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智者的思索沧海泛舟

发表于-2007年09月30日 下午3:41评论-1条

——《晋东南密码》解析

久居繁杂喧嚣之闹市,一本名为《晋东南密码》的书吸引了笔者的眼球。初读《晋东南密码》,犹如醍醐灌顶,给人以神清气爽、茅塞顿开之感。再读《晋东南密码》,则如饮陈年醇酒,愈品愈笃,芳香弥久。果然开卷有益。

这是一个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得益于这样的时代,作者想说、敢说、尽说,全面开启智慧之门。《晋东南密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全新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对产生晋东南现象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因素进行了全方位的解密,奉献给读者一部高品位的文化大餐。其作者堪称有史以来对晋东南现象进行解密的第一人。该书的付梓出版,不仅是对晋东南现象进行全面解密的一次有益尝试,而且必将强烈启迪人们的思维,对产生晋东南现象的诸多因素进行再思考,从而助推晋东南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崛起,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晋东南密码》谈天说地,纵论古今,穿越时空界限,引领我们踏上神奇的晋东南之旅。从远古的神农文化一直到今天21世纪的魅力长治,我们一路走来,既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体味到现代文明对这块土地的滋润,进而对养育我们的这方土地有了深刻的认识。

山西居河东之地,太行山之西,因地势险要,环境封闭,素称“表里山河”。而晋东南更由于四面大山阻隔,堪称“表里山河”中的“表里山河”,又被称为“华北肓肠”。从古至今,山地就是晋东南最大的资源优势,同时又是晋东南与外界沟通的严重阻碍。封闭的上党盆地又是山西的米粮川,地肥水美、沃野千里。如此膏腴之地,如此险要之地,使晋东南成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正是由于晋东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英勇顽强的晋东南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晋东南人的思维模式。为何炎帝神农氏选择晋东南作为教化、稼穑之地,为何长期以来晋东南名人寥若晨星,为何辉煌一时的泽潞商人由盛转衰……所有这些晋东南现象都可从晋东南独特的地形地貌出发去寻找答案。《晋东南密码》试图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还原一个真实的晋东南。

书中许多观点精辟、独到、新颖,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晋东南地区抗战史的研究,足为《晋东南密码》中浓墨重彩之笔。该书不仅详细描写了共[chan*]党领导的八路军艰苦抗战的历史,而且以鲜为人知的史料揭示了国民党在晋东南地区抗战的真相。这在许多抗战的论述中是不多见的(过去我们的教科书基本上对国军抗战一笔带过),是作者深入挖掘的结果,也反映了作者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同为炎黄子孙的国共双方携手抗战,互相支援,同仇敌忾,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中央军、晋绥军、西北军、川军、黔军、滇军等国民党军队都曾踏上晋东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他们同八路军一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赢得了晋东南人民的尊重(当然,有的国民党军队也遭到人民的唾弃)。当年坚守长治的川军同日本侵略者英勇作战的情景犹在眼前。长治百姓都说,川军打得好。如臭名昭著的东陵大盗军阀孙殿英,过去笔者只知道他是十恶不赦的民族败类。读了《晋东南密码》,才知孙也曾为抗战做出过贡献。诚如作家赵瑜所说,晋东南的小米不仅养育过八路军,也养育过国军士兵。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政府已在四川建立国军抗日纪念馆。这是对国军抗战历史重新审视的结果,也是对国军抗战功绩的充分肯定。它体现了中国共[chan*]党人的博大胸怀。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长治这座不大的城市居然是多种文化并存之地,社会主义文化、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文化在这里会集,并且和谐相处。这在全国亦不多见,说明上党古城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这种文化现象值得人们去进一步研究。

正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性,晋东南曾经封闭、落后、保守;同样,由于山地的隐蔽性、复杂性,我们以此为屏障最终打败了小日本。真是成也山地、败也山地。《晋东南密码》认为,晋东南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山地文明。长期封闭、保守的山地文明是晋东南落后的根源。要想在新的世纪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新的辉煌,就必须融入海洋文明,以大开放、大发展的态势接纳世界,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惟有如此,晋东南才能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摒弃大山意识,怎样才能融入海洋文明,怎样才能再铸辉煌……这是现代晋东南人需要深思的课题。而《晋东南密码》无疑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希望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晋东南人都能读读这本书。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沧海泛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小萍 | 荐/小萍推荐:
☆ 编辑点评 ☆
小萍点评:

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活着,这个城市才活着!

文章评论共[1]个
小萍-评论

问好,看了您写过不少关于长治的文章。
我认识一个长治的老师,他在党报做主编,哪天一定把您的文章推荐给他看。
  【沧海泛舟 回复】:谢谢! [2007-10-1 14:03:07]at:2007年09月30日 晚上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