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文化丛林中的行者沧海泛舟

发表于-2007年09月26日 晚上7:50评论-0条

——揭密作家冯潞鲜为人知的文化苦旅

在2006年,“一本感动三晋的图书”《晋东南密码》令人们眼前一亮。自《晋东南密码》出版发行以来,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先后有《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大型画册《名流周刊》、《人与自然》杂志、《深圳特区报》、新浪网、新华网、中国作家网、《山西日报》等37家媒体对《晋东南密码》出版情况进行过重点报道,足见这部文化盛典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深圳特区报》评价:“以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地域,在山西应该是头一次。”人们在关注《晋东南密码》的同时,也对其作者冯潞产生浓厚的兴趣。冯潞究竟为何许人,他有何胆略和魄力,是什么支撑他写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作……带着诸多问题,记者日前数次深入冯潞长治临时寓所,对这位我省著名学者进行了采访,与名人实现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心与心交流,感悟冯潞心路历程,剖析冯潞成功之迷,力求为大家展示一个客观的、真实的冯潞。

采访冯潞是一件轻松而惬意的事。虽然我们萍水相逢,却似多年老友,双方都未感到丝毫拘束。古人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刚过不惑之年的冯潞历经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文化探寻的洗礼之后,早已宠辱不惊,尽显成熟稳重。作为文化名人,冯潞给人以谦逊平和之感,有大家风范。

在大多数人眼中,冯潞似乎是一名“文坛倥子”,凭借《晋东南密码》而一夜成名。其实人们有所不知,冯潞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晋东南密码》的成功只是冯潞多方面建树的“冰山一角”。《三晋都市报》称,冯潞是集学者、作家、出版人、文化策划人等角色于一身的综合型文化人。

1966年,冯潞出生于山西长治县柳林村一个书香门第,良好的家风和厚重的文化传承从小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冯潞。冯潞的曾祖上过北洋政法大学。冯潞少时就听爷爷讲过《水浒传》,听四叔冯俊义讲过《西游记》;在父亲的训导下,冯潞6岁便开始写日记。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冯潞的爷爷、父亲、叔叔和他本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冯潞的父亲冯俊琪是我市文化界名人、知名书法家、三晋文化研究会长治分会秘书长。冯潞的母亲是中学教师。冯潞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文革中,冯潞的父亲冯俊琪受到政治迫害,家庭也受到牵连。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在冯潞幼小的心灵中种下阴影,但童年的经历同时也是一笔财富,启迪冯潞更深刻地对社会、对人生进行反思,从而为以后的文化创作埋下伏笔。在长治县一中、长治市一中上中学时,冯潞由于文章写得好在校园名声赫赫。在这期间,冯潞遇到多位功力深厚的教师。如县一中老师申安福(冯潞的启蒙老师,也是冯潞父亲的老师)、蔡金水、华明星、张长兴,市一中数学老师王梅莲、地理老师牛爱芳、历史老师黄炎等,都对冯潞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1984年离开家乡到省城读书。上大学时,冯潞在班里成绩平平,但政论文章写得好。

1988年冯潞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长治,待过业,卖过猪头肉,做过新闻记者、市委秘书。冯潞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对长治13个县区进行了考察和了解,星期天的时间则逛遍了长治的大街和无数条胡同。此外,冯潞还到过晋城、高平等地,对那里的情况进行过研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冯潞地理”概念,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晋东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待业的这段经历很重要,使冯潞深入社会底层,感悟和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客观地了解社会。担任记者后,冯潞在长治采访过倪萍、冯巩、牛振华等,与“排雷英雄”郭富文结为挚友。冯潞还接触到陈忠孝、周满祥、马健全、苏改清、牛长青等企业界名人,对日后的经济思维产生一定影响。冯潞说,他对故土是怀有感恩之心的,因为这里的很多人都在他的人生走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长治期间,政界领导及文化界前辈王家璧、王怀中、吕品、王占禹、欧蜀渝、李昌钊、陈福同、陈嘉煊等都对冯潞进行文化创作提供过帮助和支持。冯潞的父亲冯俊琪一直关注着冯潞的成长,不管冯潞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冯父总是默默地支持,尽其所能帮助冯潞。无论是从文还是做官,父亲脚踏实地、诚实为人、认真钻研的作风深深感染了冯潞,成为激励冯潞进取的宝贵财富。1995年,冯潞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受邀加盟山西人民出版社,再返省城。经过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历练、社会角色的转换,第二次离开家乡的冯潞已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由于工作关系冯潞频繁往来省城与家乡之间,“两栖人”的独特身份使冯潞能换个视角看家乡。冯潞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原来自己对家乡是如此的热爱,以致于觉得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冯潞说:“我对故土起初是感性的,不自觉的,后来才理性化,就是对故土热爱。从学生时代就有,离开故土后,愈来愈强烈,最后表现在研究考察写作上,且欲罢不能。”他在《晋东南密码》中引用艾青的诗自序:“为什么我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思考再三后,冯潞决定对家乡晋东南进行研究,由此出笼了大文化散文《无闻长治》,在晋东南引起强烈反响,牢固奠定了冯潞在晋东南的文化地位。吕日周、张怀文等市领导邀冯潞吃饭,交流思想和看法;《长治日报》、《漳河水》杂志都刊发了有关《无闻长治》的一些内容;很多读者打电话给冯潞,交换意见。之后,冯潞被文化研究所吸引,并一发而不可收拾。

2000年对冯潞是个坎,这年他34岁。值此世纪之交,冯潞感觉必须完成自己的大事,在40岁之前对自己、对社会有个交代。他决定生“两个孩子”。一件事是结婚生个孩子;一件事是写一部书,生个文化“孩子”,从此彻底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值得欣慰的是,现在“两个孩子”都生出来了。他结了婚,有了家庭,女儿已6岁;写了3部书,100万字,《晋东南密码》是他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晋东南密码》即将再版,内容会更丰富。特别是对晋城的介绍会增加。晋城历史积淀丰厚,有“晋城学者多如牛”之说。上世纪90年代,晋城为山西首富。有关晋城的一些亮点均会在书中有所体现。

要对晋东南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详尽地了解晋东南的地形地貌特征。为此,冯潞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地图,尤其是视角上凹凸起伏的山西地形图,成为冯潞心爱之物和必不可少的研究辅助工具。冯潞曾无数次站在山西地图前凝视许久,进行他的探索发现之旅。冯潞说,从地图上看,晋东南就象一张弓,太行山是弓背,太岳山是弓弦。晋东南正蓄势待发,射向远方。长治可参与环渤海湾经济区,晋城可融入中原经济区。整个晋东南地区2·3万平方公里,长治象枫叶,晋城象卵子,密封程度与四川盆地不分高下,堪称表里山河中的表里山河。从地域特征分析,长治、晋城不可分,就象人的肝、脾一样。在这样一个区域中,最大的文明点是长治,晋城则是“陪都”。若论地理,人文、经济,晋城要好于长治。若论文化之盛,晋东南首推阳城、泽州。晋东南最大的资源是山地,山地成为影响晋东南过去和未来发展的绝对要素。尤其是太行山,彻底改变了晋东南和山西的命运。太行山究竟是个什么构造,很少有人了解。冯潞通过采访专家和自己考察后发现,太行山北起燕山,南到河南济源和晋城、阳城交界,绵延上千公里。其中,最精彩的八百里太行则在晋东南和河北、河南交界处。晋东南的太行山以黎城、平顺、壶关、陵川段最为经典。这一段太行山海拔不是很高,但地势险峻,拔地而起,壁立千仞,集山、水、绿等于一身。日渐显眼的晋东南太行山水也逐步成为北方亮点,人们纷纷来此旅游观光、投资休养,从而为晋东南带来商机。

和一些作家不同,冯潞需要一边考察一边写作,而非“闭门造车”,这就决定他要走的路更艰难。怎样考察,冯潞采取多种手段,如搜集百科典籍,遍访名人,用镜头记录信息,实地考察等,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考察过程中,冯潞也逐步集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摄影、收藏、文化策划等多方面都有建树。

冯潞首先是一名藏书家。到太原工作后(那时冯潞28、29岁),出于对文化典籍的热爱与喜欢,冯潞想方设法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图书字画,丰富家藏,博览群书,充实文化修养。从长治到省城时,冯潞带了三本书。现在,冯潞个人藏书量不下7000余册,尤以历史类、文化研究类图书居多,文学类占一小部分,其他还收藏有百科类、军事类图书等。为了搜集图书,冯潞骑车转遍了大半个太原城去淘书。一些书摊、夜市等处处留下冯潞奔波、忙碌的身影……1999年,为得到一整套四、五十册的《清史稿》,冯潞到北城一个书店买了一大包,花去了他近一个月的工资。每当单位清理一些旧书、资料准备变卖时,冯潞总是说:“快别卖,给我吧。”冯潞就是这样一个嗜书如命的人。这些书影响冯潞成为一个具有学者倾向的作家。

在摄影方面,冯潞是学新闻出身,有些基础。而冯潞真正学摄影是从1999年开始的,师从我国著名摄影家顾棣。顾棣老人1929年生于河北阜平,1940年在晋察冀参加八路军,曾见过白求恩,1944年师从新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鼻祖沙飞学习摄影。解放战争年代他在编辑、整理和保存八路军抗战期间的历史图片方面立下了卓越功勋,1958年在部队从事摄影画报15年之后转业到山西工作,成为山西摄影的一面旗帜。在恩师顾棣的指点下,冯潞进步很快,尤其在拍摄人物肖像方面造诣颇深,有恩师之风。谈到学摄影的初衷,冯潞坦言,一是出于收集、保存资料的需要;一是以此为手段,实现与名人的沟通(尤其是在各方面有造诣的老前辈),从他们身上获取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为自己的文化创作服务。在拜访名人前,冯潞在网上搜集名人资料并加以研究,考虑如何和名人实现沟通,精心准备好礼物,最后辅之以摄影手段,因此成功率极高。但并非所有名人都愿受访,冯潞也有碰钉子的时候。譬如,拜访著名书法家林鹏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林鹏与张颔、姚奠中并称我省“书法三老”,老人一向清高,加上事务缠身,忙于画展,冯潞费尽周折都未见到林鹏。而功夫不负有心人,冯潞造访10次,终以挚诚打动老人,得以相见。林鹏当场为冯潞及其恩师顾棣题字,留下墨宝。因为冯潞的牵线搭桥,林鹏和顾棣这两位老人(两人年龄只差一岁,都是居住在太原的河北籍文化名人)得以握手相识,成为文化界的一段佳话。此外,冯潞还有幸结识省城文化界名人张颔、柴泽俊、寒声、胡政、马作楫、李才旺、田树苌、周宗奇、靳极苟、宋福盛、王东满、艾斐、李元庆、燕治国、张石山、韩石山、李锐、张继红,省外名人李宝库、贾平凹、韩继宗、唐汉,日本友人富田美智江等,丰实了文化底蕴和涵养。师兄兼朋友赵瑜、潞潞、李杜、赵晓阳(赵树理外甥)、胡向泽、郭兆平、宁志荣等对冯潞进行文化创作施以援手。可以说,这些都是冯潞成功背后巨大的人力资源。不光是文化界老前辈,政界有文化底蕴和挖掘价值的老人冯潞也不“放”过,都要去一一拜访、请教,仅拜访过的省厅级老干部就不下30人。如今,冯潞不仅实现了初衷,而且留下大量珍贵的照片,主要以寓居太原的名人摄影为主,并多次参加摄影大展。冯潞从女儿出生拍起,拍下了女儿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他计划一直拍到女儿18岁。

结合本职工作,进行文化策划是冯潞又一项繁忙的工作。冯潞现任北京大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策划,参予策划晋商文化,为乔家大院策划了文化图书;在省城太原策划举行了慈禧太后“长治说”研讨会;为河东石刻文化策划写序;安泽诚邀冯潞参与荀子文化策划;方山搞于成龙文化策划诚邀冯潞参加;长子诚邀冯潞参与尧文化策划……去年,冯潞进行了他担任总策划以来的最大一次策划——太行山大峡谷文化论坛策划,邀请白先勇(白崇禧之子)、席幕容、张贤亮、贾平凹、冯骥才、余秋雨、张石山、韩石山等40余位海内外著名作家齐聚太行山大峡谷,以歌咏太行山水,让太行山水在文化贤达心里留下永远的烙印,从而以全新的文化姿态,打造太行山水文化名片。正在最后实施阶段,由于经济等原因,这一文化盛事未能成功举行,使冯潞始终引为憾事。冯潞被省图名人讲坛邀请举行讲座后,还计划未来开设黄河文化论坛,主讲“晋东南文化”。

《晋东南密码》是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可贵之处在于“不以道德写文章,而用历史细节说话”。在书中,冯潞对现实异常关注,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冯潞说:“我很早就有历史的感觉,这与我是60年代生人有关系。”冯潞生于1966年,为文革发端之年。上世纪60年代生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这个群体生于60年代,长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在文革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交替中完成了对青春的塑造、对人生的感悟、对历史的反思。如国内外名人泰森、扎卡维、王志文、宋祖英、崔健、杨澜、任贤齐等等,都与冯潞同庚。冯潞的60年代情结很深,具有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双重情结。1985年尧茂书首漂长江,1988年“当代徐霞客”余纯顺开始徒步走中国,戒烟狂人卓祥表纵横中国30个省市的壮举都深深影响了冯潞。冯潞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自感“60年代生人”不能无闻于江湖,苟活于尘世,应对世界做出贡献”。大学刚毕业那阵,冯潞计划考察长治第一大河——漳河,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泡汤。后来,冯潞梦想徒步考察黄河,用镜头、用笔去重新解读黄河……而究竟将来要走什么样的路,没有人为冯潞指出。在有意无意间,冯潞踏上他的文化苦旅。生活中的冯潞兴趣广泛,少年时代从事过乒乓球运动,青年时代喜欢跳舞、下围棋(业余三段),中年时代又迷上茶道、考古等。如此多的文化元素也为冯潞储存、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当今商业化气息浓浓的今天,冯潞没有为名利所累,以严谨治学的态度,以一片赤子情怀,出于对家乡诚挚的热爱,“十年磨一剑”,孜孜不倦、潜心钻研,深入浩瀚的史料典籍,忙于探求考证,遍访名家学者,遍游晋东南故地,终于推出力作《晋东南密码》,不仅感动了家乡父老,而且强烈地震撼了三晋大地乃至京、沪、粤、川、豫、滇等省、市。原山西大学校长、教育家李旦初为《晋东南密码》题词:密林深处白云闲,雾锁悬崖千载寒。踏破铁鞋探奥勣,打开铜锁见奇观。神农足迹惊天下,赤子心声醒世间。解悟大山真密码,漳河滚滚卷狂澜。作家赵瑜评论:“这么些年,我未能对生我的大地多做事,唯余愧疚,晋东南人给了我那么多,下半辈子可要认真偿还。冯潞他倒好,他没有白活,他应该自豪。”作为“藏羚羊形象大使”,赵瑜诚邀冯潞游历青藏高原。另一部纪实作品则花费了冯潞更大的心血。作者以文化的角度密切追踪戒烟狂人卓祥表,纵横六、七省,写成长篇传记文学《世纪末的大痴》。一次,为了追踪卓祥表,冯潞在晋蒙交界的偏关黄河边开车失控,险些葬身黄河。著名作家张石山高度评价冯潞的写作精神:“他要做的是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巨大工程。然而,一个勇敢的青年学者开始行动,义无返顾,知难而进,令人钦佩。”因为《晋东南密码》的成功,冯潞被破格吸收为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而且是其中最小的理事。冯潞的父亲冯俊琪也是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父子同为理事成为该研究会的一个特例。

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采访冯潞夫人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说,没有贤内助的付出,没有家庭有力的支撑,冯潞是断然不可能走到今天的,也是断然不可能成功的。冯夫人告诉记者:“不管冯潞写作能否搞出什么名堂,我都一以贯之地支持。我把写作看作冯潞的兴趣或爱好,就象别的男人有抽烟或喝酒的嗜好一样。只要他喜欢,他高兴,他就写。通过写作,冯潞在文化园地自由驰骋,这也是一种幸福。”为了支持冯潞写作,冯夫人基本上承担起全部的家务。在冯潞写作时,冯夫人告诉孩子不要大声喧哗。长久以来,给冯潞营造了浓厚的创作氛围。开始时,“冯潞写作只是一个个的点,后来思想不断深化,形成一个个的面,再后来则形成一本书。这就是《晋东南密码》出笼的全过程”。冯潞说:“我希望《晋东南密码》能带给家乡人民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希望我的写作研究能给家乡发展带来福音。这只是文化普及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历尽铅华成此景。歌曲《真心英雄》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冯潞说:“我活在文化的酒精中,文化让我兴奋、宁静、安逸,晋东南是我的文化酒糟。”如果说厚重的家庭文化传承给了冯潞创作的“天赋”或灵性,那么后天的文化探寻和历练则是冯潞在文化领域有所成就的秘笈。冯潞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他在文化丛林中历尽艰辛、苦苦跋涉探寻的结果。现在,冯潞是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作协会员、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西美学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大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策划……圈内人把冯潞与赵瑜、李力扬并称晋东南籍“文坛三剑客”。难能可贵的是,冯潞为人处事一直比较低调,不张扬,不自傲。所以,尽管他的作品获得巨大成功,他本人还是很少为世人所知。

冯潞说:“我越走越明白,每个人的路都是独一无二的,走出来就是一种奇迹。”这就是我所了解到的冯潞先生。让我们祝愿冯潞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牙牙齿齿点评:

有不懈的毅力一定可以成就非凡的作品,冯潞就是这样的。作者对冯潞的了解如此之深文笔之精细足以看出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