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诺千金,从此踏上艰难寻亲路不老的松

发表于-2007年09月01日 晚上10:41评论-0条

2007年8月的一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一辆缓缓行驶的白色面包车在衡南县宝盖镇车陂村胡文正家门口停住了,从车上下来一位老人,他走向早已等候在此的胡文正老人,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在两人眼睛对视的一刹那,这位八旬老人顿时老泪纵横,用含混不清的语言对胡文正老人说:“60多年了,我终于找到你们了。。。。。。”,两位老人的诉说,给我们揭开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悲酸往事。

战火纷飞中结下深厚情谊,战友临终前留下遗言

1921年,胡文连出生在衡南县樟树脚高山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童年的胡文连也是无忧无虑的,整天与伙伴们嬉戏玩耍。十多岁时,胡文连就随父亲躬耕农作,可这种祥和宁静的日子很快就被日本鬼子的枪炮声所炸碎。1939年日本鬼子的铁蹄很快踏进了湖南,日本鬼子无恶不作,天天杠着膏药旗在村里烧杀掳掠,搅的鸡犬不宁。此时18岁的胡文连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悲愤与冲动,在中秋节的前几天,他毅然走进了乡公所,要求当兵去杀敌报国,这在那个需要抓壮丁补充兵员的年代里,无疑是个壮举。入伍后,胡文连在泉溪接受了两个月的军事训练,就被迅速补充到正在临湘抗日的国民党第27集团军第20军134师401团,当了一名步兵。就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老乡,叫胡文春,跟他名字只差一个字,也来自衡南,是个地道的老乡。能够在部队遇到老乡,两人都是十分的高兴,第一次见面,两人就紧紧抱在一起。在团里,两人总是形影不离,生活中也是互相照顾,他们以兄弟相称,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两人逐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胡文连所在的部队负责在湖南临湘一带阻击敌人,在一次战斗中部队撤退时,胡文连掉队了。带队的连长不想回去找了,认为那样太危险了。胡文春急了,拿起枪逼着连长,命令队伍返回去找,硬是把胡文连从敌人的枪口中解救出来。事后,胡文连问他:“文春,你就不怕死吗?”胡文春说:“我没想这么多,我只想我俩不能分开,要死也要死在一块。”胡文连一把抱住他,哽咽地说:“好兄弟。。。。。。”

有了这次生死经历,他俩的友谊也更深厚了。有一次,两人坐在山坡上一起喝酒,胡文春望着远处的山峰,幽幽地说:“文连,等赶跑了鬼子,咱们一起回家讨个老婆过安稳日子。。。。。。”“好,回去后,咱们还是兄弟,我俩一起给子孙们讲抗日的故事。”胡文连满含深情的说,“哈哈哈。。。。。。”山坡上留下一串爽朗的笑声。

1941年12月24日晚,这是胡文连永远都无法忘记的夜晚。那天晚上,大雨纷纷,寒气逼人,鬼子数万人向我方发动猛烈进攻,黑压压的鬼子像蚂蚁样向我方阵地逼来。我们的枪炮哒哒响个不停,枪管都打爆了,河水一片绯红,胡文连、胡文春两人埋伏在同一个战壕里,正猛烈向敌人射击。突然,一颗子弹射中了胡文春的胸部,鲜血顿时染红了他的整个胸部,胡文春瞪着双眼,身子慢慢向后倒去。“文春,你。。。。。。。”胡文连一个箭步冲上去抱住胡文春,这颗子弹射中了文春的心脏,鲜血已在汩汩往外冒。“文春,文春,你醒醒啊!你不能死啊。。。。。。”胡文连急切地哭喊着,过了半响,胡文春才微微睁开眼,语气微弱地说:“文连,我不行了,我不能和你一起回去了。。。。。。拜托你,回去后一定要代我去看一下我的亲人。。。。。。兄弟,拜托了。。。。。。。”说完,胡文春在胡文连怀里永远闭上了眼睛。“日本鬼子,我操你娘。。。。。。”胡文连端起机枪,朝鬼子一阵狂射。。。。。。

这一仗,打得惊心动魄,河水一片绯红,日本鬼子损失惨重,我方阵地最后也失守,胡文连所在连100多人只剩下20多人。胡文连忍着巨大悲痛,破树劈柴,七拼八凑打了一副棺材,把胡文春葬在临湘的战场上。队伍临行前,胡文连来到胡文春的墓前,心里默默地说:“文春,好好安息吧,我回去一定会去看你的亲人的。”

1945年8月15日,作恶多端的日寇终于缴械投降了。胡文连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安稳的太平日子了,可在第二年上级命令他们去打解放军,这时胡文连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对战友们说:“打鬼子是保家卫国,打解放军岂不是自相残杀吗?”在一个黑夜,胡文连偷偷跑回老家,衣服和证件全被他扔到泉溪河里去了,从此他隐姓埋名做了一个躬耕于田野的农夫。

跨越60年的寻亲历程:战友的亲人啊,你在哪里

回到老家后,家中已是一贫如洗,胡文连开始给人做帮工,帮人挑炭,种地养家糊口。同时胡文连也开始着手去找胡文春的亲人,可只知道胡文春是衡南县的,其它的却一无所知。可偌大的县城到哪里去找呢?况且当时依然是兵荒马乱的,胡文连只好将这件事暂时搁置下来。

解放后,胡文连先后结了婚生了子,还参加了修建耒阳新市机场、京广铁路、欧阳海灌区等大型劳动,并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老屋那面土墙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各种奖状。在中国对越自卫还击期间,胡文连毅然将自己的三个儿子先后送往抗战前线。

每年新兵入伍时,乡武装部都要邀请他去给入伍新兵作动员报告,在每次报告会上,胡文连都会情不自禁地向新兵们讲起他的战友——胡文春,胡文连告诫新兵们:别忘了,在湖南临湘的战场上有我们的老乡为了中国的抗日事业长眠在那里。他还讲起了他们深厚的友谊,讲起了战友临终前留下的遗言。。。。。。情到深处,胡文连不禁泪如雨下,他为自己没有实现诺言而深深自责。

在别人的提醒下,胡文连试着给《衡阳日报》写了一封信,得到的回音是:“因未能提供详细地址,年代久远查找十分困难。”

由于儿子们退伍回来都到广东打工去了,万般无奈之下,胡文连决定自己去找,胡文连的举动得到了妻子的支持。妻子将平时卖菜、卖鸡蛋积攒下来的几十块钱交给丈夫,鼓励他去找。胡文连第一站选择去县民政局,在县民政局,胡文连得到了热情接待,工作人员为他的执着所感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已经无法一一查证,这样线索又断了。但工作人员建议他到各个乡镇民政办去找,因为范围少容易查找些,但找起来很麻烦,需要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去找。

胡文连不在乎这些了,只要能找到,再麻烦再辛苦也值得。胡文连晚上住在小旅店,白天则直奔当地民政办,他还有一个最笨的办法,就是在街上看到上了年纪的人就走过去问,尤其是老退伍军人。他就是这样子去找,往往是盘缠花光,却毫无收获。

有一次,胡文连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行走,急匆匆地往镇上赶,一不小心坠下悬崖,昏死过去,在家中疗养了半个月才能下床走路。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人到中年,又因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庭的顶梁柱,胡文连要担当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只能克制这股一日比一日的寻亲之情。

后来家庭也发生了一些变故,先是妻子得了一场重病离他而去,后来儿子们也先后成家立业,又为他添了几个孙子,此时的胡文连儿孙满堂、家庭幸福。但留在胡文连心中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找到战友的亲人,以告慰战友的在天之灵。

也有许多人在劝他,“老胡,你已经尽力了,算了吧,你这是何苦呢?”胡文连摇了摇头:“既然我对战友作出过承诺,我就一定要做到。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在有生之年找到战友的亲人。”

1991年秋,已是70高龄的胡文连再一次踏上寻亲之路,他拄着拐棍,背上拎着牛皮袋,艰难地辗转行走在各个乡村之间,这一次他从附近的村镇找起,一个村一个村的问,还是把重点放在各个村的老复员军人身上。周围的村民们都知道了胡文连寻亲的事,人们都被这位坚强的老人所感动,他们自发地为胡文连提供线索,主动把老人让进屋里歇息。可是每次寻找都无功而返,难道战友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吗,或者迁往外县去了?胡文连想不明白,找一个人怎么就这么难呢!不久,心力交瘁的胡老病倒了,这一病就是几年。

2000年的夏季,身体有所好转的胡文连冒着炎炎酷暑依然在各个乡村奔走。有一天,胡文连来到宝盖镇幸福村的路口,由于连日来的高温,加上老人体力透支,胡文连突然觉得眼冒金花,一下子晕倒在地上。幸亏当时有几个村民路过,救起了他并及时送到家里。

从那后,胡文连的身体每况愈下,老人在家里经常是哀声叹气的,儿子媳妇们忙问他哪里不舒服,胡文连总是摇着头,也没说什么。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老人无时不刻在想一个问题:“战友的亲人,你们在哪里啊,我还能找到你们吗?”

岁月悠悠,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胡文连也由一个热血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2005年正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那一段时期,电视里播放了许多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平时不怎么看电视的胡文连,那段时间天天坐在电视机前看战斗片,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老人一个人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大半天不出来,有时夜深人静时,胡文连无法入眠便在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回忆起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胡文春临死前的话还时常回荡在耳边:“。。。。。。兄弟,拜托你,回去后一定要代我去看一下我的亲人,拜托了。。。。。。”第二天醒来,老人的枕上竟然泪迹斑斑,此时已是85岁高龄的胡文连,他还能够实现对战友许下的诺言吗?

中学教师仗义相助,八旬老人寻亲梦圆

胡文连老人寻找战友亲人的故事在衡南县广泛传颂开来,这件事也同样引起了衡南县宝盖中学罗诗斌老师的极大兴趣。罗老师被这位坚强地老人深深感动着,在这个讲求物质利益的社会里,这个故事让人听起来像个奇迹。

罗诗斌老师是衡南县宝盖中学校报《晨光报》的主编,他恰好要搞一个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专栏,于是产生了要去采访这位传奇老人的想法。2007年6月12日下午,罗老师几经周折才找到胡文连老人居住的土砖老屋,老人正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神情凄冷地望着门前荒凉的田野。当听说罗老师的来意后,老人的眼角竟挂了几颗浊泪。

老人很平静地向罗老师诉说着,就像在讲一个很平常的故事一样。看着老人身上破旧的衣服,罗老师忍不住问:“您为什么不去民政办申请补助呢?”老人依然很平静地说:“我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我活着还有什么不满足呢?”罗老师被老人宽厚的胸怀感动得几度落泪,临行前,胡文连老人一再请罗老师帮忙打听战友亲人的消息。

回校后,罗老师挥笔写成了《被遗忘的抗日老兵——胡文连》一文,6月18日在衡南县宝盖中学《晨光报》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多学生是满含热泪读完全文,该校团支部于6月20日组织学生带着礼品去慰问胡文连老人。

罗老师知道老人此生最大的原望就是要找到战友的亲人,他决定要帮老人完成这个心愿。罗老师发动所有的社会关系,请他们一起来帮助老人完成这个心愿。

时间很快指向2007年7月13日,学校快放暑假了,也许是老天不忍心老人受尽心灵折磨,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机。这天,罗老师班上一个叫胡小文的学生无意中说,他大爷爷(爷爷的哥哥)也是参加抗日的,当年一去就毫无音信,再也没有回来了。罗老师听到这个消息,精神一振,马上要学生带他去她家核实一下,见到了学生的爷爷,这位老人也有82岁高龄了,叫胡文正。当明白罗老师的来意后,这位老人也显得非常激动,通过一番交谈,罗老师按捺不住心中的狂喜,他明白面前的这位老人基本上可确定就是胡文连老人苦苦寻找的人。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为确保准确无误,罗老师又来到宝盖镇民政办,受到了费洁琼主任的热情接待。费主任也被胡老的精神所感动,她把办公室里所有的资料都找出来,一页一页地翻,一个一个名字地查,终于在一页的角落里找到了‘胡文春’三个字,上面清楚记载着:胡文春,衡南县宝盖镇车陂村人。。。。。。

罗老师在第一时间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胡文连老人,胡老非常激动,握住罗老师的手不知说什么好。胡文连老人决定亲自去战友亲人的家,时间定在8月18日。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考虑到胡老的身体状况,罗老师租了一部面包车并陪他一同前往。一路上,又激动又紧张的胡文连老人很少说话,双眼一直盯着窗外,满脸都是急切的心情。

到了目的地,胡文正老人早已等候多时了,胡文连老人走向前去,紧紧握住胡文正的手,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两双饱经沧桑的眼睛被泪水模糊了。

胡文连老人提出要到他母亲的墓前看看,来到墓前,胡文连烧了纸钱,洒了酒水,在墓前深情地说:“大娘,我代文春来看您啦,文春是牺牲在临湘的战场上,我们厚葬了他。。。。。。”

胡文连老人终于实现了他的诺言,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胡文连老人找回的不仅仅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精神。我们感受了胡老那种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将继续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刻。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不老的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