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夜。贵州一个偏僻小村,一间风化十分严重的低矮土砖老屋木门洞开。一位枯瘦的老妪正襟危坐在简陋的桌子边,桌上摆着一盘被切得很均匀的豆沙月饼。如豆的煤油灯火被入室的风掠得岌岌可危地挣扎着……
旧房、老妇、秋风、孤灯……人间凄惨的写照莫过如此。
15年了,她年年中秋都这样等待,她在等她的独生儿子——根儿。
根儿是一位很孝顺的孩子,因为家穷中学未毕业便辍了学,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15岁那年他去了深圳一间家具厂打工。无论工作有多忙,无论老板要扣多少薪水,每年中秋节根儿都要回家与父母团聚。根儿18岁那年中秋,母亲没有等到他回来,几天后接到一个恶噩:一个星期前,根儿在送家具的途中翻车身亡。
明知道根儿永远不可能再回来,可母亲每年中秋节夜照样点着灯光、摆好月饼在等待。等到头发完全白了,等到老伴抱憾逝去,等到双眼浑浊看不清物件她还在等待。她坚信她的根儿会像往年中秋节一样出现在桌边,一脸稚气,笑吟吟地搂着她叫妈妈。
有人说,老太婆疯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四年前的一个中秋夜,她终于等来了她的“根儿”。
这个“根儿”名叫赵良,是深圳一名志愿到贵州支教的大学毕业生。他听到了老人那份执著的等待后,很受感动,决心遂了这个老人的心愿。
“妈妈……根儿回来了。”那年中秋之夜,他出现在老人身边。
“哦,我的根儿,你终于回来了……妈妈好想你啊。”老人用枯瘦的手抚着他的脸。“我的孩子,你的模样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后中秋节,他年年都去。两年后,他完成了支教任务回到了深圳。
转眼中秋又到,赵良决定乘车到贵州和老人团聚。然而,赵良犯难了。赵良是个独生子,先前支教在外,每个中秋节都让父母牵肠挂肚的,如今回到了父母身边,无论有多大的理由不和父母一起过是说不过去的。
“爸,妈……”赵良嗫嚅着,“中秋节……‘根儿’想……”
“好啦,好啦,你赶紧去贵州就是了。”母亲白了赵良一眼,“知儿莫若母,你是我一口饭一口水喂大的,你脑里在想些什么逃得过我双眼吗?”
“可是……我实在过意不去。”赵良谦疚地。
“去吧,孩子。”父亲说,“孩子大了,自然有他的世界,不可能老呆在父母身边,我们就当儿子在外工作没回来。我和你母亲往年不就是这样过的吗?”
“爸,妈……”赵良第一次认真打量着父母,“您们真的很伟大。”
父母双双嘿嘿地笑起来,母亲道:“其实我的良儿也很伟大。我们为拥有你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歌都有唱:‘只要人人付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这一年中秋,“根儿”赵良带上父母替他打点好的礼物如期到了贵州看望老人。
转眼又一年中秋将临,恰在这时候赵良不幸得了急性直肠炎住进了医院做手术。真是老天无眼,总让好人受磨难。手术未愈,赵良要求出院到贵州和老人团聚,他不能让一个母亲在那里空等待她的根儿。然而,主治医生坚决不允。
山村的夜,安静得十分可怕。萧瑟的山风将煤油灯一次次吹灭,老人用火柴又一次次点燃。那火光似乎是她残存生命的希望,能照亮儿子回归的路。她浑浊的眼眸直直地盯着门外,夜深了,“根儿”怎么还没有出现?
不知是谁家的公鸡发出第一声呜叫,接着其他的公鸡便附和起来,彼起此伏。公鸡啼叫意味着已到更天。老人坐着一动不动,在黯淡的光照里俨然一尊雕像。
“妈……根儿回来了。”一个高大的男子裹着深宵的寒意突然扑入房来。
老人身子动了动,想站起身,由于坐得太久,一时间无法站起。
他快步上前扶起母亲:“妈,原谅根儿回得太晚了……原因是找不着这地方……这里一不通车,二没有光照,我在黑夜里打着手电几乎转了一夜”。
老人嘿嘿地笑起来,笑得是那么的幸福。她抓紧他的手:“我相信根儿会回来的。哦,根儿,你的模样怎么变得和以前又不同了?怎么连回家的路也忘了呢?”
“妈……变不变没关系,只要我是你的‘根儿’就行。”
然而,此“根儿”并非彼“根儿”,这位“根儿”是那位给赵良作手术的主治医生。
-全文完-
▷ 进入逆水寒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