感恩”?“慈善”是否就应该一定非要与“感恩”捆绑呢?个人认为,这两者可以说没有什么联系的。慈善者的慈善行为,它是出于一种人之行为的自愿原则,而不是法律与法则强制性给予的。既然你愿意“赐恩于人”,我们可以对这种高尚的行为赞赏与肯定。倘若你所谓的“慈善”付出,非要附上受恩者的“感恩”附加条件,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你这“慈善”的动机与目的了。倘若附上“动机”、“目的”时,那么请问这所谓的“慈善”还能算是高尚的吗?或者说是“自愿”的吗?

中国是礼仪之邦,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给予“慈善者”的“感恩”是应该的,这是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基准点。可我们也无法否定“慈善”与“感恩”都是存在于一种自愿原则基础上的,根本不存在等值互换的关系,不一定因你的“慈善”付出,就非要一定要收获别人的“感恩”。

“慈善”是一种自我心灵的升华与洗礼,也是一种人性爱心的真实体现。爱心的前提是不允许融着杂质与欲望。只要自己感觉所作对得起自己,又何必非要老想着是否能收获别人的“感恩”呢?这就好比那进庙烧香的“香客”,明知这世界上没有神灵,自己许下的愿不一定就真的能梦想成真,但不也依然虔诚的顶礼膜拜么?这是为了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寻求自我心灵的慰藉,感觉自己的“顶礼膜拜”于已个人而言绝对值得。

坦白的说,当你对社会进行“慈善”时,你是自愿而感觉有所值,因为你不但帮助了别人,给予别人温暖的手,同时重要的是你心灵得到了一些安慰,因为你明白自己是在作善事,这是让人称道而赞赏的。至于你“慈善”后,是否真正能得到“受恩者”的“感恩”,你又何必相如此多呢?更何况你“慈善”在前,“感恩”在后,谁能预知付出就真的有回报么?假若你真的一味的想着付出与回报需要成正比的话,那么这“慈善”就自然的变质显得另类而失却高尚,渐转化为所谓的“交易”与“作秀”了。

“慈善”是作自己能所能及的事,你能作而不愿作,没有人指责你强制于你。如果说真的“慈善”非要收获“回报”的话,其实你作的任何一次善举,就算没有得到“受恩者”的直接“感恩”,至少我们这个社会已经在精神上“肯定”了你,这不也是一种对你的“感恩”么?

我们常说“问心无愧”,其实也即无论我们作什么做什么,只要感觉自己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那么就没有理由过多的要求什么,或者有意给予自己所作所行预先设计一个完美的结局。至于“受恩者”是否因你的“慈善”而“感恩”,那是其人个人之事,与自己是否需要“慈善”无关。

真正的“慈善”,它不需要直接而间接的“感恩”,更不是一种融着自我“私欲与目的”,而是我们心甘情愿去作时,向人们传递着一种美德,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让人人都拥有一颗爱心,去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让世界更加和谐、友善、温馨。

慈善,不需要感恩!

2008/08/29灯下浪言浪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依窗听风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慈善不需要感恩,
但受助者不应该忘恩。

文章评论共[3]个
文清-评论

施恩者不求回报,做为受助者,应该不忘恩。把同样的温暖送给需要帮助的人。at:2007年08月30日 早上9:57

照妖镜1-评论

将慈善做给不知道感恩的人,无异于做着"慈恶",
很难想象,不懂得对帮助感恩的人,明天会去做慈善
at:2007年08月30日 上午10:01

鲁速-评论

你的论调是慈善不需要感恩,我写了一篇是慈善需要感恩,刚好相反,不过,你也写得很有道理.at:2007年08月30日 下午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