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尘封的华裳一缕飘风

发表于-2007年08月30日 下午6:14评论-0条

汉服指汉族人的衣服,而非汉朝人的衣服。

宽袖博带的服饰,蓄发束发的习俗是华夏民族积淀了上千年的文化精髓。汉衣威武,唐袂飘飘,宋服苗条,明裳崇古。大汉的雄伟使它庄严;盛唐的福佑使它丰腴;两宋的多难使它兼容;大明的堂皇使它绚丽。一个古老的民族身着婆娑多姿的服装在历史的旷野上炫目驰骋。汉服的华美源于文明古国的精巧工艺;汉服的高贵源于历代盛世的举世瞩目;汉服的深邃源于礼仪之邦的经久教化;汉服的静雅源于文人骚客的墨郁文香。一种氤氲的文化气息附着于五彩斑斓的载体上经久不衰。

物极必反。正当汉服一路高歌之际,满清人扬州屠城八十万成为它历史的绝响。他熠熠的光芒还未及庇佑后人便只留下了淡淡的余光,那余光掩映着尸横遍野、衣袖斑驳。

汉服,消失了。我的肤,被剥离了。喷张的血脉,呼吸的肌肉瞬间暴露于世,如一只被剥了皮的羔羊,滑稽而又惊惧的急促喘息着。逝者如斯,惊惧渐变麻木,急促渐变舒缓,这一变就三个百年。

蕴涵魅力的事情是不会永远消失的,当低潮随着时光的隐退它会自然的散发出独特的引力,令痴迷者心神向往。三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有一群鲜活的生命为之所倾倒。今年端午前夕,北京紫竹院湖边水榭旁,“穿汉服,过端午”活动在雨中进行;5月16日,一场盛大的汉服成人仪式在武汉湖磨山楚城举行;5月17日,西南政法大学一女生着汉服跪行“笄礼”。诸类事情亦可见于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名校。若说学生们容易做作、冲动,那商界、学界人士穿汉服又作何解释呢?近日,云加房产董事长梁晓华、著名作家兼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清华大学博导蓝莉之、北大博导王岳川、人大文艺界思潮研究所所长周忠厚等人共同出席了一场“着我汉服,兴我华夏”的研讨会,与会人员就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的精神风格、文化魅力与发展态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有人说这是把复古游戏当成复兴传统文化的庄重仪式。然本人不敢苟同。虽说文明人不必穿长衫,侠义之士未必佩腰剑,但脱离形式,何谈内容?《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像长城、编钟一样是华夏民族文化载体之一。可如今,可口可乐替代了韵味十足的茶道;爵士摇滚替代了曲调悠扬的乐章;西方的礼仪替代了儒墨道法的仁礼义信;t恤牛仔替代了交领右衽的汉服宋衣。印度人以纱丽象征自由,苏格兰人以方格裙彰显独韵,日本人以和服刮起东方世上之美,而我们只有羡慕与追随的份儿。一个民族可以吸收兼容外来文化,但不能完全遗弃自己的民族特色,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文化所淹没。穿汉服是某些人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碰撞与冲突的条件反射的缩影。正如少数民族下穿自己独特的服装一样,现代人穿汉服不仅是一种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方式,更是对文明遗失与文化趋同的忧虑的折射。风盈长袖,思怀满襟,汉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穿汉服犹如一个曾经失忆的民族在不断搜寻自己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标志的符号,寻找一条回归之路。

当然我们说穿汉服不是回到那个时代,逆历史潮流而行,也并非只是形式上的另类作秀,而是延续华夏文明的血脉,以汉服为载体,寻回失落的民族灵魂,就像啜茗吟诗、聆听梁祝一样,追求一份曾经的风雅,回味一种历史的端庄.

本文已被编辑[无缘牵手]于2007-8-30 19:49:09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缕飘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服乃遮体物,何须分贵劣?汉服也好,清袍也罢,都彰显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