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岁月长河的小脚老太
在记忆的长河里时常浮现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身影,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总有一个小脚的老太总是微笑着出现在我的梦中,她还是那样和蔼,那样利索,那样亲切地向我走来。一切是那样的逼真,可当我呼唤着扑向她时,她却一闪不见了。惊愕中才发觉一切又是一场梦。
这个小脚老太就是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干奶奶(若不是为了在文中表明身份我不会加个“干”字,我在生活中从未这样叫过,因为在我眼里她就是我的亲奶奶)。因为我们姐弟三人年龄相差不大,基本上是差一岁多,所以妈妈总是牵着大的,背着二的,抱着小的,。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妈妈忙的总是吃不上热饭。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被相隔不远的奶奶看在眼里挂在心上。从此奶奶就经常挪动着她那双小脚帮妈妈干这干那。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在那个人烟稀少的荒原上,她成了父母眼中最贴心的亲人,也使我们的头脑中有了“奶奶”这个词的概念。
自从记事起,我就因体弱需要专人照顾而常年住在奶奶那低矮而狭窄但总是很温暖很整洁的小屋里。小屋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到处回荡着亲切的呼唤。在奶奶的细心呵护下,我快乐地过着每一天,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一天天长成了小伙伴眼中的“小胖”。同时也正是在那没有电灯的漫漫黑夜里,奶奶的小脚成了我最喜欢抚摸的“玩具”。在奶奶与大人们的谈话中,我以一个孩子敏锐的洞察力知道了奶奶那曾经荣耀一时的身世和她那段短暂却极其辛酸的婚姻·
(一)
“哇……哇……”,正如所有新生命降生一样,伴随着婴儿那仿佛响彻世界的啼哭声,奶奶顺利地来到了人间。与大多数贫苦人家的孩子所不同是,她是以一个小姐的身份降生在地主家的。虽然奶奶从小就有体格键壮的专职奶妈喂养和丫头的细心照料,但仍抵不住疾病的侵扰,一直体弱多病。长到好大,那身子骨还象是冬季北风中摇曳的杨树枝那样干瘦。到了女孩子裹脚的年龄,大人们因心疼她而推迟了裹脚的时间,即便是后来开始裹脚时,对于她的裹裹松松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也是奶奶为何没有裹成真正的“三寸金莲”的原因。
快乐的童年稍纵既逝,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奶奶也由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长成了年方十八的待嫁大姑娘。对于她来讲,童年的生活是富足的,整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那种丰衣足食的小姐日子。但也有缺憾,那就是病魔使她不仅个头矮小而且背部还长了个高高的驼子,使人觉得她总是斜着身子走路。与此同时,病魔无情的折磨让她年轻的脸上少了份少女的红润和活力,多了份少女不该有的沮丧和自卑。但正如所有怀春的少女一样,奶奶也一样整日憧憬着美好的婚姻,期盼着上苍能赐予她一个如意的郎君。
但世事并非都能如人所愿。在当时那个以“娶女人就是生孩子”的传统礼教中,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十里八乡的富人家的老爷太太们用质疑的目光望着奶奶那干柴般的身子,不负责任地预言,奶奶根本就没有生孩子的能力。想想看,在那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还敢有哪个大户人家会迎娶这样的儿媳?还会有哪个富家子弟敢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何况她又长相一般呢!奶奶就这样盼呀等啊,直等到儿时一起长大的女友们都抱上了娃娃,她双眼望穿也未等到上门说媒的老媒婆。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慢慢地奶奶成了待字闺中的老姑娘。地主家虽不缺钱财,养活一个老小姐是绰绰有余的,但那种有钱人家的虚荣心却不允许奶奶再等待下去。于是在管家的张罗下,和但凡愿与其成亲者,将赐田三亩和房宅一处的家人的允诺下,奶奶在她二十五岁时嫁给了一个常年在地主家扛活的长工。
迎娶的那一天,奶奶家那高宅大院里挤满了看热闹的宾客,就连门前的巷子里也堆满了瞅新鲜的佃户们。宾客中的大多数都是抱着嘲讽的心态等待着验证预言的日子早日到来,而那些没有机会娶富家小姐的穷人们则盘算着,那个贪小便宜的长工在无后的日子里将怎么过?
“听说新娘子不会生!”
“是吗?那新郎官咋还那么高兴呢?”
“不就是图那几亩薄田吗!”
“嘘,别说了,新郎来了。”
“……”
新婚的一天在人们复杂的心态和唢呐锣鼓的吹吹打打中迎来了奶奶的洞房花烛夜。当红烛燃起时,奶奶蒙着盖头静静地端坐在床沿边,默默地等待着郎君揭开盖头的那一瞬间。直到此刻,她还幻想着那从未谋面的丈夫一定会对她温柔体贴,百般呵护。夜深了,屋里屋外到处静悄悄的,就连烛火里偶尔爆出的“哧啦”声都听得真真的。红烛的光芒慢慢暗淡下来,在几近燃尽时,平时极有耐心的奶奶再也坐不住了。她轻轻地挪动着那双小脚移向屋外,顺着长廊搜寻着新婚丈夫的影子。结果,隔着灶屋那大洞小洞的窗户纸,奶奶终于见到了那个正在灶台贪吃娘家回赠的猪肘,嘴里还发出“吧唧吧唧”的丈夫。
奶奶艰难地挪回小屋。不知过了多久,奶奶居然斜倚着床头睡着了,脸上还挂着两行酸涩的清泪。但梦里却出现了一位憨厚的男人笑容可掬地向她走来……她娇羞地等待着他靠近。
突然,奶奶在一阵粗鲁的撕扯她的衣裤声中和扑鼻的酒气混杂着猪肘的气味中惊醒。可还未待她看清夫婿的眉眼,那张满下颚流着油的大嘴已经凑了过来,散发着各种气味的身子已重重地压了上来……
那一夜似乎特别长,长的像一条看不到头的鞭子。它狠狠地抽打着奶奶的身心,击碎了她多年以来所有幻想的美梦。望着躺在自己身边的这个鼾声雷动的男人,奶奶喃喃道:“命,这就是命!”
(二)
婚后的头两年,那个男人因为碍于奶奶娘家的势力对奶奶还算可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那仍不见动静的肚子便成了那个男人的眼中钉,也时常被他当成拳打脚踢的对象。起初,奶奶还有反抗的意识,挨打时还知道用手护护自己。可后来挨的打多了,渐渐地,奶奶也就麻木了!
奶奶的屈服更助长了那个男人的气焰,使他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着奶奶那干瘦的身子,肆意地发泄着兽欲,连每月的那几天都不放过。
奶奶虽然出身富家,但丝毫没有小姐的架子,她常常接济那些日子比自己过的艰辛的穷人们。即便是经常挨穷丈夫的打,她心中仍藏着一颗善良的心。正是如此,奶奶的口碑一直很好。
也许是奶奶凄惨的生活引发了上苍的怜悯之心,也许是奶奶那善良慈悲的胸怀感动了送子观音,终于在奶奶婚后第五个年头,在被折磨的没有人形时,奶奶有了宝贵的妊娠反应。喜出望外的长工丈夫开始对奶奶好起来。奶奶整日抚摸那日渐隆起的肚子开始挪动着小脚行走于村头的闹区。那个曾经让她遭受白眼,倍受冷落的望而生畏的地方,现如今它成了奶奶每天最渴望去的地方。她似乎想从那里找回自尊和自信,更想用那正跳动着生命的肚子回击那些嚼舌的妇人们,证明自己能生。
九月怀胎,在撕心裂肺地喊叫声中奶奶艰难地产下一男婴。那个乐昏了头的男人举着还沾着血迹的婴儿不停地转着叫着:“我有后了,我有后了……”居然连产后虚弱的妻子看都没看一眼。即便是这样,奶奶也没有半句怨言,脸上反而露出那少有的笑容,又开始憧憬着少女时的美梦。
解放了,穷人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了。奶奶的肚子也象开了包似的接二连三地孕育出二男三女。日子虽然还是有点紧巴,但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过得还算是舒心。那个男人也渐渐收起拳脚傻呵呵地对奶奶笑了。
但幸福是短暂的,厄运还是乘这个日渐美满的家庭不备时悄悄地降临。奶奶儿女中的一儿一女在同一年同一季节中先后因病死去,时间相差不到两月,这致命的打击让奶奶足足在床上躺了整整两月之久。
奶奶生病期间终于体味到那个男人真心的关爱。在这种久违的呵护中,奶奶对他渐渐产生了依恋,也慢慢走出了丧子的阴影,脸上居然还出现了少女时都未有过的红润。
(三)
日子并没有因世事万物的变化而停滞,仍旧那样一天天地滑过,一月月地轮回。转瞬间,又到了春耕的季节了。农户们都早早地下地干起了农活,田边畦间无处不见那忙碌的身影。
奶奶家的田地也被丈夫拾掇得差不多了,就等着播种了。孩子们吃完午饭就出门撒欢去了。奶奶照常在家干些杂活。那个男人这么多年来,对奶奶最好的一点就是从不让她下地。
奶奶正在院里收拾家什,一转身发觉丈夫不知何时已走进小院,惊了一跳。奶奶对男人早早收工回来感到诧异,因为这个对土地有着特殊感情的男人从来都是早出晚归,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田间地头,今天怎么舍得撇下老高的太阳和比老婆还亲的土地回来呢?疑惑归疑惑,本就不多言语的奶奶赶紧到灶房为男人打洗脸水。端来洗脸水,奶奶就静静地在边上候着。丈夫边洗边唠叨,末了说了句:“累!”听到男人喊累,奶奶轻轻地回了句:“累就先歇着,饭一会儿就好。”说完奶奶就挪着小脚走向灶房。奶奶毕竟比较利索,不一会功夫就烙好了丈夫最爱吃的山东大饼,随手炒好了两碟小菜(听说男人累了,就多加了盘菜),剥了几棵葱就先伺候男人吃完饭,给男人洗完脚后就挪着小脚走出院外去找寻那四个跟野了似的孩子。劳累了一天的奶奶哄睡了孩子后,就也挨着孩子们睡着了。自从失去两个孩子后,奶奶就经常睡在孩子的屋里,生怕孩子们再有个闪失。
奶奶估摸今天要播种了,天蒙蒙亮就起床为丈夫侍弄早饭,还特意打了四个荷包蛋。可等奶奶收拾停当,等了许久也不见丈夫起来。奶奶寻思着:“可能是太累了,让他多睡会吧!”边想边拾起手头的针线纳起鞋底来。
日头不知不觉地已升得老高了,四个孩子也相继起床,吵着嚷着喊饿,可丈夫怎么还不起呢?奶奶纳闷地朝东屋走去。
“天哪……”随着一声凄厉的惨叫和应声倒地的声音,孩子们冲向东屋。映入眼帘的是他们的母亲倒在床沿下,而他们的父亲却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奶奶最大的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疯了似的冲出院门。
随着一阵细碎而急促的脚步声,不一会儿,奶奶家那并不宽敞的小院里里外外挤满了好心的乡亲们。奶奶也在那些婶子大娘的呼唤中慢慢醒来,呆呆地瞅着那个曾让她受尽折磨和屈辱,又刚刚唤醒她一点点爱意的男人,眼里只有空洞而呆滞的目光外,没有一滴眼泪。任凭孩子们怎样撕拉哭喊,奶奶还是那样傻傻地望着,望着……人们都说奶奶可能要傻了。
不知过了多久,当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在奶奶的脸上时,奶奶那原本就不再年轻的脸庞显得更加憔悴而苍白。慢慢地那双空洞而不大的眼睛里蓄满了晶莹的泪水,一滴一滴地滑落,慢慢地连成了两条细细的线。那种晶莹似乎想折射出奶奶那心酸的日子,那细细的线仿佛更想勾勒出她命运多桀的人生轨迹。
“好了,好了,哭出来好!”
“妹子,你哭呀,大声哭!”
“傻孩子,快喊你娘,快呀!”
“……”
在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声中,在那嘈杂的规劝声里,奶奶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黑夜。是啊!在这个“春种一粒粟”的季节,奶奶过早地收获了又一颗伤心的种子。
到了出殡的日子,在定棺前按规矩要最后看一眼已在两界的亲人,但不能落泪。奶奶在众人的搀扶下绕着棺木慢慢地挪动着小脚,最后伸出那只粗糙的手轻轻地拂了一下丈夫那已变色的脸,似乎想告诉他,一切怨恨都将结束了;想要提醒他,到了阴间别忘了照看好那两个苦命的孩子。丈夫的棺木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顺利地抬到了墓地并安葬好。
奶奶望着田头立起的新坟,领着孩子们给亲人们不停地烧着纸钱,心中默默祝愿亲人们在黄泉路上一路走好!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无奈,也许是不忍心看着年幼的孩子没有依靠,奶奶逐渐坚强起来。一个从未干过农活的女人开始跟着邻里学着侍弄田地,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日子虽然清贫而繁忙,但有听话的孩子们的相伴和热心的乡亲们的相助,奶奶觉得一天比一天过的有盼头。
(四)
1966年5月,也就是奶奶的丈夫死去不到百天的日子。那场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劫难的运动开始了——文化大革命。那场所谓的红色革命像狂飙的旋风迅速地席卷了神州大地,更似那突发的山洪肆意地吞没了学校、工厂、机关,还有那边远偏僻的乡村。到处贴满了红色的标语,到处游动着癫狂的红卫兵,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正上演着一幕幕人生荒诞剧。有人笑,有人哭,有人为之精神崩溃,有人为之喜极而泣。人们被那场运动搞得晕头转向、是非难辨、黑白颠倒。
奶奶所在的山东那个偏僻的的村庄同样也被渲染成红色,起初“革命”的气氛并不浓郁,只是学学毛主[xi]语录,或贴些激进的革命标语,毕竟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心里真正所关心的是,那赖以生存的土地秋后的收成咋样?而不是政治家眼里的阶级矛盾。但随着那些所谓的“政治犯”的下乡劳动再改造,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极大的激发了革委会里那帮不可一世的红卫兵小将们的高昂的“革命斗志”。奶奶作为地主的女儿,自然而然地成了小将们向上级邀功的纸牌,理所当然地要挨那些根正苗红的小将们的批斗。
那些被批的日子,简直是奶奶一生都难以忘却的噩梦,致使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每天奶奶都要被他们逼着一遍遍交代问题,一遍遍地念毛主[xi]语录,更可怕的是那无休止的批斗游街。奶奶那本就单薄矮小的身子上每天都要挂个大大的牌子,被那些疯子般的小将们撕来扯去。可怜奶奶那双小脚就像老母鸡啄食般不停地踱来踱去,有时还要站在高高的方凳上。更可恶的是,他们说到“动情”处还时不时地朝奶奶脸上啐口水,撕扯她那本就稀疏的头发,毫无光泽的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以此表明他们的阶级立场是何等的坚定。一天下来,那哪叫身子,脚站不住了,腿肿了,脖子直不起来了……简直就像是一架要零散的纺车。更可怜的是,奶奶那四个年幼的孩子再也没有了玩伴,甚至成了那些无知顽童追打围攻的对象。孩子每天一出去就哭着回来,脸上身上不断伤疤。村里的大人们见了他们娘几个都象躲瘟疫一样远远地躲开,生怕落个“界限不清”或“阶级立场不坚定”的帽子。
那时的奶奶要不是看着孩子可怜,都不知要死过几回了。听说麻绳悬在梁上都有七、八回了,可每次都是被孩子发现后,哭着叫着唤醒奶奶那几乎麻木而崩溃的神经。
终有一天,也许是他们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标,也许是他们对奶奶斗来斗去已斗不出新意来,居然对奶奶放松了“警惕”,也不再拉着她游街了。但奶奶那已经绷得过紧的神经再也回不到从前那种恬静轻松的状态了。夜里不断重复着噩梦,常常半夜惊醒,出着一身又一身的冷汗。
三年后一个艳阳天,太阳当空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奶奶正在院里凉阴处缝补着孩子们那补丁落补丁的衣裤。随着院门的“吱嘎”声,奶奶抬头看见一个陌生的男人走进院里。那过敏的神经使她“噌”地站起身子呆呆地望着来人。
过了许久,奶奶才从来人的话语中得知,那人是跟远在新疆的妹夫同一个厂工作的工人师傅。这次回家探亲,顺便捎来妹妹的问候及希望姐姐能随此人一起来疆的口信。那人说,过四五天,他就返疆了。并再三说,乘现在形势不太紧张得赶紧走,你快点拿主意,说走就走了,钱不用担心,来时带的多。
那人走后的两天里,奶奶再也无心干活了。心里反复思量着他的每一句话,是走是留,是真是假……奶奶脑子里一片茫然,毕竟这个小脚的女人在以往的人生中从未做过选择,那双小脚也从未远离过故土,更何况又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必须做出可能再也回不到家乡的决定呢!
“娘,村东的狗蛋又骂我是地主狗崽子了……”
老三的哭诉声一下搅乱了奶奶的思绪,看着孩子那张无辜的小脸,奶奶忽然做出了她后半生最重要最正确的人生抉择——走。
在决定去新疆后,奶奶的一切行为都有了方向和目的,脸上也再次有了那种红润。她先带着孩子们到亲人的坟头一一烧了些纸钱。而后,又在短短一天里,奶奶就收拾好娘几个简单的行囊,并烙好了路上要吃的大饼和鸡蛋。孩子们不解地看着母亲干这做那。面对孩子们疑惑的眼神,奶奶只是简单地说了句:“娘这几天想让你们吃好点!”孩子们雀跃着,欢呼着,他们哪里知道母亲要编谎的苦衷呢?
到了要起程的日子,天还黑着,奶奶就叫起睡梦中的孩子背起行李跟着来人走出院外,锁好根本就不用再锁的院门。回头瞅了瞅那熟悉的院落,从墙边抓了把乡土就急急地挪动着那双小脚带着儿女走向村外,消失在蒙蒙的晨曦里。仿佛要把那复杂的离愁别绪抛在脑后,似乎更想把一切辛酸碾碎在细碎的脚印里。
(五)
虽然列车上非常拥挤,过道里人挨着人,座位下也都躺满了半大不大的孩子,车厢里到处混杂着各种气味,使人有种窒息的感觉,但那车轮和着铁轨的碾压声奏出和谐的“咔嚓”声,却使奶奶这辈子第一次听到这么自然的天籁之音。它听起来是那样贴切,那样美妙,一点点地消除着奶奶连日来旅途中的疲乏和寂寞。可能是它一路上寄寓了奶奶太多的憧憬和渴望的缘故吧!
随着火车进站的呜——呜声,伴着列车员到站的播报声,奶奶牵着儿女们紧紧抓着妹夫的工友,随着拥挤的人群挤下火车。刚才还拥挤的人群,一来到这荒凉而空旷的乌鲁木齐火车站,却给人一种人烟稀少的感觉。一股凉气顿时从奶奶的心底升起,直凉到后背,那双小脚艰难地挪动着。是啊!那时的新疆是何等的荒凉,人烟是何等的稀少呀!怎能不让一个从未走出家乡的小脚妇女感到望而生畏呢?
“老嫂子,别怕!新疆就是地多,人少,是个能让人吃饱的地方……”
那人似乎洞察到了奶奶的心思,便扯着嗓子说开了。在那人的絮絮叨叨中,奶奶那颗悬着的心稍稍有了些慰籍,脚步也似乎坚定了些。跟着那人又坐了辆马车,没多久便来到了妹夫所在的工厂家属院,院落不小但也不新。
在走进妹妹家的那一瞬间,所有的辛酸苦辣都涌上了奶奶的心头,致使两姊妹一见面就抱头痛哭。奶奶那多年积蓄的泪水终于可以在亲人面前肆意地流淌,尽情地挥洒了。不知哭了多久,也不知说了多久,只知道俩姊妹哭红了眼,说哑了嗓子,从白白的天说到了黑黑的夜,也没能哭诉完那多年以来的离愁别绪、辛酸往事。
大人们伤心也罢,欢笑也罢,孩子们却高兴的要命!因为他们在姨家终于吃到了那渴望已久的白面馍。个个手里都拿着馍大口大口的贪婪地吃着,都顾不上夹菜,生怕再也吃不到似的。
虽然妹妹和妹夫对奶奶一家人很好,但原本就有四口人的小家一下子平添了五口人,暂不说住房紧不紧张,就光说那口粮就够愁人的。那毕竟是个凭粮票和布票购物的年代,加之孩子们又都在长身体,饭量奇大。
奶奶在妹妹家住了不到两月,就经多方打听到,到新疆的边远的农村开荒就不愁吃不饱的消息。于是,她不顾妹妹一家人的极力挽留和反对,毅然决然地跟着老乡举家迁到西北边陲最边远的小公社里。历史上的孟母为了改变儿子的求学环境而留下了后人所称颂的“孟母三迁”历史典故,而奶奶则仅仅是为了让儿女们吃饱肚子,而演绎着“孟母三迁”的典故。
这一迁就没再搬过,一住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奶奶一直守护着四个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在繁忙但舒心的日子里结识着一个又一个来自天南地北,操着不同乡音的的垦荒人。同样的善良,同样的坎坷使他们之间缔结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
日子在拉长和缩短中一天天滑过。转眼间,奶奶的两个儿子都已儿女绕膝了;大女儿也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回到了奶奶的老宅开始了新的生活,了却了奶奶那重归故里的夙愿;小女儿也通过苦读终于留在了乌鲁木齐,过上了都市生活,也算弥补了奶奶那没能留在都市生活的缺憾。奶奶在恬静的生活里,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到处播撒爱的种子。
在平凡的日子里,奶奶的青丝忙成了白发,奶奶的脸庞爬满了皱纹。她的背越来越驼,她的腰也越来越弯,就这样奶奶一天天变老,一天天诠释着生命“由生到死”不变的法则。
1999年那个冬季,这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季节,是它,没能留住奶奶那本该享清福的身子。是它,过早地带走了我那可亲可爱的奶奶的灵魂。我忘不了奶奶入棺前那最后的面容,更忘不了奶奶那临死之前微张的嘴唇。她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她离去的无奈和到了那边的寂寞。
那是个飘着小雪的日子,那漫天飘舞的雪花,像是奶奶那善良的灵魂,四处洒落着来年丰收的希望。更像她每天在胸前必划的十字架,以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最直接的方式,祈祷着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自记事起,在与奶奶相伴相知的十几年里,我体味最多的是奶奶给予我的那份关爱,感受最深的是奶奶对待他人的那份善良。正是在这种博大的爱心中,我学会了关心他人,懂得了体谅父母,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么多年过去了,世上早已是物是人非、事过境迁,奶奶也早已化成了肥沃土地里孕育植物的给养,可那种对奶奶的依恋之情却丝毫未减。
仅以此文告慰奶奶的在天之灵。您不在的日子,孙女一直思念着您。您的笑容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您的呵护也将永远激励着我去爱每一个善良的人。
涉过岁月长河的小脚老太
作者:贺远
在记忆的长河里时常浮现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身影,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总有一个小脚的老太总是微笑着出现在我的梦中,她还是那样和蔼,那样利索,那样亲切地向我走来。一切是那样的逼真,可当我呼唤着扑向她时,她却一闪不见了。惊愕中才发觉一切又是一场梦。
这个小脚老太就是我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干奶奶(若不是为了在文中表明身份我不会加个“干”字,我在生活中从未这样叫过,因为在我眼里她就是我的亲奶奶)。因为我们姐弟三人年龄相差不大,基本上是差一岁多,所以妈妈总是牵着大的,背着二的,抱着小的,。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妈妈忙的总是吃不上热饭。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被相隔不远的奶奶看在眼里挂在心上。从此奶奶就经常挪动着她那双小脚帮妈妈干这干那。也正是从那一刻起,在那个人烟稀少的荒原上,她成了父母眼中最贴心的亲人,也使我们的头脑中有了“奶奶”这个词的概念。
自从记事起,我就因体弱需要专人照顾而常年住在奶奶那低矮而狭窄但总是很温暖很整洁的小屋里。小屋里到处弥漫着浓浓的亲情,到处回荡着亲切的呼唤。在奶奶的细心呵护下,我快乐地过着每一天,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一天天长成了小伙伴眼中的“小胖”。同时也正是在那没有电灯的漫漫黑夜里,奶奶的小脚成了我最喜欢抚摸的“玩具”。在奶奶与大人们的谈话中,我以一个孩子敏锐的洞察力知道了奶奶那曾经荣耀一时的身世和她那段短暂却极其辛酸的婚姻·
(一)
“哇……哇……”,正如所有新生命降生一样,伴随着婴儿那仿佛响彻世界的啼哭声,奶奶顺利地来到了人间。与大多数贫苦人家的孩子所不同是,她是以一个小姐的身份降生在地主家的。虽然奶奶从小就有体格键壮的专职奶妈喂养和丫头的细心照料,但仍抵不住疾病的侵扰,一直体弱多病。长到好大,那身子骨还象是冬季北风中摇曳的杨树枝那样干瘦。到了女孩子裹脚的年龄,大人们因心疼她而推迟了裹脚的时间,即便是后来开始裹脚时,对于她的裹裹松松也是睁只眼闭只眼,这也是奶奶为何没有裹成真正的“三寸金莲”的原因。
快乐的童年稍纵既逝,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奶奶也由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长成了年方十八的待嫁大姑娘。对于她来讲,童年的生活是富足的,整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那种丰衣足食的小姐日子。但也有缺憾,那就是病魔使她不仅个头矮小而且背部还长了个高高的驼子,使人觉得她总是斜着身子走路。与此同时,病魔无情的折磨让她年轻的脸上少了份少女的红润和活力,多了份少女不该有的沮丧和自卑。但正如所有怀春的少女一样,奶奶也一样整日憧憬着美好的婚姻,期盼着上苍能赐予她一个如意的郎君。
但世事并非都能如人所愿。在当时那个以“娶女人就是生孩子”的传统礼教中,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十里八乡的富人家的老爷太太们用质疑的目光望着奶奶那干柴般的身子,不负责任地预言,奶奶根本就没有生孩子的能力。想想看,在那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还敢有哪个大户人家会迎娶这样的儿媳?还会有哪个富家子弟敢娶这样的女子为妻?何况她又长相一般呢!奶奶就这样盼呀等啊,直等到儿时一起长大的女友们都抱上了娃娃,她双眼望穿也未等到上门说媒的老媒婆。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慢慢地奶奶成了待字闺中的老姑娘。地主家虽不缺钱财,养活一个老小姐是绰绰有余的,但那种有钱人家的虚荣心却不允许奶奶再等待下去。于是在管家的张罗下,和但凡愿与其成亲者,将赐田三亩和房宅一处的家人的允诺下,奶奶在她二十五岁时嫁给了一个常年在地主家扛活的长工。
迎娶的那一天,奶奶家那高宅大院里挤满了看热闹的宾客,就连门前的巷子里也堆满了瞅新鲜的佃户们。宾客中的大多数都是抱着嘲讽的心态等待着验证预言的日子早日到来,而那些没有机会娶富家小姐的穷人们则盘算着,那个贪小便宜的长工在无后的日子里将怎么过?
“听说新娘子不会生!”
“是吗?那新郎官咋还那么高兴呢?”
“不就是图那几亩薄田吗!”
“嘘,别说了,新郎来了。”
“……”
新婚的一天在人们复杂的心态和唢呐锣鼓的吹吹打打中迎来了奶奶的洞房花烛夜。当红烛燃起时,奶奶蒙着盖头静静地端坐在床沿边,默默地等待着郎君揭开盖头的那一瞬间。直到此刻,她还幻想着那从未谋面的丈夫一定会对她温柔体贴,百般呵护。夜深了,屋里屋外到处静悄悄的,就连烛火里偶尔爆出的“哧啦”声都听得真真的。红烛的光芒慢慢暗淡下来,在几近燃尽时,平时极有耐心的奶奶再也坐不住了。她轻轻地挪动着那双小脚移向屋外,顺着长廊搜寻着新婚丈夫的影子。结果,隔着灶屋那大洞小洞的窗户纸,奶奶终于见到了那个正在灶台贪吃娘家回赠的猪肘,嘴里还发出“吧唧吧唧”的丈夫。
奶奶艰难地挪回小屋。不知过了多久,奶奶居然斜倚着床头睡着了,脸上还挂着两行酸涩的清泪。但梦里却出现了一位憨厚的男人笑容可掬地向她走来……她娇羞地等待着他靠近。
突然,奶奶在一阵粗鲁的撕扯她的衣裤声中和扑鼻的酒气混杂着猪肘的气味中惊醒。可还未待她看清夫婿的眉眼,那张满下颚流着油的大嘴已经凑了过来,散发着各种气味的身子已重重地压了上来……
那一夜似乎特别长,长的像一条看不到头的鞭子。它狠狠地抽打着奶奶的身心,击碎了她多年以来所有幻想的美梦。望着躺在自己身边的这个鼾声雷动的男人,奶奶喃喃道:“命,这就是命!”
(二)
婚后的头两年,那个男人因为碍于奶奶娘家的势力对奶奶还算可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那仍不见动静的肚子便成了那个男人的眼中钉,也时常被他当成拳打脚踢的对象。起初,奶奶还有反抗的意识,挨打时还知道用手护护自己。可后来挨的打多了,渐渐地,奶奶也就麻木了!
奶奶的屈服更助长了那个男人的气焰,使他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着奶奶那干瘦的身子,肆意地发泄着兽欲,连每月的那几天都不放过。
奶奶虽然出身富家,但丝毫没有小姐的架子,她常常接济那些日子比自己过的艰辛的穷人们。即便是经常挨穷丈夫的打,她心中仍藏着一颗善良的心。正是如此,奶奶的口碑一直很好。
也许是奶奶凄惨的生活引发了上苍的怜悯之心,也许是奶奶那善良慈悲的胸怀感动了送子观音,终于在奶奶婚后第五个年头,在被折磨的没有人形时,奶奶有了宝贵的妊娠反应。喜出望外的长工丈夫开始对奶奶好起来。奶奶整日抚摸那日渐隆起的肚子开始挪动着小脚行走于村头的闹区。那个曾经让她遭受白眼,倍受冷落的望而生畏的地方,现如今它成了奶奶每天最渴望去的地方。她似乎想从那里找回自尊和自信,更想用那正跳动着生命的肚子回击那些嚼舌的妇人们,证明自己能生。
九月怀胎,在撕心裂肺地喊叫声中奶奶艰难地产下一男婴。那个乐昏了头的男人举着还沾着血迹的婴儿不停地转着叫着:“我有后了,我有后了……”居然连产后虚弱的妻子看都没看一眼。即便是这样,奶奶也没有半句怨言,脸上反而露出那少有的笑容,又开始憧憬着少女时的美梦。
解放了,穷人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了。奶奶的肚子也象开了包似的接二连三地孕育出二男三女。日子虽然还是有点紧巴,但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过得还算是舒心。那个男人也渐渐收起拳脚傻呵呵地对奶奶笑了。
但幸福是短暂的,厄运还是乘这个日渐美满的家庭不备时悄悄地降临。奶奶儿女中的一儿一女在同一年同一季节中先后因病死去,时间相差不到两月,这致命的打击让奶奶足足在床上躺了整整两月之久。
奶奶生病期间终于体味到那个男人真心的关爱。在这种久违的呵护中,奶奶对他渐渐产生了依恋,也慢慢走出了丧子的阴影,脸上居然还出现了少女时都未有过的红润。
(三)
日子并没有因世事万物的变化而停滞,仍旧那样一天天地滑过,一月月地轮回。转瞬间,又到了春耕的季节了。农户们都早早地下地干起了农活,田边畦间无处不见那忙碌的身影。
奶奶家的田地也被丈夫拾掇得差不多了,就等着播种了。孩子们吃完午饭就出门撒欢去了。奶奶照常在家干些杂活。那个男人这么多年来,对奶奶最好的一点就是从不让她下地。
奶奶正在院里收拾家什,一转身发觉丈夫不知何时已走进小院,惊了一跳。奶奶对男人早早收工回来感到诧异,因为这个对土地有着特殊感情的男人从来都是早出晚归,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田间地头,今天怎么舍得撇下老高的太阳和比老婆还亲的土地回来呢?疑惑归疑惑,本就不多言语的奶奶赶紧到灶房为男人打洗脸水。端来洗脸水,奶奶就静静地在边上候着。丈夫边洗边唠叨,末了说了句:“累!”听到男人喊累,奶奶轻轻地回了句:“累就先歇着,饭一会儿就好。”说完奶奶就挪着小脚走向灶房。奶奶毕竟比较利索,不一会功夫就烙好了丈夫最爱吃的山东大饼,随手炒好了两碟小菜(听说男人累了,就多加了盘菜),剥了几棵葱就先伺候男人吃完饭,给男人洗完脚后就挪着小脚走出院外去找寻那四个跟野了似的孩子。劳累了一天的奶奶哄睡了孩子后,就也挨着孩子们睡着了。自从失去两个孩子后,奶奶就经常睡在孩子的屋里,生怕孩子们再有个闪失。
奶奶估摸今天要播种了,天蒙蒙亮就起床为丈夫侍弄早饭,还特意打了四个荷包蛋。可等奶奶收拾停当,等了许久也不见丈夫起来。奶奶寻思着:“可能是太累了,让他多睡会吧!”边想边拾起手头的针线纳起鞋底来。
日头不知不觉地已升得老高了,四个孩子也相继起床,吵着嚷着喊饿,可丈夫怎么还不起呢?奶奶纳闷地朝东屋走去。
“天哪……”随着一声凄厉的惨叫和应声倒地的声音,孩子们冲向东屋。映入眼帘的是他们的母亲倒在床沿下,而他们的父亲却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奶奶最大的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他疯了似的冲出院门。
随着一阵细碎而急促的脚步声,不一会儿,奶奶家那并不宽敞的小院里里外外挤满了好心的乡亲们。奶奶也在那些婶子大娘的呼唤中慢慢醒来,呆呆地瞅着那个曾让她受尽折磨和屈辱,又刚刚唤醒她一点点爱意的男人,眼里只有空洞而呆滞的目光外,没有一滴眼泪。任凭孩子们怎样撕拉哭喊,奶奶还是那样傻傻地望着,望着……人们都说奶奶可能要傻了。
不知过了多久,当阳光透过窗棂斜照在奶奶的脸上时,奶奶那原本就不再年轻的脸庞显得更加憔悴而苍白。慢慢地那双空洞而不大的眼睛里蓄满了晶莹的泪水,一滴一滴地滑落,慢慢地连成了两条细细的线。那种晶莹似乎想折射出奶奶那心酸的日子,那细细的线仿佛更想勾勒出她命运多桀的人生轨迹。
“好了,好了,哭出来好!”
“妹子,你哭呀,大声哭!”
“傻孩子,快喊你娘,快呀!”
“……”
在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声中,在那嘈杂的规劝声里,奶奶艰难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天、黑夜。是啊!在这个“春种一粒粟”的季节,奶奶过早地收获了又一颗伤心的种子。
到了出殡的日子,在定棺前按规矩要最后看一眼已在两界的亲人,但不能落泪。奶奶在众人的搀扶下绕着棺木慢慢地挪动着小脚,最后伸出那只粗糙的手轻轻地拂了一下丈夫那已变色的脸,似乎想告诉他,一切怨恨都将结束了;想要提醒他,到了阴间别忘了照看好那两个苦命的孩子。丈夫的棺木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顺利地抬到了墓地并安葬好。
奶奶望着田头立起的新坟,领着孩子们给亲人们不停地烧着纸钱,心中默默祝愿亲人们在黄泉路上一路走好!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无奈,也许是不忍心看着年幼的孩子没有依靠,奶奶逐渐坚强起来。一个从未干过农活的女人开始跟着邻里学着侍弄田地,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日子虽然清贫而繁忙,但有听话的孩子们的相伴和热心的乡亲们的相助,奶奶觉得一天比一天过的有盼头。
(四)
1966年5月,也就是奶奶的丈夫死去不到百天的日子。那场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劫难的运动开始了——文化大革命。那场所谓的红色革命像狂飙的旋风迅速地席卷了神州大地,更似那突发的山洪肆意地吞没了学校、工厂、机关,还有那边远偏僻的乡村。到处贴满了红色的标语,到处游动着癫狂的红卫兵,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正上演着一幕幕人生荒诞剧。有人笑,有人哭,有人为之精神崩溃,有人为之喜极而泣。人们被那场运动搞得晕头转向、是非难辨、黑白颠倒。
奶奶所在的山东那个偏僻的的村庄同样也被渲染成红色,起初“革命”的气氛并不浓郁,只是学学毛主[xi]语录,或贴些激进的革命标语,毕竟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心里真正所关心的是,那赖以生存的土地秋后的收成咋样?而不是政治家眼里的阶级矛盾。但随着那些所谓的“政治犯”的下乡劳动再改造,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极大的激发了革委会里那帮不可一世的红卫兵小将们的高昂的“革命斗志”。奶奶作为地主的女儿,自然而然地成了小将们向上级邀功的纸牌,理所当然地要挨那些根正苗红的小将们的批斗。
那些被批的日子,简直是奶奶一生都难以忘却的噩梦,致使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每天奶奶都要被他们逼着一遍遍交代问题,一遍遍地念毛主[xi]语录,更可怕的是那无休止的批斗游街。奶奶那本就单薄矮小的身子上每天都要挂个大大的牌子,被那些疯子般的小将们撕来扯去。可怜奶奶那双小脚就像老母鸡啄食般不停地踱来踱去,有时还要站在高高的方凳上。更可恶的是,他们说到“动情”处还时不时地朝奶奶脸上啐口水,撕扯她那本就稀疏的头发,毫无光泽的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以此表明他们的阶级立场是何等的坚定。一天下来,那哪叫身子,脚站不住了,腿肿了,脖子直不起来了……简直就像是一架要零散的纺车。更可怜的是,奶奶那四个年幼的孩子再也没有了玩伴,甚至成了那些无知顽童追打围攻的对象。孩子每天一出去就哭着回来,脸上身上不断伤疤。村里的大人们见了他们娘几个都象躲瘟疫一样远远地躲开,生怕落个“界限不清”或“阶级立场不坚定”的帽子。
那时的奶奶要不是看着孩子可怜,都不知要死过几回了。听说麻绳悬在梁上都有七、八回了,可每次都是被孩子发现后,哭着叫着唤醒奶奶那几乎麻木而崩溃的神经。
终有一天,也许是他们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标,也许是他们对奶奶斗来斗去已斗不出新意来,居然对奶奶放松了“警惕”,也不再拉着她游街了。但奶奶那已经绷得过紧的神经再也回不到从前那种恬静轻松的状态了。夜里不断重复着噩梦,常常半夜惊醒,出着一身又一身的冷汗。
三年后一个艳阳天,太阳当空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奶奶正在院里凉阴处缝补着孩子们那补丁落补丁的衣裤。随着院门的“吱嘎”声,奶奶抬头看见一个陌生的男人走进院里。那过敏的神经使她“噌”地站起身子呆呆地望着来人。
过了许久,奶奶才从来人的话语中得知,那人是跟远在新疆的妹夫同一个厂工作的工人师傅。这次回家探亲,顺便捎来妹妹的问候及希望姐姐能随此人一起来疆的口信。那人说,过四五天,他就返疆了。并再三说,乘现在形势不太紧张得赶紧走,你快点拿主意,说走就走了,钱不用担心,来时带的多。
那人走后的两天里,奶奶再也无心干活了。心里反复思量着他的每一句话,是走是留,是真是假……奶奶脑子里一片茫然,毕竟这个小脚的女人在以往的人生中从未做过选择,那双小脚也从未远离过故土,更何况又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必须做出可能再也回不到家乡的决定呢!
“娘,村东的狗蛋又骂我是地主狗崽子了……”
老三的哭诉声一下搅乱了奶奶的思绪,看着孩子那张无辜的小脸,奶奶忽然做出了她后半生最重要最正确的人生抉择——走。
在决定去新疆后,奶奶的一切行为都有了方向和目的,脸上也再次有了那种红润。她先带着孩子们到亲人的坟头一一烧了些纸钱。而后,又在短短一天里,奶奶就收拾好娘几个简单的行囊,并烙好了路上要吃的大饼和鸡蛋。孩子们不解地看着母亲干这做那。面对孩子们疑惑的眼神,奶奶只是简单地说了句:“娘这几天想让你们吃好点!”孩子们雀跃着,欢呼着,他们哪里知道母亲要编谎的苦衷呢?
到了要起程的日子,天还黑着,奶奶就叫起睡梦中的孩子背起行李跟着来人走出院外,锁好根本就不用再锁的院门。回头瞅了瞅那熟悉的院落,从墙边抓了把乡土就急急地挪动着那双小脚带着儿女走向村外,消失在蒙蒙的晨曦里。仿佛要把那复杂的离愁别绪抛在脑后,似乎更想把一切辛酸碾碎在细碎的脚印里。
(五)
虽然列车上非常拥挤,过道里人挨着人,座位下也都躺满了半大不大的孩子,车厢里到处混杂着各种气味,使人有种窒息的感觉,但那车轮和着铁轨的碾压声奏出和谐的“咔嚓”声,却使奶奶这辈子第一次听到这么自然的天籁之音。它听起来是那样贴切,那样美妙,一点点地消除着奶奶连日来旅途中的疲乏和寂寞。可能是它一路上寄寓了奶奶太多的憧憬和渴望的缘故吧!
随着火车进站的呜——呜声,伴着列车员到站的播报声,奶奶牵着儿女们紧紧抓着妹夫的工友,随着拥挤的人群挤下火车。刚才还拥挤的人群,一来到这荒凉而空旷的乌鲁木齐火车站,却给人一种人烟稀少的感觉。一股凉气顿时从奶奶的心底升起,直凉到后背,那双小脚艰难地挪动着。是啊!那时的新疆是何等的荒凉,人烟是何等的稀少呀!怎能不让一个从未走出家乡的小脚妇女感到望而生畏呢?
“老嫂子,别怕!新疆就是地多,人少,是个能让人吃饱的地方……”
那人似乎洞察到了奶奶的心思,便扯着嗓子说开了。在那人的絮絮叨叨中,奶奶那颗悬着的心稍稍有了些慰籍,脚步也似乎坚定了些。跟着那人又坐了辆马车,没多久便来到了妹夫所在的工厂家属院,院落不小但也不新。
在走进妹妹家的那一瞬间,所有的辛酸苦辣都涌上了奶奶的心头,致使两姊妹一见面就抱头痛哭。奶奶那多年积蓄的泪水终于可以在亲人面前肆意地流淌,尽情地挥洒了。不知哭了多久,也不知说了多久,只知道俩姊妹哭红了眼,说哑了嗓子,从白白的天说到了黑黑的夜,也没能哭诉完那多年以来的离愁别绪、辛酸往事。
大人们伤心也罢,欢笑也罢,孩子们却高兴的要命!因为他们在姨家终于吃到了那渴望已久的白面馍。个个手里都拿着馍大口大口的贪婪地吃着,都顾不上夹菜,生怕再也吃不到似的。
虽然妹妹和妹夫对奶奶一家人很好,但原本就有四口人的小家一下子平添了五口人,暂不说住房紧不紧张,就光说那口粮就够愁人的。那毕竟是个凭粮票和布票购物的年代,加之孩子们又都在长身体,饭量奇大。
奶奶在妹妹家住了不到两月,就经多方打听到,到新疆的边远的农村开荒就不愁吃不饱的消息。于是,她不顾妹妹一家人的极力挽留和反对,毅然决然地跟着老乡举家迁到西北边陲最边远的小公社里。历史上的孟母为了改变儿子的求学环境而留下了后人所称颂的“孟母三迁”历史典故,而奶奶则仅仅是为了让儿女们吃饱肚子,而演绎着“孟母三迁”的典故。
这一迁就没再搬过,一住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奶奶一直守护着四个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在繁忙但舒心的日子里结识着一个又一个来自天南地北,操着不同乡音的的垦荒人。同样的善良,同样的坎坷使他们之间缔结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
日子在拉长和缩短中一天天滑过。转眼间,奶奶的两个儿子都已儿女绕膝了;大女儿也在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回到了奶奶的老宅开始了新的生活,了却了奶奶那重归故里的夙愿;小女儿也通过苦读终于留在了乌鲁木齐,过上了都市生活,也算弥补了奶奶那没能留在都市生活的缺憾。奶奶在恬静的生活里,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到处播撒爱的种子。
在平凡的日子里,奶奶的青丝忙成了白发,奶奶的脸庞爬满了皱纹。她的背越来越驼,她的腰也越来越弯,就这样奶奶一天天变老,一天天诠释着生命“由生到死”不变的法则。
1999年那个冬季,这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季节,是它,没能留住奶奶那本该享清福的身子。是它,过早地带走了我那可亲可爱的奶奶的灵魂。我忘不了奶奶入棺前那最后的面容,更忘不了奶奶那临死之前微张的嘴唇。她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她离去的无奈和到了那边的寂寞。
那是个飘着小雪的日子,那漫天飘舞的雪花,像是奶奶那善良的灵魂,四处洒落着来年丰收的希望。更像她每天在胸前必划的十字架,以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最直接的方式,祈祷着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
自记事起,在与奶奶相伴相知的十几年里,我体味最多的是奶奶给予我的那份关爱,感受最深的是奶奶对待他人的那份善良。正是在这种博大的爱心中,我学会了关心他人,懂得了体谅父母,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么多年过去了,世上早已是物是人非、事过境迁,奶奶也早已化成了肥沃土地里孕育植物的给养,可那种对奶奶的依恋之情却丝毫未减。
仅以此文告慰奶奶的在天之灵。您不在的日子,孙女一直思念着您。您的笑容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您的呵护也将永远激励着我去爱每一个善良的人。
贺远
2006年1月19日
-全文完-
▷ 进入青砖绿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