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文学家
斗争文学与和谐文学的关系是对立的。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可能成为同一件事。斗争文学可以说成是革命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而号召人民以暴力形式推翻现现实社会的一种文学形式。而和谐文学是对现实社会(也许她认为的现实社会和真正的现实社会不一样,更也许只是天空和大地以和一些和她不同类的生灵)充满感恩和拥护的一种文学形式。鲁迅曾说过当革命胜利之后再赞扬革命就成了吹捧当权者。然而在革命胜利之后再赞扬革命的文学未必都是在吹捧当权者。它可以是和谐文学,它赞扬的不是当权者本人,而是赞扬革命者建立的这一个在这一段时期能缓和社会各阶级关系,让社会一定时期内趋于和谐的这件事,或这一趋于和谐的社会本身。赞扬当权者和赞扬革命完全是不同的两件事。因为当权者是最怕革命的,没有一个当权者不镇压和屠杀革命。革命要推翻的正是当权者。革命者和当权者是两个对立的主体。对于当权者镇压革命任何人都是无可厚非的。文艺家(文学家的艺术家)往往会成为社会的先驱,特别是文学家。因为他是最渴望和谐的所以他们就对不和谐特别敏感,以至于他们成了最不安分的,成为社会的先驱,成为当权者镇压的主要对象。文学家一旦发现社会不和谐就会不自觉的把这一信号在作品中写出来。文学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学作品里,而文学作品又很可能变为歌唱家嘴里的歌曲,戏曲家口里的戏曲等等。它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煽动人民的反抗情绪危及当权者。他们或是借古讽今或是直抒胸意,这时他们的文学作品就成了带有仇恨情绪的斗争文学作品。他们也就成了斗争文学家更或者成了革命者,这时他们自然成了当权者敌人。
文学家一般是不会被现实社会承认的,社会的先驱往往是没什么好下场的,他们往往要为他们的告知而流血。然而他们的鲜血也不能唤醒当代人,因为大多数人是感觉不到这种不和谐的。和多数人不同就造成了文学的不幸命运。
忧患意识与政治
对于居安思危多数人都知道,可是愿意居然思危的又有几人。人人都在歌舞升平的时候你却在那里造谣生事,你怎么可能不成为多数人的敌人,你怎么可能不成为他们眼中的疯子。居安思危的代名词可能是忧患意识·忧不用说就是忧愁而患是祸患,为潜在的祸患而忧愁是多数人所不愿意的。他们想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朝喝凉水。这就是他们的意识享乐意识。如果一个国家的军政官员有这种意识,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也不远了。对于这种腐败的政府推翻他们的往往是他们的子民。也可能是他们本阶级的国民。就像是封建社会,从秦朝建立伊始到大清帝国的灭亡他们经历了多少地主阶级的政权。他们的灭亡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引起的引起他们灭亡的原因是由官员的腐败导致内部矛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如果没有忧患意识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政权一定不会长久。如果一个只知享乐的政权不灭亡那是天理所不容的。
廉政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要提高官员的用来抵制他们的享乐意识。特别是国家对战争的考虑,军队对战争的考虑。不是战争不会发生而是战争随时会发生。现在不是和平时期而是战争的间歇,至少每一个司令官应该这样认识。如果战争出现在我们的任何一方我们要怎么为如果我们有半点迟疑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这就是我们的失职。现在我问一下我们的将军们谁能告诉我如果美俄联合进攻我们我们要怎么将其赶走。这是一个国家将军要想的也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要想的。这就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忧患意识。战争关系到的不光是一个政权的存亡,还关系到民族的存亡。所以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在任何时候都大意不得。军队必须做到养兵千日千日能战。接下来是廉政建设,政治若是不清廉一切都是空谈。因为若是官员腐败军费也有可能成为他们的生活费。就像慈禧她不就拿北洋水师的军费建了颐和园吗?反腐昌廉说到底就是提高官员和民众的忧患意识。提高民众的忧患意识是因为要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找廉洁。如果世人皆大鱼大肉奢不知耻的话独让官廉洁这可能吗?奢侈的社会环境是滋生官员腐败的最大温床。同样的如果官员不清廉想让社会不奢侈也是不可能的。廉政建设一定要官民共建。我曾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大商人一顿饭吃去了一个商务部长一个月的工资,这事要让商务部长知道他能受的了吗?一定要制止那些没有素质的暴发户的奢侈,这是最重要的。
本文已被编辑[小萍]于2007-9-9 17:36:2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天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