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光明”背后的故事梁达政

发表于-2007年09月20日 下午3:22评论-0条

“梁记者,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发出了全国第一个在权威媒体上深度关注儿童心理问题的声音,给千万心理疾病患儿带来了‘光明’!”

——南宁市一医院心理咨询科兰燕灵主任

9月3日,当时正代表《光明日报》在贺州采访“两会”的我收到我的恩师——光明日报社驻广西记者站站长刘昆主任记者的短信:“《心理门诊遭遇‘儿童热’》一文已在今天《光明日报》的《观察》专栏发表,祝贺你小梁!”

当晚,结束了一天采访任务的我回到酒店,迫不及待上网查阅了这篇自己暑假在《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实习期间重点打造的文章:《心理门诊遭遇“儿童热”》为当天《光明日报》“观察与探索”版头条,配两幅图发表,占3/5版。尤其令我欣喜的是,文章刊发在《光明日报》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名专栏)的《观察》专栏,并马上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网》《中青在线》《中国社科院网》《新浪网》《京报网》等数十家网站转载。9月6日,《文摘报》又作了转载。

随后两天,我接到了不下20个关于此文的电话,致电的有专家、医生、师长、患儿及家长,南宁市一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兰燕灵主任医师激动的对我说:“梁记者,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发出了全国第一个在权威媒体上深度关注儿童心理问题的声音,给千万心理疾病患儿带来了‘光明’,也给我们以莫大的鼓舞!”

我长舒了一口气,除了发稿那小小的欣喜之外,脑海中更联翩浮现出采访时心理疾病患儿那呆滞的眼神,患者家长满脸的焦虑,专家那被危机感凝重了的眉头和心理疾病低龄化形势的严峻。我从未象此刻一样感觉到,作为一名记者,其实责任感、使命感、爱心真的比很多都重要,自己的文字对患病儿童也许只是星星之火,但我真心期许着自己的文字能给他们带来一丝“光明”,期许着关爱之火,可以燎原。

《心理门诊遭遇“儿童热”》是我在《光明日报》实习期间写的第一篇,也是最用心的一篇文章。清晰的记得一天早上刘站长拿《南国早报》一篇写暑假心理门诊学生增多的消息让我和同事看,我感觉到这可能会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新闻现象,马上埋头思考起来。

《光明日报》的话题新闻是很有影响的,而刘站长是话题新闻的专家,发表过很多有影响的话题新闻,还向我赠送了他的著作《话题新闻导论》。虽然之前我从未正式认识过话题新闻,但通过两个星期对站长著作及《光明日报》的习阅,已初步领会到话题新闻是由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现象引出,通过介绍背景、披露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对策,旨在推动问题解决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看到《南国早报》消息时我就在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闻现象,如果它具有普遍性,是不是可以挖掘成一篇话题新闻呢?

于是我按学到的话题新闻知识一一对南早的消息进行思考,并列出了11条自己的思考。不知不觉一个中午过去了,下午刘站长上班时,我拿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向站长汇报自己的想法,站长耐心的听完之后说:“你分析问题还是不错的,其中心理问题低龄化这点是关键,你试着先做吧。”

第一次领到任务我深知自己面临的巨大挑战:要用一种自己刚开始了解的报道形式去挖掘一个自己从未涉足的领域。但这种挑战让我很兴奋¬¬——这是自己学习和提高的最佳时机!

凭着以往的经验,我首先确定稿子的采写方向:心理问题低龄化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它的背景是什么?有何危害?是何原因?并从相关人士口中找出对策。再根据采写方向拟订出要采访的方面:患者及家长、医生、专家、小学、卫生、教育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等,详细列好对每个部门的采访提纲,并一一作了电话预约。这些准备,我花了一天半的时间。

我第一个采访的单位是南宁市市一医院心理咨询科,科主任兰燕灵主任医师得知《光明日报》关心这个选题,非常热情甚至略带激动的接受了我的采访。因为“社会对心理疾病的认识偏差实在太严重、太普遍了,这往往比心理疾病本身更加可怕!你们是第一家全国主流媒体关注这个话题,我们太需要你们的关注和呼吁了,你们的报道一定会引起轰动的!”兰主任给我详细的介绍了接待病人的情况、原因,详细的病例和自己对解决问题提出的建议,动情之处,泪光闪现。长大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仿佛看到了一双双心理疾病患儿求助的眼睛,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作为一名记者,我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笔去帮助他们!

当我告别之时,科室的实习生把我缠住,她们进修前有些是中小学老师、有些是外科医生,争先恐后的向我诉说自己的观点和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梁记者,你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主动关注孩子心理问题的记者,这样的关注实在太少了,孩子们实在太需要了!”

走出医院的大门,我的步子迈得格外坚实。除了获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让我写稿更有底了之外,一种责任与使命,在我心底无比坚定。

心理疾病患儿的亲历和心声,是文章不可或缺的素材。然而患者怎么会愿意向一名记者“外扬”自己的“家丑”呢?

通过思考,我决定灵活转换角色,扮演一位“抑郁症”患者,前往医院“暗访”。在医科大一附院,打出“同病相连“牌让我的采访出奇顺利。我佯装成求诊者在心理卫生中心候诊处,与候诊病人们交流起了“心得”。

广西某县的小凯在向我这位“病友”的倾诉中详细的述说了自己得病前后的经历和心得,“要学校早就有这样的教育,我就不会向今天这样了。”另一名病友阿姨更“语重心长”的忠告我:“千万别跟人说你来看心理医生,别人会说你得了神经病!”

这些病人们的心声给我已巨大的震撼,更引起了我的深思。《心理门诊遭遇“儿童热”》一文中的“中小学对心理教育的缺失”和“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忽视和认识偏差”这两个部分,正是由此引出。

整整一周的时间,通过面谈、电话等采访形式,我的采访计划基本落实完成。看着记录了半本笔记本的采访笔记,我坚信可以做出一篇“有米可炊”的文章。随后的一周,我全面进入了“闭关写稿”的阶段。

我每天7点半起床,从租房到达地处琅西的记者站时已将近9点,然后一头扎到电脑里写稿。我先花了两天时间将近1万字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到电脑,再按照话题新闻的写法思考、提取问题的关键,拟订文章的提纲。

由于第一次写话题新闻,开始我一直没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后来发现现象的“why”大有文章可作,终于决定将笔墨着重放在挖掘问题的原因上,并研究、提炼出了“学业压力”、“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缺失”、“家庭不和谐的影响”、“社会认识的忽视和偏差”等几个深度因素。找准角度是我写稿过程的重大转折,其他困难也都一一迎刃而解了。

最让我难忘的还有写稿的痛苦。写作是一项相对独立的脑力劳动,伴随着《光明日报》的高品位要求和从未写过话题新闻的压力,我边学习边工作,过程是无比痛苦的。我每天从早上一直思考、写作到晚上9点半,一天下来,常常头晕眼花,然后赶末班公车下班,中间只到琅西市场的一家粉店吃两碗4块钱的猪杂粉。回到租房的时候往往筋疲力尽,一头倒在地铺的席子上就呼呼大睡。粉店的老板娘常问我:“小梁,怎么你老加班吃粉,还是那么精神?”我抿然一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拿出一篇好稿向给我机会的刘站长汇报!我一定要把这个既有意义又能锻炼自己的任务做好!因为这个信念,我可以抛开工作以外的一切,始终是苦并快乐着的。

当我将浸满自己两个星期奔忙与汗水的初稿发给刘站长时,我清楚的记得自己是很紧张的。“文字需要精简,结构可以再优化。内容充实,可以看出你采访下了工夫。文笔不错。刚开始你能做出这样的稿子,不错。”刘站长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我把每一个字都认真的记录在笔记本上。这也是我实习期间最振奋的一天。

在《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实习的时候,我常常在记者站的阳台眺望南宁,华灯广厦,五象繁华。林立的高楼就象一个个城市的积木,我只是一个在积木上留下过足迹的文字客,但永攀不止终会让我在积木上写下属于自己的色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梁达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冷艳飞雪点评:

文章贴近生活!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