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动的故乡liubinke6502

发表于-2007年09月16日 晚上8:53评论-2条

走动的故乡

小时候,关于外婆那天上一个星星地下一个人的故事,我老是觉得荒诞不经,想不通那遥远星空或明或暗的闪烁,到底昭示和象征着人间的什么,难道那明暗程度的不同,正映射着世间这最高等动物的三六九等么?那偶尔的眨眼,又真预示着一个人的灾祸吉凶么?哪一颗又是属于我的那颗呢?搞不明白,只好将心悬着,如同她给我讲的另一个我爷爷那虚无缥缈的故事一样。

她说我的老家是同心人,是属于民国某年的逃荒,我爷爷一笼担只挑了两个儿子,才落草到这闻名全国的贫困之冠—固原地区东山里的穷山沟里的,当然同来的还有几个,这自然是后面的故事。在稍稍坐定之后,我爷爷才访着了已沿门乞讨一年的奶奶和姑姑。随后经过做长工和佃户的勤劳及奶奶学会了作风味小吃—燕面糅糅的生意,而使我家竟发达到“富农”的程度,当然,这个高贵的名份是我爷爷死后的事。

外婆说爷爷晚年的时候,与他一同来的人都常常念叨着要回同心,不愿把根留在这山里,在晚年除了他本人回过一趟外,终未能连根拔走,只是在回来时向我那当时并不大的大伯和父亲提出了一个不容更改的要求,死后要将他拉回那里埋入祖坟。留下了一个让后辈必须代他完成的夙愿。

据说我爷爷死的时候,丧事办的很大,七个阴阳先生念到原定的三天三夜的经,发了多次的“追魂牒”,仍未见把魂给“设照”回来,于是哪个神秘的大会议程只好延期,到了第五天,我的大伯才在那大法师的法衣袍子底下,看见了骑着纸马,累的汗湿衣衫的人来,也因而使大家差点嚎断了气。外婆说当时她也不信,待到“眼见为实”后,她才相信了法师那许多更为美丽、动人的传说。其中一项就是如爷爷在返璞归真、重新回归自然时,要到刚出生的地方去寻找来世间时所穿的衣服——母亲的胎盘,这便是魂必归故里的真义。我爷爷死后鉴于那时要找个马车都困难的缘故,他的两个儿子并未能立刻就兑现其当时的诺言,原因很简单,既然死都死了,哪里不是埋呢?再说费尽千辛万苦拉到那里,年头节下烧张纸都不方便,何必呢?奶奶也说她事后从来就没梦见过我爷爷,骂说“死鬼人家单独回去了。”于是每次的上坟烧纸后,我的伯父和父亲都会跪在坟前喊:“爸哎—,回来取钱!”

我爷爷奶奶过世后的多年,我的大伯与父亲终于将血肉早已融于这方山水的尸骨背回了老家埋藏了,当我后来问起父亲“背着死人的尸骨连夜走那么远的路害怕不?”时,父亲泪眼朦胧的望着我,用他那粗糙的大手慈祥地摸了摸我那没有任何情感的头颅。那年我不大,我是父亲六个子女中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儿子。

此后我常疑惑,人死后真有魂灵么?虽然外婆说过星星坠落的地方就是魂的归处和来世的投生地,可我却从来没见有一颗星星落到我的面前,也未见有一颗星从我面前升起啊!于是在记忆里便留下了哪个多次耳听为虚的凄谜。

我的父亲与他小时同来的人一样,都有恋家的怪癖,当终有一天他为了逃避那“成分”的尊贵所带来的麻烦,与他当时的同伴领着全家千里迢迢,翻过一个叫马家大山的地方到那所谓的老家后,才发现他的喜悦怎么也打不开妻儿那紧锁的眉头,人缘的生疏,苦碱的窖水与矮小的箍窑子怎么也抵不过这山涧里甘甜的清泉,熟稔的人缘和那冬暖夏凉的宽敞窑洞,虽然这里地无三尺平。民主大概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的父亲与他同回的几个终于含着泪水再一次“心甘情愿”的南迁,重返这他并不喜欢的居地——儿女们却热爱之极欣喜若狂的家园。

渐渐大了,也自谋出路了,随着姊妹的出嫁及老父的弃我而去,只好将年迈的母亲接来与我同住,可我现在老家里的东西却在母亲的一再坚持下什么也没有搬,也就有了随母亲“常回家看看”的理由。随着谋生的压力,时间的延续,要回家的感觉似乎已经淡忘,只有母亲催促的频率似有加快之势,于是也便成了例行公事。

下班后从老家来了大姐,她在给母亲讲村里郭老伯的轶事,老伯与父亲的老家都是同心人,是当年与父亲一同逃到此地后做了上门女婿把根也扎于此的,与我家的关系也甚密。这也许源于父亲在世时的那句——“他与我是瞎瞎(鼢鼠)拱出个地蝼蝼—是一铣共土上人。”的情谊吧。大姐说今年已八十六岁的郭老伯在三个月前的一天突然失踪了,家里人寻死觅活就是不见踪影,而唯一的一点线索就是外村的一个上小学的小孩提供的,说有一老汉曾数次在路上堵住他问,这一路可有上银川的车,有天正好逮个正着,还是他给扶上去的。搭车会到哪去呢?两个儿子琢磨不透。最后还是郭老姨猜对了,“老不死的怕是回老家去了。”

老伯的两个儿子同我一样,虽都年逾不惑,可对那父亲的老家是一点影响也没有,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形。只好怀揣满肚子的疑惑和不快去寻,终于在哪个耳闻的“虚地”目睹到了实实在在的老伯,他正在那所谓老家的土炕上,同几个将那满脸的皱纹灿烂成九月的菊花的老者谈笑风生呢。儿子的气愤与抱怨似乎丝毫不影响他那给同伴“大后人、二后人”的介绍,在儿子“没拿钱,你胡跑啥呢?”的询问中,他却说“只要到家里,还要钱做什么。”在关于路费的问题上,他解释说:“我为此筹划了三年,每次的念叨你们都以年龄太大,说有吃有喝就行而将我拒绝了,我只好将那过年和平时你们给的零用钱积攒起来,才解决了这个长久的心病,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幅志得意满的感觉令儿子无言,三个月后,郭老伯在他七十多岁的兄弟及两个侄子的陪同下,也更加精神矍铄的回来了。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发现母亲的两眼已相当湿润,并告诫我这个周末一定要回我现在的老家去。想起父亲在世时准备回一趟他的老家那未能实现的夙愿和那养育了我二十年的小山村及那已破败不堪的老宅,也不由勾起我那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回到老家我专门拜望了趟郭老伯,他给我说起我那所谓老家里的人事,他说的津津有味感慨万千,而我却听得一头雾水满脸茫然,只能含混地应承着。问起他回去前和回来后的感觉,他说“回去前是想,是日夜不停、无边无际的想;回来后的感觉是爽,只可惜是只见新坟多而唯见故人少。迟回了几年,好多同伴只好到那边才能相会了。”我难以诉说郭老伯此刻的心境,只明白了故乡那是个令人梦牵魂萦的地方;也相信了外婆那个人老了时会活着回去探路,死了要寻棉衣的传说是真的,更相信了那每颗星星的升起与陨落是一种冥冥的昭示,是魂的寄托与归属。

其实故乡是走动的,上一代人那刻骨铭心的居所,未必就是下一代人魂归故里的祈求,这世上到底有几人,知道他的祖先是从那里漂泊来?又有几人会知道他的子孙将向那里漂泊去?只知道在这漂泊与迁徙之间,我们有了家,有了故乡,这也正是我们现在不仍住在“周口店”和“山顶洞”的缘由。我想,父母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老家;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终生难以忘怀的故乡,不是么?

返回单位的路上,是个烟雨蒙蒙的时刻,我安然地骑着车,让面庞接受故乡这甘霖的滋润,这一刻的心境是平和的恬淡的,一如这氤氲缥缈的自然,这时候耳边便仿佛有轻歌在无声的雨中飘散。而母亲却在为父亲未能实现他当年的愿望而长吁短叹。

哦,难怪有人说,世界上最舒适的地方就是家,当你离开了温暖的家,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的冷暖,体验了世上的辛酸后,常会因夜深人静、因秋凉月圆、因帘外雨潺潺……而勾起对家乡的怀念,这是人的通病,也大概就是乡思、乡愁与乡魂吧。你说是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liubinke6502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吴钩 | 荐/吴钩推荐:
☆ 编辑点评 ☆
吴钩点评:

思乡的情节,在心中无尽的唱响。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是一生抹不去的胎记。身在,心就会不停的想起。难忘故园!

文章评论共[2]个
子颖-评论

有思想深度的文字!at:2007年09月17日 清晨7:12

刘成[诚]-评论

朋友的文章很有深度啊。at:2009年04月02日 晚上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