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一年九月三日,央视《新闻三十分》暴光了南京著名的食品企业冠生园用陈年馅料制作月饼的丑闻,引爆了全国月饼行业的信誉危机。据统计,2001年,全国月饼市场与往年同期相比,销售减量高达四成,损失大约在160亿元到200亿元之间。全国以“冠生园”为名的企业,超过三十家,虽然商标完全不同,却无一幸免,企业减产量均达到了惊人的50%以上。
百年品牌,一朝而毁。那倒下的砰然巨响,让整个商圈都起了一层颤栗。见今思往,不胜怃然。
1887年,16岁的冼冠生只身漂泊到上海,几经曲折,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1918年,冠生园正式成立,此后不断发展。从最初的陈皮梅、牛肉干到月饼、罐装果酱、杏仁露,再到杏华软糖、鱼皮花生等产品,这些在我国都是首创的产品,一度远销东南亚各国。
1934年,电影皇后胡蝶刚刚为力士香皂做过广告,就被冼冠生邀请为冠生园的月饼展销会剪彩,并且请她与冠生园特大月饼合影。随后,冼冠生将这张照片做成巨幅广告,上书:唯中国有此明星,唯冠生园有此月饼。5年之后,冼冠生获得上海“月饼大王”的美称。
1937年“8•13”事变爆发,冼冠生捐出了大量食品犒劳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当时冯玉祥将军特地书写“现代弘高”四个字赠给冼冠生,以鼓励他的爱国之举。到1949年,冠生园在全国各地设分店37家,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食品企业。
1956年,冠生园进行公私合营。冼氏控股的冠生园股份有限公司解体,上海总部“一分为三”,各地分店企业都隶属地方,与上海冠生园再无关系。
庞大的商业体系虽然瓦解了,但当年骨子里的诚信却保持了下来。许多年里,冠生园都是品牌和信誉的代名词,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销量。可惜,2001年的这一报道,却将冠生园的信誉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从此风光不再。
为什么短短30分钟的报道,却对这样的一个百年名牌造成了如此巨大的打击,而这一事件,又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一、树大招风。用陈年馅料制作月饼,节省费用,或许已经成为惯例,不然不可能连冠生园这样的名牌都打起了陈馅的主义。为什么央视不选择其他企业,却偏偏选择冠生园呢?因为它太出名了。越是这样有信誉、有知名度的企业,它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越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也正因为它的名气太大,央视的调查就越加谨慎,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最终在中秋之前将取证的结果公之于众。倾注了多少代人心血的南京“老字号”冠生园就此訇然倒下,震痛了无数消费者的心。
二、自满易损。这次暴光,给冠生园这个品牌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如果不暴光,利益和健康受损的就是广大消费者。可以肯定,南京冠生园使用陈馅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正因为品牌这个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好处,以致于厂家以为靠着这块牌子,无论生产出什么样的产品都能够被市场接受。所以,不再在产品工艺上下功夫,不再在产品质量上求精细,不再在产品开发上图进取,为了尽可能的获取更大利润,他们选择了以陈馅为原料,而漠视了消费者的利益。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但他们万万想不到,这覆舟的教训居然如此沉重。
三、诚信为本。其实冠生园的兴与衰,归根结底,在于诚信二字。蛇无头不行,人无信不立。一块品牌能够树起来,成为老字号,成为名品牌,不是将它树在纸上,树在街边,而是将它树在人心里。冼冠生为什么能够将冠生园的品牌树在天下,一在于产品的创新,二在于广告的效应,三在于热心公益,四在于广种勤耕。但这四者,追根溯源,还在于诚信这颗内核。有了诚信这颗宝贵的种子,勤于浇灌,成功的花朵必将饱满绽放,结出累累的硕果。
2005年,资产重组后的南京新冠生园开始营业,但当年的辉煌已经不可再现,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对于它来说,任何好高骛远,急功近利都是不可取的。唯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有可能将倒下的那块老牌子重新扶起,擦去上面的泥沙和尘垢,用心刻上“诚信”二字。
-全文完-
▷ 进入徐博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