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乡虽然只是j县的一个偏远小乡,但它的发展同样也印有时代发展的烙印。透过它,我们可以多少找到一些历史发展的痕迹。尤其是后山村村西的那座桥,更是把经过这里的人人事事牢牢的记在心里。
乡驻地所在的后山村原先只是一个很小的落后山村,因为抗战时期县政府曾在这里驻留,并在这里的山上和日寇干了几个漂亮仗,解放后为发展这里的经济,特在这里设立了乡镇,立了集市,还通了公路。除此之外,本县的驻军部队还在打过胜仗的山顶上修了纪念塔,每年定期在上面插上一面崭新的红旗以资纪念。
第一位来这里走马上任的领导姓李,职务上既是党委书记,又是乡长。和人们熟悉以后,人们都习惯于称呼他为李乡长。李乡长原先是个老革命,50左右的年纪,为人随和,平易近人,做事没有官架子。人们都很信任他,闲时都愿意和他一起聊聊天,听他讲讲他所经历的那些革命故事。
李乡长来到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后山乡的各个村子里走访,了解这里的情况和人们的愿望要求。凡是人们提出来的,能解决的他总是立即加以解决。实在一时办不了的,也总是想办法尽快解决。
这里是山区,种地只能解决群众的吃饭问题,生活花销仍然没有着落。李乡长在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之后,觉得在山岭地带广泛栽植桃、杏、苹果、山楂等果树大有前途。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设想提出来同大家商量。谁知群众一听立刻响应,各村在当年就利用秋末冬初的农闲季节挖好了果树坑,第二年春天就把能栽果树的地方全部都栽上了果树。
果树栽好之后,李乡长又开始考虑将来水果的销路问题。这么多的水果只在当地销售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李乡长想到了与后山乡紧邻的m县。如果能把水果卖到邻县去,赚人家的钱发展自己的经济,那是再好不过了。可本地与m县当时还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可供运输使用,于是李乡长找县里的有关领导出面协调,打通了后山乡与m县的通道,并把这条公路修建成省级通道。
省道打通以前,后山村西的河上并没有桥。这条河并不很宽,河水平时很小、很浅,根本不影响人、车的通行。虽然下大雨时河水会阻断交通,但往往是雨停水消,一般不会因此耽误什么事的。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已习惯了这种无桥的生活,也就一直没在这河上修什么桥。
修成省道以后,来来往往的车辆增多了,再走河道显然已很不适宜。为保证省道的正常运输功能,李乡长带领当地的群众上山采石,就地取材,依照路势,在后山村西的河上修了一座长36米,宽5米,造价低廉实用而又坚固的滚水桥,使来来往往的车辆可以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证畅行无阻。自然,车流的畅通也带来了经济的畅通。随后几年,后山乡村民的生活一步步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李乡长一直干到67岁才退了下来。尽管后山乡人十分的不舍,但人们的感情阻挡不住人类的新老更替。正是一代代新人的涌现才推动了历史的车轮走进一个个崭新的时代。尽管每一个时代都有许多人表现出了对旧时代的留恋,但更多的人更希望自己能走进一个个新的时代。
接替李乡长的是刚四十出头的张书记。李书记相对年轻,办事有魄力,工作上雷厉风行,说一不二,所以政策推行起来相当顺利。
第一年,张书记就利用前山村的水库发展网箱养鱼业,因后山乡相对落后些,乡里一时拿不出钱,就由张书记出面,向乡里在全乡吃财政饭的人每人借2000元做流动资金使用,讲好了两年后连本带利一起归还。两年后,张书记兑现诺言,当初借钱的人都领回了自己的2000元本金,外带20斤鲜活的大鲤鱼。
张书记到任的第三年,国家要求省道要统一拓宽、硬化,费用国家出一部分,地方政府自己出一部分。张书记自是立即响应,马上动员全乡民众投入。费用除国拨以外,全乡脱产干部每人集资300元,村民每人出资100元。
拓宽路面工作分工到村。各村紧急动员,半个多月就基本完工了。要与新拓宽、修整的公路相配套,后山村西的石桥显然已不合时宜,于是乡里决定拆除原先的石桥,然后重新建一座与两岸齐平的新桥。这就需要先拆除原来的旧桥,再清除河底,然后再建新桥。方案出台,采取投标的方式招揽施工队。当时参与投标的只有两个单位,其中乡第一建筑公司投标80万,第二建筑公司投标130万。结果第二建筑公司中标。而在年底报账的时候,人们发现桥的造价竟是178万。人们虽然疑惑,但谁也没说什么。
道路完成通车后,车行速度大大提高,路上也再没有往日的尘土飞扬,虽然乡民们都花了点钱,但他们都感到这钱花得值。
但新桥交付使用仅一个月,路面就出现了裂痕。之后又由二建在桥下顶上了几根粗钢管,又把桥面加高加厚了事,并不见谁提要追究责任什么的。这样,桥是保住了,但过往的车辆过桥时却不得不减速行驶,否则,突然加高凸起的路面会使车辆颠簸得厉害,难以控制。
一年之后,张书记又在乡里建了一个养牛场,养了36头牛,又从邻村招了两名工人喂养。两人伺候36头牛确实难以应付,于是张书记发动全乡各中小学校学生轮流割草喂牛。
也就在这一年的年底,张书记办公室的女服务员方倩突然跳水自杀,人们对此大惑不解。几天后,人们才从方倩父亲的嘴里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张书记来后不久就以帮方倩转正为由诱奸了方倩,并在此后的几年里一直继续着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同时,张书记还和镇上的几个俊俏媳妇过往密切。直到几天前,方倩才知道就要把她辞退回家的确切消息,感觉前途无望,又无脸见人,才出此下策,走上了这不归路。人们还由此知道张书记一再上项目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乡镇经济,而只是为了自己捞钱。方倩的父亲还扬言,要到县里去告发这个人面兽心的家伙。
就在此事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张书记已接到调令,调到县教育局任一把手去了。
张书记调走之后,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刘为民主持工作。刘乡长本是下来挂职锻炼的,家住县城,老婆在县广播局工作,家就住在广播局。因刘乡长不愿自己的老婆整日独自一人在家,所以每晚都要回家住。不过以前刘乡长都是来回坐公交车回家,主持工作一周后,乡里就买了一辆高级轿车,并安排司机专门接送刘乡长上下班。这以后的乡领导也就都在县城买楼安家,上下班都用专车接送。
随着这些年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乡驻地所在的后山村规模不断扩大,村落沿公路向西延伸到桥西。刘乡长嫌原先的党委院落过小,没有地方建车库,又加回家要经过路面有些凸起的桥面,车快了就会跳起来,要不就得减速过桥,令人很不舒服,刘乡长就把党委大院迁到了桥西路南。之后不久,为取经发展本乡经济,刘乡长带领乡班子成员远赴韩国考察学习,并且由此形成惯例,以后每年都要出国考察学习。
也就是在这一年,教师工资增长的幅度大了些,乡财政无力承担,工资就只好只发六保,即只发全工资中的六块,相当于全工资的60%,尽管教师们对此非常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现在也没能解决。
之后几年,虽换了几任领导,却并没有什么大动作,日子就在平平淡淡中过去。但当地的农民思想上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家种那几亩薄地,而大都在农闲时涌向周围城市,靠打工挣钱来补贴家用。这样以来,人们的生活比前大有改善。
到2001年,县里倡导在各乡镇发展小城镇建设以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对小城镇建设较有经验的王书记被调到了后山乡任党委书记。
王书记到任后,看到乡驻地后山村中心的公路虽从村中心穿过,但弯弯曲曲,街道也不够宽敞,无法统一规划沿街楼。于是决定首先取直街道,然后再统一规划沿街楼。
街道取直,村中桥东桥西的街道直了,原先的桥就有些偏向一侧,与取直的街道很不相称,于是只好毁掉原先的桥重建。
街道整好了,小城镇建设全面启动。沿街各户可以在原先的地基上优先盖楼,确实盖不起楼的,地面必须让出。这样,沿街各户自然都不愿放弃自己的地盘,以图日后开爿店做个营生,所以大都七拼八凑的弄钱盖楼。
两年下来,后山村的沿街楼从东头到西头齐刷刷的盖了起来。相比之下,党委大院的平房显得很扎眼。于是,王书记决定推倒平房盖党委办公大楼,同时动员乡干部外出引进外资,发展乡镇企业。
年底,党委办公大楼如期交付使用,乡办企业也引进了5家。一时间,后山乡成了全县的典范。来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王书记也一下子成了全县叫得很响的人物。
现在,王书记因他在后山乡的出色表现而被直接升任为分管全县基建和小城镇建设的副县长。继任的吴书记到任后忙着走村串户,了解民情。他说:“现在党中央的富民政策这么好,是到了该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的时候了。”
看来,后山乡农民的好日子就要到了。
-全文完-
▷ 进入王文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